父亲和房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和房子纠结了一辈子。
  在二叔结婚之前,我家共十二口人,可是房子只有一处。好在那时爷爷在微山县上班,二叔在部队上,三叔和二姑在郭里上高中,家里才不显得那么拥挤。最难的是睡觉,家里只有三张床。每逢周末,三叔和二姑都要去邻居家找地方睡觉。但我对此并不奢望什么,因为当时极困难,住的改善还不是最迫切的。
  等到三叔和二姑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队里,住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父亲就不能不考虑盖房子的事了。我的爷爷虽为一家之长,却因常年不在家,工资又低,根本顾不上家里,这个担子自然要落到我父亲的肩上。
  父亲是个蔫性子,做事不急不躁。到了冬天,生产队没有活了,他便拿起铁锹、炮锤、铁鏨、铁锨等工具,去村西的山上开采石料。我们村的山不高,都是那种白色的石灰岩,开凿起来不太难。但父亲除了简单的工具,并没有火药等物可依赖。他先拿铁锨除去岩石上的土层后,然后用铁凿子在岩石上凿洞,再放进铁楔子,用大铁锤把岩石逐一破开。方正可看的石块放在一处,不入眼的放在另一处。这样一个冬天下来,父亲足足开出了三间屋的石料,西山坡上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深坑。运石料也是一项重活,先是母亲和我大姑用肩抬,后来父亲也加入了进来。离造房子的日子不远了,石料依然没有运完,父亲这才去生产队找了辆排车。
  在我的记忆里,造房子的过程很简单。爷爷从微山湖里买来了苇箔,父亲又伐了院中的几棵树。至于找石匠,更是容易,是生产队派的劳力,工分照样挣,还可在主家喝点茶、抽点旱烟,谁不愿意出工呢?就这样,在阳春三月里,我家的新房子终于落成了。
  但不久,父亲又开始了他的第二个造房计划。二叔已经结婚了,二叔家的弟弟就要出生了,人口的增加让这个问题不可回避。到了冬天,父亲依然要去西山开石头。同时,我母亲、大姑及二叔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在我的印象里,二叔的这个房子依然造得容易,也是在第二年春天就造成了。
  给我感触最深的,则是父亲给我哥哥造的那处房子。
  那时,我们已经从这个大家庭里分开单过,父亲种了十多亩责任田,收成不错,但粮食价格低,公粮及其他负担也重,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可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变父亲的造房计划。哥哥已经到了说媳妇的年龄,父亲便抓紧了造房子进程。造这处房子的状况已与从前有了改变。从那年秋收后,父亲便开始买进石料、沙子、水泥、钢筋等。父亲忙活了一冬。到了春天,父亲又找了石匠班,把活包给了他们。哥哥的房子,家里大约花了五千余元。对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来说,他几乎花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已经上了中学,从我们卧牛村到郭里驻地的十三中,我每周都是背着煎饼,带着咸菜,不舍得花一分钱。我也因此开始对父亲造房子有了看法,嘱咐父亲不要给我造房子,我要考学。因一处房子让家里如此不堪,何苦呢?父亲眯着眼睛,卷起了一颗旱烟:“好,好,考上学住公家的房子。”这年春上,父亲又开始了他最后一个造房子计划。父亲不单单是对我没有信心,担心我考不上大学,他可能还有别的什么想法……
  其结局是,房子造好后,我考上了大学,我家生活更困难了。直到我参加工作,家里依然没有摆脱穷困的日子。
  大约是从七八年之前,同事们就已经开始去县城买房。我想,我工作在农村,不能去城里常住,买房子有什么用呢?我的家和亲戚朋友都在农村,城里的繁华与我何干呢?然而到了近几年,我才开始重新理顺自己的一些想法。孩子不久就要去县城上高中,城里有个住处更好。既然对孩子重要,我还是应该为孩子着想。但此时,房价已经直入云霄,无比的高了。我也不由得佩服起同事们的胆略和远识了。
  父亲听说我买房子需要四五十万元,顿时愁容满面,但他还是支持了。他告诉我说:“不要把贷款当个事。造房子、买房子都要花钱,哪能不欠账?你看咱家的那几处房子,哪处房子没欠过账?买房子这事挺难,但不也是在一步步改善咱的生活吗?城里乡下咱都有房子,咱的日子有奔头呢。”
  父亲的话让我无话可说了。我的首付款其实还没有着落,房子却已在父亲的想象里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夜,静得出奇,一切仿佛都已沉寂在夜的黑里。  家里的兰花品种不少,主要是君子兰、蝴蝶兰,再就是蟹角兰。前二者在花卉中,也算得上是榜上有名了,我虽然也喜欢它们,要论起钟爱的程度,总不及默默无闻的蟹角兰。去年,因回老家過年,放在卧室中的它,被暖气烘得差点枯萎,可是它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这倒是令我刮目相看。  今夜,我坐在花盆的旁边,细细地端详着它,宛如在看着一个多年相知的老朋友,此刻的它,应该是正值风华
期刊
我是1984年9月参加工作的。10月,在村里当书记多年的父亲查出了重病,虽经济南、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多方治疗,不到花甲之年的父亲,还是于1985年中秋节永远离开了我们。家里,留下了一病不起的母亲,正在上学的11岁的弟弟、17岁的妹妹,三间土房,几千元的债务。  这个时期,正是我欲成家立业的年龄。不断有领导和同事给介绍对象,谈过两个,但都是在正式确定关系前,看看我“家”,跟我提出分手的。其中有一位我
期刊
疯子都说花美,况且正常人乎?  他好有才华,有才华才能在南桥河发现花美,但是有才华的人也有点古怪。这回,他不古怪了,一点也不古怪,或许他的心中,此刻盛开着花一样的爱情。  花为什么这么美?花有缤纷的色彩,姹紫嫣红——压海棠的梨花也有颜色。花有线条黄金分割,花有花瓣花蕊花心,搭配自然,美艳无比,假如再衬上几片绿叶,就更加完美了。  花长在自由的天地里,有甘露甘霖,白天有阳光,夜晚有月光。花开得很纯粹
期刊
那年,我背井离乡,到两千多里外打工。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如林黛玉进贾府般小心翼翼。异乡的方言,比外语还难懂,这更增加了我的孤独感。  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倒也不觉得什么。下班后,连个能用乡音聊天的人也没有。离群索居,我如一只受伤落单的兽,暗想着自己流落异乡种种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委屈、报怨、愤懑……独自舔着伤口,在孤独中瑟瑟发抖。  这让我更加惦念遥远的故乡了。想起故乡故人,如同闻见自家厨房飘出的味
期刊
1975年9月23日上午9点30分,我们这群刚步出校门不久的高中生响应祖国的号召,泪别亲人,来到粤西最偏僻的原廉江县青年水果场插队落户。  我是家里的男丁,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父母爱子心切,不忍心我熬苦,不让我上山下乡,用那年代的话说,就叫拖后腿,百般无奈,在被耽误了一年时间后,我才自己到知青办和派出所办理了上山下乡的相关手续。  刚到农场不满一周,全场就开展了轰轰烈烈为期十五天的挖橙穴劳动大会战
期刊
最初见到忍冬,是在中药方子里。  老中医的蝇头小楷,清秀如女子的眉眼。忍冬这几个字,更是美得盈盈可掬。我忍不住在老中医用那个方方的小黄纸包药的时候问:“哪个是忍冬?”  多么素淡干净的小花,长长的、小小的、柔柔的。它蜷缩着身子,正甜甜地睡着。  从此,这美美的花儿,一直睡在我的记忆里。  几年后,我在同事家的院子里见到了一墙的葳蕤。茂盛的枝叶,或白或黄的小花儿,浅浅地笑着。满院子的香气似乎凝结成了
期刊
自从父亲离开我,总想写点文字纪念父亲。可迟迟动不了笔,这一等,就是七年。  今晚临睡前,我在《散文选刊》上看了高建新老师《天亮后,他醒来了》,他的文字像洪水一样冲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父亲1926年出生在陕西礼泉县城关公社黄埔大队,因为家里穷养活不起,一岁时送给了赵家庄一户没有生养的老夫妻。1941年父亲高小毕业受进步思想影响,独自离家到西安,成为黄埔军校西安分校18期炮兵连的一名学生,改名何复兴
期刊
冬天很冷,我没有能够亲睹柳在冬眠的阳光里谢幕,但我知道,冬的尽头就是春天。  当枯黄的柳叶,飘落江中,揉碎一冬的落寞与惆怅,春天的鸟儿,已经把爽朗的笑声荡漾在辽阔的江岸。  轻风吹拂,春的信息迅速在江的两岸传递,一江春水,处处都是柳的倒影。  我承认,今年春天我还是第一次来到江边,和流淌的江水一起,分享阳光,分享春风,分享快乐。虽然我知道,在我来之前,绝对已经有很多人沿河看柳,踏春寻绿。他们宁可省
期刊
多媒体上放着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孩子们正讨论得热烈,我也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所有小组都讨论好,整个教室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孩子,扎着一对冲天辫,双眼不是那么的对称。“周周呢,周周去哪儿了?”在我失声喊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她钻课桌底下了。”我气急败坏地过去,把她从课桌底下拽了起来。她没有惊恐,没有羞怯,不看我一眼,低眉顺眼地就那样坐着
期刊
不经意间,秋就飄落枝头,感伤一首诗。谁,抽取了叶子的精髓,酥脆如一片妈妈抽的旱烟叶,一揉就碎?  揉进岁月,揉出秋的醉人风景。叶子的美丽,就是因为它的返璞归真,拥有了生命的色彩,让人叫绝,称奇。一叶的飘零,告知秋的即将结束,刺耳的哗啦啦声,摩擦着空气远去,远去。  想看的风景,不想看的感伤,纠结秋的风景胜过二月花。走进秋的童话世界,看不够的深秋风景线,是叶的海洋,我的目光在叶尖上起起伏伏,望断家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