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流三部曲》中下女形象翠环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中有着对下人形象的描写,他们身份低微,日常忙碌只为糊口,更谈不上拥有人权,作者对他们因受封建压迫而出现身体与心理的损伤的描写兼而有之,而下人里,又以对女性的描写最为突出。身为下人,受社会阶级的压迫,而又因为是女性,受天生性别所带来的不平等对待,所以在书中更加具有代表意义。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下层女性生存的困难。
  在《激流三部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下女鸣凤,她和觉慧的爱情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以失败告终。长久以来,分析书中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是无法回避的,人们对她的结局总抱有深切的同情。而翠环是在《激流三部曲》中,除了鸣凤,作者着墨最多的下女形象,书中对她描写的份量几乎与鸣凤持平,但与鸣凤不同的是,翠环最后得偿所愿。但不能因为这个“美好”的结尾,就忽视这个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个形象同样深切地表达了整部书的主题——对封建专治制度的批判。
  大房丫鬟鸣凤以死明志,来表明自己对觉慧爱的纯洁和对高老太爷任意摆布的反抗;翠环作为大房婢女爱恋着觉新,高老太爷的儿子克明临终时做主将她许配给觉新。同样想与公馆的少爷相守一生,鸣凤与翠环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导致鸣凤爱情失败的外界原因有两个:高老太爷的威压与觉慧的不成熟。相比之下,翠环最终能与觉新相守的主要原因便一目了然——上层家长的阻碍较少。
  作品中,翠环日常接触的主人有:淑英、淑华、琴以及自己的女主人張氏。首先,淑英、淑华和琴都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翠环与新青年们的关系可以用亲如姐妹来形容,例如,在《春》中,淑英和琴在夜里谈了许多,醒来后,琴对翠环抱歉道:“我睡得倒好,只是我们刚才讲了好多话,吵得你不好睡罢。”其友好关系可以通过这些细节体现一二。在《秋》中翠环真诚地感叹道:“这是沾了二小姐的光。二小姐待我真好。太太待我也很好。”而翠环的女主人张氏,更是对翠环的爱情道路助力颇多,在《秋》中,张氏提议道:“我倒有个主意,我想把你送给大少爷,你可以服侍服侍他。他为人厚道,也不会待差你,我也好放下心。不过我不晓得你情愿不情愿。”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氏是始终抱着为翠环谋福的目的去帮她安排婚姻。而公馆的其他婢女:喜儿受沈氏的敌视,动辄打骂;婉儿被迫代替鸣凤嫁进冯家,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倩儿生病,在主人不管不顾下孤寂死去。相比于她们,翠环的上层压迫相对少了很多,她是幸运的,最后依克明与张氏做主将她配给觉新,直接达成了她的愿望。
  翠环对觉新的爱恋是作者在书中描写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行文线索,作者明确地描写到翠环对觉新的情感(是情感不是爱恋),是在《春》的第八章。这是在书中两人第一次独处,翠环因淑英的婚事向觉新求救,希望他能给淑英帮助,但觉新却让淑英放弃抵抗,这时作者写道:“翠环看见自己说了那许多话,却得到这样一个回答,心里有点气,便再不作声了,只顾放快脚步赌气似的往前冲。”之后翠环又马上认识到以自己的身份与少爷赌气是不合理的,随即愤怒转为对淑英的同情与自怜的哀伤。在此次相处中,翠环的情感中丝毫没有爱恋的迹象,在此之后作者对翠环也是点到为止的提及。在《秋》中翠环再次频繁出场的时候,她就渐渐带着对觉新的爱慕忙前奔后了,“‘三小姐,你倒好。不过那天又是大少爷受罪’,坐在船头划桨的翠环忽然大声插嘴道,她的声音里含了一点不平,不过并没有被人注意到。她自己倒略微红了脸。”这是翠环这个人物身上的一个巨大转变。
  在书中,倩儿的死对于翠环无疑是个打击,在倩儿生病的整个过程中,翠环想尽办法给予她帮助,最终也没有挽留住倩儿的性命。为何翠环会如此帮助倩儿,作者在书中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倩儿的死对翠环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损失。倩儿平时繁多的工作妨碍着她跟翠环接近。在这两个婢女之间只有一种普通的友情。但是这些天来(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倩儿成了婢女命运的一个象征。翠环在倩儿的受苦与死亡中看见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倩儿的命运很容易地引起了她的共鸣。同情、悲愤、怜悯。这些造成了她的眼泪和她的哭声。”翠环认为倩儿的现在就是自己的未来,她拯救倩儿,实则是在试着自我拯救。
  “自我拯救”这个意念在翠环脑海里并不是此时才出现,在《春》中,觉新与翠环的第一次独处时,她为淑英的婚约感到难过,作者写到:“她后来就仿佛在为争自己的幸福而挣扎,为摆脱自己的噩运而求救。”这是翠环“自我拯救”的意念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所以无论是为淑英求情还是帮助倩儿,促使翠环这样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翠环把对自己的怜惜,转移到了这两位可怜女子身上。
  再看倩儿之死,倩儿病重,翠环却无能为力,面对这样的困境,她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是觉新,为什么是觉新而不是旁人?她的主人张氏,温柔又体恤下人,觉民、淑华等人,都是可求助的对象,而且她也明白如果觉新去照拂倩儿,一定会惹麻烦上身,那么她为什么还坚定地求助于觉新?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觉新承担着英雄的形象,因为他是她的英雄,所以他一定能够拯救她们。可是觉新是英雄吗?从书中他参与的种种事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在觉新身边消失的女子,从梅到瑞钰,再有蕙,他没有拯救任何人,只是在亲戚的拉锯中牺牲自己,痛苦地周旋着。觉新绝对不是翠环所想的“英雄”。作者还特意在《秋》里描写了翠环的一个梦,梦里翠环在坐上花轿之后,觉新义无反顾地来拯救自己,但是在现实中觉新不会这样做,他不想引起冲突而选择妥协,是为了给自己求得安宁,但是实际上他自己得到安宁之后又葬送了别人,最后自己更不得安宁。翠环认为觉新选择妥协,所以他是好人,但是实际上觉新选择妥协,并不是因为他是好人,只是因为他懦弱。翠环爱着他的少爷,少爷是她的英雄,但是她的少爷本质上并不是她爱的样子,所以翠环爱的并不是觉新本人,她爱的只是想象中的觉新。翠环爱的只是一个幻象,本质上只是一种误认。
  所谓误认,就是把想象的认作是真实的。拉康认为这种误认机制,给主体带来的只能是异化,主体沉浸在误认营造出来的幻觉中,主体自我所虚构出来的理想形象与实际状态之间是不对称的,如果主体沉浸于此不能自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只会给主体的自我求证带来困扰。在翠环的认知里,觉新的形象构建是不真实的,与觉新现实个性是不同的,但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这层幻想的屏风总会撤去,显露出真实。
  相比于鸣凤的结局,翠环的圆满也并非是真的圆满。巴金在《秋》的序中表示他的本意是在小说的结尾让觉新自杀,但是现实的友情驱散了作品的阴霾,他让觉新活了下来,并在最后让读者相信觉新的“上进心没有消失”。巴金给高家大家族一个瓦解的结局,觉新自由了,但是克明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觉英、觉人这两个浪荡子弟托付给觉新,而觉新的家族观念也没有因为高家的解体而消失,他会自觉地承担这两位浪荡子的教育,三叔、四叔生活过不去他也一定会帮忙,觉新和翠环以后的生活并不会真正的自由,高公馆卖了,但是“家”还在,当然对于翠环来说,比起奴婢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可能仍然是理想的。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翠环对觉新的感情,爱慕中夹杂着怜悯,朱光潜认为怜悯“主要是一种痛感,伴随着安全感和自我优越感”,在我们同情别人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逃出自我”的情绪,随之带来一种生活的积极的动感,又掺杂一丝快感。同情使翠环暂时忘却自己“身在无间”,能缓解自己的痛感。同时,拉康认为,在爱恋中主体会把自己投射到这个被爱的对方这个角色,所以主体所爱的只是主体自己,对对方的爱,实际上是一种自恋性的自爱。翠环对觉新本人的爱是因为她“爱自己”,因为“爱自己”所以她才“爱觉新”。但这种爱具有侵凌性,因为主体不能忍受“他”与想象中的不同,当主体认同沿着自己虚构的方向向前发展时,幻觉修饰了真实,但是也只能是修饰而不是代替,因为幻觉始终是幻觉,它并不能真正代替真实,所以一切的圆满,只不过是翠环满足于欺骗罢了,她终将从幻觉走向真实。
  (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夏伟(1996-),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其他文献
碑学与帖学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本文先从理论上梳理了碑学、帖学的源流,阐释了碑学、帖学各自的定义及特点,又在书法实践中着重介绍了碑帖融合的实践者赵之谦,并给出在当今书法实践中对待碑学与帖学的态度与启示。  一、碑学、帖学理论源流  清代碑派书法理论家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钟繇、卫瓘、王羲之、献之…
期刊
长篇小说《潮涌钱江》的审美体验,艺术性地构成了该长篇小说的审美特质,即美学追求。也就是说,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论实际上折射出了希望接通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血脉,希望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一条有益的桥梁的美学理想。  现在,以抗战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大多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竭力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为抗战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样一批文学作品大多在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虽然自称“现实主义”,但都具有
期刊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鸿篇巨制,这部脍炙人口、源于佛经的武侠小说历来以其精彩的描写、曲折的情节而为人称道,其精彩纷呈的人物刻画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金庸用尽心血所创作描绘出来的“四大恶人”形象,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一、《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形象分析  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段延庆,原是大理国身份尊贵的太子,却因奸臣陷害而叛乱逃亡,险些丢失了性命,虽然侥幸得以不死,但也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生七大事,茶虽处于末端,非生活必需品,却也在国人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这同样证明了茶的超然所在。茶本身随性,上可入朝堂商讨国是,下可盘市井惬意生活。华夏民族诞生以来,茶及茶文化便与之形影不离,这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简单论述茶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融合及发展,并从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等方面探讨茶文化的应用及实践。  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中,茶乃是一珍贵
期刊
古典小说的鉴赏跟其他门类的艺术鉴赏大体上是一样的,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对艺术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再编码,都是从自身出发对艺术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古典小说是小说这一种叙事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小说进行艺术鉴赏,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这可以对当代小说鉴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就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特点,对古典小说的文化内涵进行赏析。  任何时代的小说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这就意味着对小说进行艺术鉴赏时
期刊
晴山堂石刻收录了自洪武三年(1370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260余年间的文人题赠书法。它现存于江苏江阴徐霞客故居,其内容来自徐霞客及其先祖所得的当时文人题赠。明代,江南富豪之家刻帖风盛,徐霞客家族为江阴地区富庶望族。徐霞客为庆祝母亲八十大寿,建晴山堂时勒之于石,列于晴山堂四壁,其中收录了上自元末明初倪云林所题赠徐本中诗稿(洪武三年),下至崇祯六年南都国子监祭酒谢德溥题《秋圃晨机为徐孺人赋并赠
期刊
“文备众体”是中国古典小说鲜明的文体特征之一,也是区别西方小说的典型特征。在众“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词。本文拟从诗词在文本中的位置简单讨论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作用。  对于诗词在古典小说中作用,前人早有研究。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曾指出,诗赋在传奇小说中的作用有五个方面:男女之间传情达意;人物言志抒情;绘景状物;暗示情节的某种结局;评论。这是对诗赋在传奇小说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论述比较简
期刊
陕西省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陕西省的小说创作更是引人瞩目。在小说创作中,著名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柳青、李若冰和路遥。其中,路遥的小说更是成果丰硕。路遥是一位具有农本意识的作家,他和乡村有着不可割裂的血肉关系。他的小说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农村青年奋斗方式的探索。路遥小说带给了人们激情和感动,但通过全面而深入地去分析其作品,同时发现路遥的小说存在一定的
期刊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部门。地方群文工作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内容,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主要对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繁荣的具体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开展的一种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与完善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娱乐以及教育的方式展现出地
期刊
从1931年至1945年,处于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古丁、外文、爵青、冷歌、但娣等“艺文志派”作家,以《艺文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的精神困境和殖民政府的严酷统治,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因此,对“艺文志派”的诗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艺文志》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论述“艺文志派”诗人生存之窘,主要揭示“艺文志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心境,分析隐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