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粒观是化学学科内容中较为基础的认知观念,它不同于某些具体的方面或是某些化学知识点,而是人们在对化学知识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与了解之后,产生的一种思维构成认知。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若是能够了解这一观念,对学生以后化学方面的发展是极有帮助的。文章就化学复习课微粒观的渗透问题做了简要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复习课
前言
众所周知,化学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着无尽的关联,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化学学习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多数学生在学习时会较为吃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微粒观,通过微粒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化学微粒观的形成与概念
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以物理的微观论为基础的,也就是物质的物理构成,在现阶段的科技环境下,人们对微观事物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关注到微观世界的活动[1]。教师在教学微粒观形成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借助水电解的小实验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去了解微粒观,让学生认识到:水电解能够变成氧气与氢气,氧气可以被人体吸收掉,而氢气则可以进行燃烧。
二、如何在化学复习中渗透微粒观
(一)借助具体案例普及微粒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内容,对微粒观并不是很了解,为了更好的向学生渗透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具体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化学例子,通过剖析生活现象,组织学生了解化学微粒观。化学教师最为常用的例子就是“水”,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又极为重要的资源,以其为例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从水的几种形态着手,向学生明确:水的形态共有三种,分别是液态、气态以及固态。紧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作出回答,情景如下:
教师:“水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我知道,不同的温度会导致水有不同的形态?”
教师:“那是什么样的温度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呢?”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去思考该问题,并在教师进一步的追问中知晓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层层剥茧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微观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在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微粒观,学生在举出例子之后,教師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举出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会得到提高,其对化学微粒观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
(二)通过实验工具了解微粒观水
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奥复杂,单纯的理论讲解或是习题练习难让学生对微粒观有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以期通过实验工具来加深学生对微粒观以及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2]。
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演示一些实验来推理微粒观的存在,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微粒是无处不在的”。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演示酚酞和浓氨水的化学实验,如下:在刚开始实验时,教师可选用较为简单的实验器皿,两个烧杯以及相关实验液体,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对微粒的运动性会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实验问题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做一些调整。如,有的学生能够发现,在用烧杯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氨水用量过大,实验装置难以固定等问题,所以提议选用T形三通管再次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更新,也得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纱布变红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也就说明了氨分子的运动速率会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些拓展实验,进一步探究微粒运动,以深化学生对微粒运动的认识。化学复习课不同于平时的新课教学,即便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不甚了解,但也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运用实验工具带领学生认识微粒观时,教师需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理解微粒观
化学微粒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到枯燥,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就需要教师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化学微粒观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
例如,在温习“微粒间是存在相互作用”这一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比较来增进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以水与酒精的融合实验,与“玉米粒”加入“大米”的实验做对比,水与酒精可以相互融合,而玉米粒与大米却不能,这就充分说明了“微粒间有间隙”。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微粒知识转化为微粒观,帮助学生完成对“微粒知识”的强化,从“物质微粒理论”的讲解着手,带领学生温习理论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渐渐建立微粒观。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此时的微粒观只是空空的架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浇筑更多的化学知识,逐步稳固学生的化学微粒观。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微粒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创新学生思维方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化学教师应在化学复习课中向学生渗透微粒观,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探寻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0(32):71-72.
[2]张文学.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23):96.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复习课
前言
众所周知,化学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着无尽的关联,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化学学习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多数学生在学习时会较为吃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微粒观,通过微粒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化学微粒观的形成与概念
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以物理的微观论为基础的,也就是物质的物理构成,在现阶段的科技环境下,人们对微观事物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关注到微观世界的活动[1]。教师在教学微粒观形成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借助水电解的小实验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去了解微粒观,让学生认识到:水电解能够变成氧气与氢气,氧气可以被人体吸收掉,而氢气则可以进行燃烧。
二、如何在化学复习中渗透微粒观
(一)借助具体案例普及微粒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内容,对微粒观并不是很了解,为了更好的向学生渗透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具体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化学例子,通过剖析生活现象,组织学生了解化学微粒观。化学教师最为常用的例子就是“水”,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又极为重要的资源,以其为例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从水的几种形态着手,向学生明确:水的形态共有三种,分别是液态、气态以及固态。紧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作出回答,情景如下:
教师:“水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我知道,不同的温度会导致水有不同的形态?”
教师:“那是什么样的温度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呢?”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去思考该问题,并在教师进一步的追问中知晓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层层剥茧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微观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在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微粒观,学生在举出例子之后,教師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举出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会得到提高,其对化学微粒观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
(二)通过实验工具了解微粒观水
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奥复杂,单纯的理论讲解或是习题练习难让学生对微粒观有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以期通过实验工具来加深学生对微粒观以及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2]。
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演示一些实验来推理微粒观的存在,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微粒是无处不在的”。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演示酚酞和浓氨水的化学实验,如下:在刚开始实验时,教师可选用较为简单的实验器皿,两个烧杯以及相关实验液体,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对微粒的运动性会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实验问题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做一些调整。如,有的学生能够发现,在用烧杯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氨水用量过大,实验装置难以固定等问题,所以提议选用T形三通管再次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更新,也得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纱布变红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也就说明了氨分子的运动速率会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些拓展实验,进一步探究微粒运动,以深化学生对微粒运动的认识。化学复习课不同于平时的新课教学,即便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不甚了解,但也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运用实验工具带领学生认识微粒观时,教师需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理解微粒观
化学微粒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到枯燥,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就需要教师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化学微粒观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
例如,在温习“微粒间是存在相互作用”这一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比较来增进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以水与酒精的融合实验,与“玉米粒”加入“大米”的实验做对比,水与酒精可以相互融合,而玉米粒与大米却不能,这就充分说明了“微粒间有间隙”。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微粒知识转化为微粒观,帮助学生完成对“微粒知识”的强化,从“物质微粒理论”的讲解着手,带领学生温习理论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渐渐建立微粒观。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此时的微粒观只是空空的架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浇筑更多的化学知识,逐步稳固学生的化学微粒观。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微粒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创新学生思维方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化学教师应在化学复习课中向学生渗透微粒观,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探寻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0(32):71-72.
[2]张文学.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