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是,历史难学,内容抽象、知识点琐碎,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又遥远,枯燥无味至极,课堂上如一潭死水,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教得难,学生学得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课的教学应该在“兴趣”两字上做文章,让老师教得易,学生学得好。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讲课“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七年级第一堂课,可以从《历史》这个书名入手,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本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自己了解历史上哪些重大事件,自己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途径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重大发明,这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思路一打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历史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我们应如何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历史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
二、巧妙变通,激发学习兴趣
1.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如地图、表格、画面、多媒体教学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讲述《祖国统一大业》时,可以插播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音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台湾一定能回归祖国的坚定信心。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也可以活跃教学。这一方式有语言精炼、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用到好处、妙处,学生能在愉快、欢笑中接受历史的熏陶,淡化紧张疲劳。
教师可以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比如讲“戊戌变法”这节,学生对袁世凯的出卖行径非常愤慨。讲到这里,教师可问:假如没有袁世凯出卖革命,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讲到二战时,教师可问:假如没有希特勒这个战争狂,第二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往往一语既出,如“一石入水,浪花四溅”,学生各抒己见,争辩讨论。尔后教师总结,效果极佳,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我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5分钟,我让学生进行历史小故事讲演。课中我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其形式或者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者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者是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完成富有启发性的题目。
三、利用课余,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功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两种形式。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人物得失班级辩论会、历史资料制作、历史游艺活动、历史图片观赏、历史影视鉴赏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时,我要求学生调查我国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进而到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查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社会的进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历史课的兴趣。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讲课“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七年级第一堂课,可以从《历史》这个书名入手,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本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自己了解历史上哪些重大事件,自己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途径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重大发明,这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思路一打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历史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我们应如何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历史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
二、巧妙变通,激发学习兴趣
1.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如地图、表格、画面、多媒体教学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讲述《祖国统一大业》时,可以插播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音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台湾一定能回归祖国的坚定信心。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也可以活跃教学。这一方式有语言精炼、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用到好处、妙处,学生能在愉快、欢笑中接受历史的熏陶,淡化紧张疲劳。
教师可以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比如讲“戊戌变法”这节,学生对袁世凯的出卖行径非常愤慨。讲到这里,教师可问:假如没有袁世凯出卖革命,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讲到二战时,教师可问:假如没有希特勒这个战争狂,第二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往往一语既出,如“一石入水,浪花四溅”,学生各抒己见,争辩讨论。尔后教师总结,效果极佳,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我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5分钟,我让学生进行历史小故事讲演。课中我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其形式或者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者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者是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完成富有启发性的题目。
三、利用课余,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功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两种形式。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人物得失班级辩论会、历史资料制作、历史游艺活动、历史图片观赏、历史影视鉴赏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时,我要求学生调查我国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进而到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查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社会的进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历史课的兴趣。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