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类招生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以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与生物类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分析对象,结合海洋与生物类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探索进一步强化大类招生培养人才效果的方法,为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海洋与生物 大类招生培养 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培养即“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是在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在一到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情况等选择专业的培养方式[1]。大类招生培养的核心理念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转变。和传统分专业录取培养模式相比,大类招生培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开始在各级院校开展和实施。现今,众多“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以及地方高校,大部分已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2]。
在此背景下,有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思考与分析成为热点[3]。人们就大类招生培养本身的利与弊,在不同层次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后如何扬长避短,这种培养模式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有什么样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思考和探索[4,5]。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超过1000篇。以期这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当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当前,学校正在为早日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海洋学科是该校的传统强势学科,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专业是海洋科学这一优势学科的延伸。海洋与生物类包含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等专业。本文在淮海学院的海洋与生物类大类招生背景下,探索该模式下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方案。
1.实施背景
在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改革获得肯定,大类培养实施两年,已获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教改,实现完美转型升级的契机下,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战略要求,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巩固全面学分制改革成果,创新个性化培养机制,进一步构建具有淮海工学院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本科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的符合度,以“大类培养”方案实施修订为抓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改善,有望进一步提高海洋与生物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的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是教育的基石,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要使大类培养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设置好课程体系。好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夯实基础,在分专业后立即进入专业角色,掌握专业知识。二是不能因为考虑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就采用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案,这样会使专业教育课时减少,反而降低学生培养质量。基于这两个方面,海洋与生物类大类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基本框架由通识教育平台、大类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均由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在制定大类教育平台内的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时,收集大类培养前四个专业的全部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经过调研和讨论,考虑每门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重要性,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在大类内打通相邻专业基础课程,开放专业选修课程自由修读,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大类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表1)。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又可以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可增强学生特色,提高学生交叉学科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3.调整课程内容
在设置好课程后,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当没有进行大类培养时,各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只为本专业服务即可,体现每门课程对本专业的贡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为本专业服务,实行大类培养后,考虑到“宽口径”,虽然是同一门课程,甚至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但教授的客体变了,由一个专业变为了四个专业,因此,内容上要做调整,侧重点也要进行新的平衡。另外,我校办学方向是建设一所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学生是本校体现海洋特色的窗口专业。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大类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如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中,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海产品,并增加海洋生物技术和建议内容。学生毕业后在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动植物检疫方面具有优势,提高学生就业率。
4.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采用的手段的总和,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当分专业培养转变为大类招生培养,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策略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包含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各具特色,并且分属于三个系,每个系师资力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优化。首先,选择原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大类教育平台中大类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利用不同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和成果较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具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革新,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质量保证
任何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即使是最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由于培养对象的复杂性,都会具有优缺点,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大类招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培养过程中,坚持制定标准、质量监控、质量研判、质量反馈的原则。制定完善的大类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有规范;对于各规范的实施要多层次认真监控,科学分析和采集信息,研判信息,得出反馈意见;最后针对反馈意见合理调整。这样,使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培养得以有效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同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依靠一种学生培养方式难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大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在质量保证体系下的大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更好的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延岩,李增田.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改进研究[J].科教文汇,2015,302:1-6.
[2]陈士夫,王瑛.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4-65.
[3]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70-73.
[4]祃海霞,周增慧.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2:43-45.
[5]阎晓菲,胡敏,王卫平,等.独立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1,3:96-98.
关键词: 海洋与生物 大类招生培养 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培养即“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是在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在一到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情况等选择专业的培养方式[1]。大类招生培养的核心理念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转变。和传统分专业录取培养模式相比,大类招生培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开始在各级院校开展和实施。现今,众多“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以及地方高校,大部分已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2]。
在此背景下,有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思考与分析成为热点[3]。人们就大类招生培养本身的利与弊,在不同层次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后如何扬长避短,这种培养模式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有什么样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思考和探索[4,5]。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超过1000篇。以期这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当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当前,学校正在为早日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海洋学科是该校的传统强势学科,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专业是海洋科学这一优势学科的延伸。海洋与生物类包含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等专业。本文在淮海学院的海洋与生物类大类招生背景下,探索该模式下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方案。
1.实施背景
在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改革获得肯定,大类培养实施两年,已获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教改,实现完美转型升级的契机下,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战略要求,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巩固全面学分制改革成果,创新个性化培养机制,进一步构建具有淮海工学院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本科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的符合度,以“大类培养”方案实施修订为抓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改善,有望进一步提高海洋与生物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的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是教育的基石,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要使大类培养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设置好课程体系。好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夯实基础,在分专业后立即进入专业角色,掌握专业知识。二是不能因为考虑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就采用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案,这样会使专业教育课时减少,反而降低学生培养质量。基于这两个方面,海洋与生物类大类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基本框架由通识教育平台、大类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均由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在制定大类教育平台内的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时,收集大类培养前四个专业的全部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经过调研和讨论,考虑每门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重要性,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在大类内打通相邻专业基础课程,开放专业选修课程自由修读,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大类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表1)。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又可以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可增强学生特色,提高学生交叉学科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3.调整课程内容
在设置好课程后,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当没有进行大类培养时,各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只为本专业服务即可,体现每门课程对本专业的贡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为本专业服务,实行大类培养后,考虑到“宽口径”,虽然是同一门课程,甚至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但教授的客体变了,由一个专业变为了四个专业,因此,内容上要做调整,侧重点也要进行新的平衡。另外,我校办学方向是建设一所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学生是本校体现海洋特色的窗口专业。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大类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如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中,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海产品,并增加海洋生物技术和建议内容。学生毕业后在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动植物检疫方面具有优势,提高学生就业率。
4.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采用的手段的总和,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当分专业培养转变为大类招生培养,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策略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包含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各具特色,并且分属于三个系,每个系师资力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优化。首先,选择原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大类教育平台中大类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利用不同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和成果较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具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革新,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质量保证
任何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即使是最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由于培养对象的复杂性,都会具有优缺点,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大类招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培养过程中,坚持制定标准、质量监控、质量研判、质量反馈的原则。制定完善的大类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有规范;对于各规范的实施要多层次认真监控,科学分析和采集信息,研判信息,得出反馈意见;最后针对反馈意见合理调整。这样,使海洋与生物类大类培养得以有效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同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依靠一种学生培养方式难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大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在质量保证体系下的大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更好的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延岩,李增田.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改进研究[J].科教文汇,2015,302:1-6.
[2]陈士夫,王瑛.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4-65.
[3]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70-73.
[4]祃海霞,周增慧.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2:43-45.
[5]阎晓菲,胡敏,王卫平,等.独立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1,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