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同追求 异地异课异风采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26~27日,在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上,与会教师观摩了6节课,聆听了吴忠豪、林于弘两位教授的讲座与孙绍振教授、鲍道宏副教授、陈建志老师、黄国才老师等的精彩点评。两岸名师所展示的观摩课,虽然策略不同,风格不同,但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聚焦语用,突出实效”。
  一、传导新理念,擦亮“语文”的眼睛
  海峡两岸教育专家的讲座都聚焦“语用”,这无疑为一线教师如何践行语用教学洞开一扇视窗。台湾林于弘教授在《台湾语文读写的教学策略与运用》的讲座中阐述了语文学习的三阶段论:以“工具性”的诉求为起点,以“艺术性”的发展为取向,以“文化性”的内涵为诉求。并以“教多?教少?学多?学少?”“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教师教多少,很重要。学生学多少,更重要!”等诙谐地与现场教师互动,喻示教师应该让学于生、进行语文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程改革之讨论》的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讲课文”的常态现实之严重弊端,强调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他所提出的语文课改的六个转向: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从“分析内容”到“学习方法”,从“教过”到“学会”,从“课内”到“课外”,如汩汩的清泉,擦亮教师们“语文”的眼睛!
  二、转变教学行为,聚焦实效的“语用”
  (一)“本体”归位,凸显语用核心——“教语文”
  当前,增强语文课程意识已广泛引起关注,但怎样辩证处理课文内容理解与语言训练的关系却仍是一大难点。本次活动的6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注意做到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策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更多的是语文知识、表达方法、阅读策略。如虞大明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下册略读课文《麦哨》,所设定的三个目标无一不是指向“语用”。再如,林莘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上册《蟋蟀的住宅》,以“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为重点,抓住文章“运用拟人手法”这一显著特点,创设拟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的作者对话,并补充描写蟋蟀洞穴特点的文言语句,让学生在对比中形象地领会文本的语言特点。
  (二)“实践”就位,培养语用能力——强调“学会”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实践。但不应忽视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学情与文本特点,将“语用”训练的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提高‘语用’能力”上来。台湾陈丽云老师执教《两兄弟》(四年级),在教学生学习“连结策略”时,有意删去课文中哥哥的话,然后创设情境,要求学生重新排列,紧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内在联系,尝试将“如果”“但是”“就算”放在段落中加以叙述。张祖庆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研究“故事写景开头”板块时采用逐步减少文字,让学生练说的形式,巧妙地指导朗读与背诵。接着针对段的表达特点,故意设疑:“奇怪,村庄里明明有房子、小草、小鸟,为什么不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的表达意图。整个板块“语用”的连环操练,宛如一段情节生动的故事,跌宕起伏,耐人玩味。
  (三)“文体”本位,还原文本特色——突出“这一个”
  落实“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增强文体意识,因为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其教学策略自然也不尽相同。本次研讨会的课文体意识体现得十分明显。虞大明老师、陈丽云老师、张祖庆老师所教的课文都是故事。虽然故事有相同的要素,但不同的故事写作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因而他们所选用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无独有偶,林莘和陈曦老师双双选择说明性文章,且都是关于“住宅”的科普小品文。林莘老师注重语言的修养,通过重点词句揣摩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并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习得《昆虫记》的阅读方法,把阅读的触角探到课外。陈曦老师紧扣《电脑住宅》是略读课文这一特点,以“微任务”卡串联勾勒本文教学框架,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条理清楚、语言严谨、特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再让学生迁移写作,显得简洁明快。
  (四)“策略”到位,目标轻松达成——着眼的是“实效”
  准确捕捉文本的语文价值,还需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实效。比如,虞大明老师在《麦哨》一课中“听读表演”的策略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他出示课文中的象声词“呜卟,呜卟,呜……”让学生以吹麦哨的形式读,然后插进描写不同节奏麦哨声音的一组句子。老师“吹”,学生根据声音长短判断是哪一句,再让学生试“吹”。在回环反复的“呜卟”声中,成功地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情趣盎然的练读中,浸入文字,形象地感悟到象声词、破折号在文章中的运用。来自台湾的王慧棻老师在教学《恒久的美》中,运用“镜头置换”“图文互会”策略,让学生在图与文之间来回行走,不停调换观察角度,从图到文,唤醒孩子记忆中的词汇,将消极词汇转换为积极词汇,从文到图,深究文本的意蕴,感受语言的魅力,品悟“恒久的美”的真谛。
  在这场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两岸教学风格的不同。大陆名师的课堂,节奏迅速,结构紧凑,内容丰满;台湾名师的课,教学目标相对具体、集中,对于“教什么”判定得更为精准。当然研讨常常是“求同”,但也未必就要“存异”。我们相信拥有“相同的血脉之根,共同的文化之源”的海峡两岸教师,必能在“聚焦语用,突出实效”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新知识掌握得如何,教师必须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视。首先,通过巡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其次,通过巡视还可以了解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针对巡视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择情选法,对症下药
期刊
一、是面面俱到还是重点突出  由于整数加减法是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两个案例在课的开始部分都考虑到复习整数加法。  教者1:  师:这两个数认识吗?  生:483,49。  师:能笔算出这两个数的和吗?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并想一想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  师:随便两个数位就能对齐吗?  生:相同数位。先算3+9。  师:也就是先从哪里算起?  生:从最
期刊
【编者按】要用课文教语文,这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但如何操作,则比较模糊。而解决这一问题,与落实课标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密切,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专辑中,全国著名小语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观点独特、新颖,有发聋振聩之感,其他4篇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强化课程意识,落实“语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也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语文课不
期刊
一、教材整体结构的调整情况  新教材与实验教材一样,共设9个单元,在具体内容上作了如下调整:从一年级下册移来“认识时间”的内容作为现在的第七单元;删去原“统计”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只在每个年级下册安排;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删去原有的两个实践活动,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
期刊
一、新教材编排的变化  1. 从教学内容安排上看。  整数加减法的核心是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为了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新教材首先安排的教学内容(例1)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笔算(35+2),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首先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笔算(36+30)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突出计算的核心问题,符合问题解决的
期刊
在青岛举行的2013年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聚焦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着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问题,经过观摩教学、分组研讨,初步达成共识。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同志代表论坛传达“共识”并就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谈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本文摭论坛之要,以飨读者。  一、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在分组研讨中,大家对学段目标初步达成以下共识:各学段目标是“阶
期刊
本文以人教二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把握应用问题教学的“回归度”问题。  一、适量练习不可少  技能的形成要以一定量的练习做保障。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主要的弊端是“题型+题海”,过分强调大量的题型训练。而课程改革后,为了避免出现题海战术,大大减少练习量,有点因噎废食。而新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在优化练习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练习题的数量。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旧教材安排在
期刊
人们接受外来信息与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郾5%,触觉占1?郾5%,味觉占1%。当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信息的获取绝大部分依靠视觉完成。通过听觉来获取有效数学信息,不但能起到补充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  一、听觉获取信息对数学学习的帮助  1. 在有声的世界里学会安静。音频信息与图文信息最大的不同在于瞬时性。
期刊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本体和本色的思考与探索也进入一个新平台。其标志之一,便是当下在小语界大弘其道的语用教学。语文课堂上,“语文味”普遍开始散发且清香诱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普遍转向对语用的考量和评估上来。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时有所现:有的课,内容理解尚不充分,学生便嚼着“夹生饭”大练语用;有的课,通篇是写作知识和技法的分析;有的课,不顾文本的整体语境和氛围,硬插进所谓的语用设计,让
期刊
一次跨越海峡的对话 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  【编者按】为促进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海峡两岸教育界人士的相互了解,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辑部、福州市钱塘小学承办的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于2013年10月在福州隆重举行。语数两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