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陪学校教育跑多远

来源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浙江在线刊文称,某班主任在班级QQ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给家长,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家长分三档:积极行动的,勉强应付的和没能力跟上的。而这就是孩子优秀、良好、及格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这条看似闲谈的新闻,在网络上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家庭不该是“又一所”学校
  山娃
  关于“家长三分说”,站在家长的立场,如果把这个观点理解为略带恐吓意味的广告性诉求的话,我们可能感觉愤懑:各位家长,要想你的孩子取得如期的学业进步,请紧紧跟上!跟不上?那么,你懂的……
  从老师的角度,观点表达的可能是某种挫败感,其中传达着一种既无奈又委屈的抱怨:不是师者无能,实在是有些家长跟不上,让人头大呀!
  如果超越家长、教师身份角色的约束,尝试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深入观点的语境挖掘其内在逻辑,找出语言背后真实的思路,也许可以发现一点建设性的策略。展开探讨的背景是:首先,在个人的学业进步、人格发展乃至长远的事业成就方面,血统论、出身决定论早已被视同敝履;同时,严肃的研究也证明了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家人之间稳定的情感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个人的实际生活观察过去,即便一家之内(多子女家庭),父母关爱在程度与方式上的不同也确实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有趣的是,一家之内,或者近在左邻右舍,其中既可以找到正相关的事例,也存在负相关的现象,还有弱相关的例子。这就表明,“家长三分说”所强调的对应关系可能并不那么简单,应该会比想象中一一对应式的线性因果要复杂些。
  人们对“家长三分说”的关注和热议,反映出实践层面上对待家庭的教育功能和家长教育行为的困惑。家长关心支持孩子学业,家长必须跟上学校教育,这是大前提。问题是,跟什么?何时跟?跟到什么程度?带着怎样的情绪、态度去跟?要把家庭也“跟”成“又一所”学校吗?同样是“跟”,有把孩子“跟”进耶鲁哈佛的,也有把孩子“跟”进精神病院的,故兹事体大。不问具体家庭情况,试图简单地把孩子学业的绝对数值水平和家长的“跟进”程度一一对应起来,进而要求按照方便学校或者老师掌控考核的方式提出某种“跟”的模式,这恐怕就有些过界,涉嫌不公甚至歧视了。
  家校共育,这固然不错。但是,家庭和学校毕竟是两种性质、功能多有差异的社会单元。孩子学业要稳定进步,需要一个高度支持性的、学习化的家庭环境,但这并不等于要把学校延伸到家庭,把亲子关系变为师生或同学关系。学校教育以学为主,把学习视为常态的学校生活方式,体现“学中玩”;家庭以亲情抚育为主,把家庭生活转化为学习的契机,看重“玩中学”。家庭教育和学校学习之间,要在动机、热情、态度、意志等根本性因素上寻求一致,但尽量避免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完全重复。二者应该在“地底”暗合融通,但“地表”却“话分两头、花开两枝”。同一时间单位里,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施肥播种,结果通常都不是期待中的丰收。
  家庭是孩子的另一所学校——注意,不是“又一所”。
  学校教育切勿“绑架”家长
  姚跃林
  有网友吐槽:孩子班主任在班级QQ群里将家长分成三档。有家长说是逆耳忠言,也有家长说看了辛酸。笔者以为,老师“当着全班孩子及其家长的面”说这样的话颇有些挑拨的嫌疑。教师在推卸自己责任的同时也帮孩子推卸了部分责任,结果徒增家长心理负担,于事无补。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学校教育。然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着明显的侧重点。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安全的同时,应着眼于习惯、心态、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不应过多介入具体的学业指导。而学校教育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里,两者虽可互补,但学生的文化课学业教育的责任应当且只能由学校来承担,除非孩子“逃离”学校。
  老师“绑架”家长的事情多半发生在低学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分数至上以及“绩效主义”沉疴依旧。在“即学即考”的教育评价体系里,家长参与辅导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教师借助家长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课余时间。说到底是应试教育思维作祟。二是低学段中学科少,容量小,内容相对简单,绝大多数家长能够插上手。三是小孩子听老师话,家长又拗不过孩子,老师的话往往经由孩子而成为家长不得不听的“圣旨”。中学生或心理逆反或思想渐趋成熟,家长和老师的话未必全听。所以,老师“绑架”家长也好,或者家长、老师“合谋”也好,一概难以奏效。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要从小养成,待其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生根”,学习主动性就很难激发出来。
  家长如有能力科学地指导孩子的学习自是好事,但要有限、有度,不能越俎代庖。要意识到学习是孩子的事,教书是学校的事,家长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如果拘囿于具体的课业辅导,随着年级上升,必然是功效递减而副作用倍增。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也不必“辛酸”和焦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矫正和修复的能力。如果孩子有好的习惯,所谓的“问题”终究不成其为问题。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的自由空间,要有长远目光,要学会等待。
  对于老师来说,如果要成就良师,就必须坚持立足于课堂解决问题。如果长期依赖家长这个“助教”,不仅教学效果好不了,而且人格力量大为削弱。中国的父母大多双双忙于生计,耗费太多精力辅导孩子学习实在勉为其难。老师“不作为”逼迫家长“为”,还言之凿凿,家长对老师和学校是不会有好评价的。“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怨言不断,孩子耳濡目染,老师不可“亲”,教学效果必然打折扣。倘若布置给家长的“作业”很重要,老师何不亲为?以老师一人之力解数十家长之围,此第一等功业,老师为何不做?
  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未来,但无法选择什么样的出身。人生而有用,生命不因“无知”而丧失其独立价值。教师有责任教导学生尊敬父母懂得感恩。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无端指责其父母,或者陷家长于不能自拔的伦理困境,实非明智之举。   总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要恪守各自职责。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家长分三档孩子也分档?
  童炜华
  作为一个10岁女孩的母亲,也作为一个教龄十余年的老师,我扪心自问,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我们希望的优秀孩子呢?
  我想,一个“好的孩子”首先应该是拥有自我的孩子,有强大的内心去抵抗诱惑,并且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有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毋庸置疑,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常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意即在此。能否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宽容的脾性和一颗强大的内心,都取决于父母。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时时处处都在帮助孩子培养这种品性,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所以,家庭教育当然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习惯和表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责任和分工不同。老师要接纳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一样,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会有差异,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不过,教师更多承担了知识教化的功能。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间不能教会孩子本该学到的知识,而需要父母回家陪同再次学习,甚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孩子的课外辅导,试问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又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发展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教师,发展也不一样。
  每对父母都是在自己成长的背景下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每一个老师也都是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教授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年少的时候,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三好学生”,或者至少是“品学兼优”;而衡量的标准可能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因为要让他们学到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重要技能,并且最大程度地融入集体生活。但是,如今中国的社会急速发展,已经发展到了和我们从前全然不一样的阶段,物质极大丰富,信息超速泛滥,新鲜事物如潮水般涌来——物质已经丰富到了孩子可以拥有比我们从前更加自主的人生,社会的差异化已经允许孩子拥有更多的个性,而不用担心因为和别的孩子不同而被集体藐视和抛弃。在这个时代,孩子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他们的评价体系愈发多元化,我们的教育也因此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保持对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育不是左右手博弈,谁是谁非难以辨析,教育也不是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它需要的是我们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同样也不存在完美的家长和教师。孩子美好的人生刚开始不久,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拥有一生持续学习的渴望和能力。(作者系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师)
  各方观点
  老师的分法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建立在纯粹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基础上的。成绩好可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但名牌大学,也并不能许诺给每一个学生美好的未来。山东 胡爱萍
  话虽然难听,但不无道理。现在的环境下,如果家长不管,孩子基本也就废了。当然这个“废”是指学习成绩,说不定其他方面有发展。网友 滴泪
  家长可以紧跟,但孩子不愿意怎么办啊?很多东西不是家长努力就出成绩的,关键看孩子。孩子不想学,家长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网友 果粒橙2011
  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过分突出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对许多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山西 张震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10月28日,一场特殊的听证会在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举行,话题围绕“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到学校”,30多名学生、家长、教师、社区民警、教育专家各抒己见,论证学生手机进校园的可行性与管理难题。  而此前,重庆市某学校家长愿出钱40万元给全校学生更换非智能手机,理由是“孩子天天玩智能手机导致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一时间,“学生用手机”成为学校、家庭共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和退出制度,使得不合格教师占用教师岗位,好教师进不来,不合格教师出不去,给教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不仅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还要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退出机制”的概念。2011年以来,教育部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在严把教师入口关、
期刊
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  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七大改革举措  此轮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
期刊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镇江实验学校的小学生们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在温暖的被窝里多睡会儿了。记者从该市教育局获悉,镇江市教育局今天在这两所小学启动了推迟上学时间的试点工作,学生们在8点30分到校上课,比以往的上学时间推迟了半小时。  对于试行小学生推迟上学时间,家长和孩子普遍持欢迎态度。镇江市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韦志远的父亲告诉记者:“推迟上学时间,孩子可以有10个小时的睡眠,有利于孩子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体验教学;走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堂教师应紧密联系
期刊
【摘 要】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基础与保障。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主要有: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数学习惯;将数学计算教学与生活有效融合;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计算训练。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生活;发展思维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应该把提高小
期刊
【摘 要】精读课文好上,略读课文难教,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其难就难在一个“略”字。认识的不到位,略读课文研究的薄弱,导致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花样百出,离教材的编写意图甚远。本论文从“取”“舍”切入,从教材编写的取舍分析略读课文的地位,阐明略读课文“略”的目的,明确“略”的重要性;然后从“敢舍”、“巧取”两个方面,论述上好略读课文的“略”的方法与技巧,实用性、针对性较强,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
期刊
日前,河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联合出台文件,决定整合全省各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站)等部门资源,统一更名组建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河北规定,整合后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不提高机构规格,不改变经费形式,不突破现有人员编制、领导职数总量,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该机构主要承担本县内在职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等职责。  据河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期刊
岁月,绝美,如白驹过隙。思念,无形,当倍加珍惜!  念山花烂漫春常在,一席迷彩,一个方正,风暖暖而拂面,云漫漫而奇色。空气凝于呐喊,东山震于余威。日西斜而沉彩,月上亭而流光。光怪陆离之处,log村突现,才子佳人涌于村。  心相印三载,情铭记此生。  Log村者,2013届都匀一中高三(6)班理科实验班是也。实验班者,都匀一中佼佼者也。理化生领先,总分靠前,来至黔南州十二县市,贫富不均,然在班主任李
期刊
【摘 要】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有利于弘扬传统,开拓思维,充分挖掘艺术潜力,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最短时间内就可以体验成就感及艺术创造的乐趣。我校通过近两年的时间来实施剪纸特色教育,逐步转变了素质教育观念,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同时,深刻体会到剪纸艺术进入小学课堂是完全可行的,也可以作为校本教材来推广。  【关键词】剪纸;课程;策略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源远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