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农村的经济结构、发展状态相比于原来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对农村信息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农村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信息传播;影响
在农村信息传播手段当中,主要传播手段还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当中,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大众传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农村村民至今文化水平偏低,实现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传播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受众分析上来说,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不论政府还是第三部门,更多的是站在了高知识水平视角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脱离了农村受众所能够理解得到的符号意义,导致农村公共信息传播受阻。因此,农村公共信息的传播环境是对公共信息传播产生一定阻力的。
非营利组织主要向农村受众传播和倡导的是关注生态环境、救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教育问题等一系列人性化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除了一些特定的农业频道之外,更多的传递的是娱乐信息。这就存在着农村受众需求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不匹配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公共信息传播的一个难点。
而在传播媒介方面,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口耳相传、墙体小广告、电话、电视和报纸等等。但是,农村的网络普及化速度缓慢,偏远山区的农村居民安装电话的村户是极少数,拥有的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大量对农村发展有利的信息缺乏传播载体,农村受众获取信息难度很大。
虽然农村公共信息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农村与城市二元化体制和两者的固有差距,以及我国农村与农村之间经济实力、地域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公共信息传播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农村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知沟现象”。而从公共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政府对于农村受众公共信息的提供除了农业科技信息之外,其他的公共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扶助甚至政治救助的性质,财事权失衡的地方政府对于这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明显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而NGO组织存在一定自利性或自身力量弱小的原因,在救助性公共信息传播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大众媒体的传播对象主要针对于掌握了消费话语权的群体,而农村受众则被“边缘化”了。同时,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拥有特殊的社会威信和权利,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他们与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地位差别。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所看到的对象.因此新闻总对弱势群体存有偏见。即使在信息大众化、均衡化流通的大众传播时代,同样会出现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信息分化。因此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农村“知沟”现象影响,又衍生出来了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当中的信息贫困现象。
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能力低下、再加上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不足,整个农村地区就像处于一个孤岛状态,信息资源的极度贫困使农村陷入了经济贫困、信息贫困的死循环当中。而相对富裕一点的农村地区,接受的信息资源更多,是相对意义上的信息富有者,这一部分从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当中受惠更多。可以说,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越丰富,就越加剧了这种农村“知沟”现象的发生,信息贫困者愈来愈贫困而信息富有者愈来愈富有。这是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当中信息传播不均衡的特点所带来的一个持续性影响
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信息污染主要是有两种。第一种是信息过量,过量的公共信息则会使农民不能够辨别有效的信息,反而造成信息低效率的利用。第二种是虚假信息的污染,即信息媒介向农民传播的农村信息不可靠,农村信息资源中混入了不确定性、诈骗性、错误性信息的异常现象。比如假种子,假化肥,欺骗农民购买,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种是传播一些低俗、暴力或者色情的有害公共信息。农村受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正确性认知不明确,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大众媒体的错误引导。农村信息污染一旦持续下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这又确实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的分析以及其对农村信息传播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体系亟待完善,而在传播过程当中来看,要去规避其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才能够打通公共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障碍,更有利于农村受众利用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雪明,沈志军.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优化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2013(02).
[2]周维彬.公共信息的不均衡分布及其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张久珍.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4]邓香莲. 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J]. 编辑学刊,2011(02).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02).
[7]任明艳.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8]朱丹,田蓁子,范伟.河北省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影响因素和问题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0(02).
[9]夏日.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污染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1(8).
[10]闵阳.陕南农村的信息化差距与信息贫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6:25—28.
关键词: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信息传播;影响
在农村信息传播手段当中,主要传播手段还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当中,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大众传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农村村民至今文化水平偏低,实现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传播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受众分析上来说,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不论政府还是第三部门,更多的是站在了高知识水平视角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脱离了农村受众所能够理解得到的符号意义,导致农村公共信息传播受阻。因此,农村公共信息的传播环境是对公共信息传播产生一定阻力的。
非营利组织主要向农村受众传播和倡导的是关注生态环境、救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教育问题等一系列人性化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除了一些特定的农业频道之外,更多的传递的是娱乐信息。这就存在着农村受众需求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不匹配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公共信息传播的一个难点。
而在传播媒介方面,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口耳相传、墙体小广告、电话、电视和报纸等等。但是,农村的网络普及化速度缓慢,偏远山区的农村居民安装电话的村户是极少数,拥有的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大量对农村发展有利的信息缺乏传播载体,农村受众获取信息难度很大。
虽然农村公共信息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农村与城市二元化体制和两者的固有差距,以及我国农村与农村之间经济实力、地域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公共信息传播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农村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知沟现象”。而从公共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政府对于农村受众公共信息的提供除了农业科技信息之外,其他的公共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扶助甚至政治救助的性质,财事权失衡的地方政府对于这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明显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而NGO组织存在一定自利性或自身力量弱小的原因,在救助性公共信息传播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大众媒体的传播对象主要针对于掌握了消费话语权的群体,而农村受众则被“边缘化”了。同时,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拥有特殊的社会威信和权利,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他们与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地位差别。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所看到的对象.因此新闻总对弱势群体存有偏见。即使在信息大众化、均衡化流通的大众传播时代,同样会出现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信息分化。因此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农村“知沟”现象影响,又衍生出来了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当中的信息贫困现象。
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能力低下、再加上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不足,整个农村地区就像处于一个孤岛状态,信息资源的极度贫困使农村陷入了经济贫困、信息贫困的死循环当中。而相对富裕一点的农村地区,接受的信息资源更多,是相对意义上的信息富有者,这一部分从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当中受惠更多。可以说,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越丰富,就越加剧了这种农村“知沟”现象的发生,信息贫困者愈来愈贫困而信息富有者愈来愈富有。这是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当中信息传播不均衡的特点所带来的一个持续性影响
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信息污染主要是有两种。第一种是信息过量,过量的公共信息则会使农民不能够辨别有效的信息,反而造成信息低效率的利用。第二种是虚假信息的污染,即信息媒介向农民传播的农村信息不可靠,农村信息资源中混入了不确定性、诈骗性、错误性信息的异常现象。比如假种子,假化肥,欺骗农民购买,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种是传播一些低俗、暴力或者色情的有害公共信息。农村受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正确性认知不明确,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大众媒体的错误引导。农村信息污染一旦持续下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这又确实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传播体系的分析以及其对农村信息传播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体系亟待完善,而在传播过程当中来看,要去规避其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才能够打通公共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障碍,更有利于农村受众利用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雪明,沈志军.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优化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2013(02).
[2]周维彬.公共信息的不均衡分布及其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张久珍.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4]邓香莲. 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J]. 编辑学刊,2011(02).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02).
[7]任明艳.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8]朱丹,田蓁子,范伟.河北省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影响因素和问题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0(02).
[9]夏日.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污染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1(8).
[10]闵阳.陕南农村的信息化差距与信息贫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