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突破难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面向行业产业的办学特色和面向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前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积累的有益经验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背景鲜明的地方院校,2011年底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目前已有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三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立足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确立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经验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为信息产业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为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校企紧密结合的“卓越计划”专业教学工作小组,聘请企业高管或高工成立行业专家委员会,构建了“卓越计划”教学管理和校企双导师制工作机制。学校还通过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建立遴选与退出机制、定制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评聘与考核的激励机制等,不断完善经费、人员、运行、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在上述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精心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得“卓越计划”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以互联网经济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在呼唤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更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来担当工程、技术和管理一线的创新性工作。学校以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提升教育理念为先导,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对接,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标准,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具备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标准的基础上,各专业分别制定了专业标准。如自动化专业标准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基础宽厚、富有科学创新意识、掌握自动化领域知识与面向物联世界的控制技术,能在IT行业、现代制造业、航空航天等行业以及智慧计算与处理、智能建筑、信息化装备、物联网等领域,从事控制系统实施、设计、开发,具备管理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创新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1. 科学谋划培养方案的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
  学校相关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四年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育和培养,坚持工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3+1”模式(要求学生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不少于40周)在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培养方案分为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校内培养方案依据企业人才需求、技术发展、双方师资和工程实践条件、行业特色,确定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培养方案则依据行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自身特色、人力资源规划、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和案例教学为主线。
  2. 大力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块为基础进行课程重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分别提出能力要求,并详细给出实现能力要求的实现途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化课程组织形式,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比例,不断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建立“本科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学科竞赛+实物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多层次创新实践体系,强调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设置由浅入深的综合设计训练环节,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以工程项目或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为载体,构建综合性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例如,自动化专业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以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面向物联世界的智慧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编程能力、面向物联世界的智慧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能力、面向物联世界的智慧控制系统的集成投运维护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能力素质模块为主线打造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各类实践、科创、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融入工程专业教育,提高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量。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数理等课程的基础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功底;进一步融入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拓宽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使学生的行业面向更为宽广。   又如通信工程专业,全面整合课程,压缩课堂讲授式理论课学时和课程门数,增加实践环节学时。理论学时由1920学时压缩为1635.5学时,独立实践环节由40周增加为55.5周。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开设了职业规划、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导论等课程,由企业专家合作制定教学大纲并担任主讲。在工程专业的模块课程设置中,紧扣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设立了三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分别与包括中兴通讯、中国普天和悦成3G在内的三类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并把相应的实践环节纳入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以突出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培养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自动化专业“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学习知识。教师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网络工程专业的“Web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并实现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涵盖本门课程中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同时,将此案例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构建了一个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将每个模块融入到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以对案例的分析和求解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原理和方法。
  2. 开展创新活动注重与理论知识学习有机融合
  各专业以学科竞赛、开放实验、科技创新项目为引领,将讲授课程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例如,自动化专业结合控制工程领域需要和专业特色,以2013“大学生研究训练中心(SRT)-车联网创新应用研究训练平台”为基础,开展各种物联网和智能车的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卓越班学生参加的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获得一等奖4项;在第八届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电磁组三等奖1项、光电平衡组三等奖1项、光电组优胜奖1项,摄像头组优胜奖1项,获奖人数12人;“博创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获华北赛区二等奖等。
  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检验学习实效
  考虑到“卓越计划”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综合考评办法,综合考查工作态度、个人能力、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每门企业学习课程的综合成绩由平时课堂作业、个人项目答辩、小组项目答辩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环节组成,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多个环节的加权值,引导学生更注重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

四、夯实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高水平实践平台
  1. 校企共建联合实践基地
  相关试点专业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创新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工程实践的教育内涵,联合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学生参加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参与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制等实际工作。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也源于企业合作项目,并在指导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目前,学校已与中兴通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所合作建设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在深化已有合作的同时,为了保证卓越培养计划中三类模块化培养任务落到实处,通信专业还不断拓展合作企业的范围,与大唐移动、中国普天等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搭建起“专业+企业群”平台,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业群。自动化专业与研华、泛华测控公司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分别在2011年、2013年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
  2. 构建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每年向卓越计划试点班投入专项经费500多万元,推进专业建设、实验实践条件建设,已建成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面向北京地区卓越联盟高校开放的工业智能化实验室。学校建设的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也有力地保障了“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
  3. 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一方面邀请企业界专家参与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参与教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另一方面派送学生和教师去这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及培训,提高实践动手及工程应用能力。针对试点班学生,将企业工程师认证环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2013—2014年,通信工程学院共组织40名学生参加中兴通讯的4G(TD-LTE)工程师认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开展境外实习研修
  学校鼓励学生进入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到著名企业参与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项目;定期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进行工程项目专题讲座,重点介绍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开设暑期境外实践研修项目,2013年和2014年组织卓越试点(下转第35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我国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法和专家小组法确定高校教师教学素质特征,并据此形成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模型调查问卷。在对305名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高校教师八个教学素质特征因子:师德特征、个性特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学反思和关系建立、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保障能力和关爱学生。作者通过个别访谈和座谈交流的方式,印证了上述八个素质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
期刊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给高等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大学,特别是农林院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对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与专业人才培养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利用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以生物学实践教学为平台,
期刊
摘 要:好的大学课程,应能结合学科特性,融汇特色方法,采用过程结果评价模式,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妥善地整合为一体,突破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的禁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互动,启迪学生领悟隐藏于课程讲授背后的“道”,将学生引向“什么是我的支点”的人生追问,从而使课堂不仅成为知的殿堂,更为德的指南。这种教学理念,既是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遵从的评价标准,也是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最高境界。它的实现
期刊
摘 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等理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推进理科教育发展,“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组”于2015年实施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学生调研,以期通过学生的视角,了解高等理科教育质量,分析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本次调研聚焦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课程设置评价、教学评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理科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现象;理科学生的专业能力较
期刊
摘 要:翻译学的学科建设走完了艰难的创生之路,学科身份的获取将极大地推动新时期翻译教学的发展,而同时,翻译教学在翻译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内涵建设中的体制转型、学科标准、学科队伍等方面的建设都有赖于翻译教学的发展,翻译教学承担着翻译学学科建设的使命。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学;学科建设  2012年“翻译”正式进入教育部下发的本科专业目录,至此,翻译学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
期刊
摘要: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深化、优化这些成果?即既利用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又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则陈述及探讨这些命题。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学;综合性院校;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引言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对策,即全产业链对接,引导企业参与分类分梯度人才培养。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类分梯度培养一、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发展概述  在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向区域性产业高地集聚的过程中,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国内外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上一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超前性。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在对
期刊
摘 要:管理会计教育应当满足管理会计职能发展的需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管理会计教育及实务的发展,并以我国15本主流管理会计教材为样本,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涵盖的主题及其比重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主题内容相对狭窄与陈旧,没有体现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我国大学管理会计教育应加强教材及课程内容建设,为培养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提供支持。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育;管理会计职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认识、途径、举措等方面的问题。论文结合工作实际,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队伍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加快推进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