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把握好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改革步伐很大。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体到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都应该力求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还应有一定的层次,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任务,一课一得,各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质疑和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选用何种课堂教学手段、策略”等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谐、活跃、宽紧有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达到情感的互通,智慧的切合,促使师生共同朝拜语文“圣地”,从而达到课堂和谐高效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既要有课堂上的倾听也要在课间时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不可避免地与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欣赏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另外主动加入学生的游戏,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是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三、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阅读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好的导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四、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五、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七、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改革步伐很大。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体到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都应该力求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还应有一定的层次,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任务,一课一得,各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质疑和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选用何种课堂教学手段、策略”等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谐、活跃、宽紧有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达到情感的互通,智慧的切合,促使师生共同朝拜语文“圣地”,从而达到课堂和谐高效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既要有课堂上的倾听也要在课间时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不可避免地与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欣赏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另外主动加入学生的游戏,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是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三、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阅读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好的导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四、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五、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七、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