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计算机公共课在普及与提高大学生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验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公共课;实验类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层次,以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熟练操作计算机被视为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作为一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推广与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为主要任务,对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授课内容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和部分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授课多采用理论讲解和机房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理论讲授的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加深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但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过于分散,在实验中往往只是针对一部分知识,尤其是一些常用应用软件功能的分解式学习,无法全面地掌握应用软件的功能。由于课程安排、教学条件、学生层次、教学水平、课时限制等原因,多数只能开展以演示、基础训练和验证为主的实验,欠缺实验层次,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针对传统授课的一系列弊端,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扩展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本科第一年开展教学;第二阶段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语言中一个模块的考核来完成,如通过学习Access来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第三阶段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款应用软件的使用,软件的选择尽可能与专业发展结合,如网页设计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处理软件、课件制作软件等。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可以安排在本科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通过选修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报名辅导班、参与网络自学等形式来完成。
二、依托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的合理优化,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在做中学”落实到实验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应用能力更具实用性。
三、丰富实验类型,精心设计实验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计算机实验课程有明确说明,计算机实验课程可按以下三个层次设计: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各校应在保证第一类实验的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第一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占了绝大多数,后两类实验受教学安排和课程资源的影响与限制,很难开展。要想打破这种格局,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精心研究课题和设计实验任务,逐步加强第二类和第三类实验的比重,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完成“电子相册的制作”实验为例说明。
实验题目:电子相册的制作
实验目的:(1)通过设计“电子相册”,掌握flash软件的各主要功能;(2)了解动画制作原理,掌握综合运用软件开发案例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组织各种动画素材的能力。
实验原理:(1)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2)flash软件的基本功能。
实验工具:flash软件。
实验步骤和要求:(1)导入图片并制作小照片按钮;(2)确定小照片在场景中的位置;(3)录入文字并制作大照片按钮;(4)确定大照片在场景中的位置;(5)添加动作脚本。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设计诸如“我的大学生活展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access软件)”“报纸排版设计(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学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软件)”等实验。合理规划三类实验的比重,最大化发挥实验教学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内容,注重操作考查
在计算机教学考核中,要减少对教材中理论部分的考查,将这部分的内容尽可能贯穿到实验操作中考核。学生只有掌握了实际运用,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点,否则只是死记硬背的照本宣科,毫无效果。
基于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要不断加强上机环节,强化实验教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主要是掌握操作应用为目标,实验课程的开展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教学改革,丰富实验类型,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禾.計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公共课;实验类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层次,以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熟练操作计算机被视为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作为一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推广与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为主要任务,对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授课内容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和部分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授课多采用理论讲解和机房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理论讲授的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加深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但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过于分散,在实验中往往只是针对一部分知识,尤其是一些常用应用软件功能的分解式学习,无法全面地掌握应用软件的功能。由于课程安排、教学条件、学生层次、教学水平、课时限制等原因,多数只能开展以演示、基础训练和验证为主的实验,欠缺实验层次,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针对传统授课的一系列弊端,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扩展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本科第一年开展教学;第二阶段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语言中一个模块的考核来完成,如通过学习Access来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第三阶段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款应用软件的使用,软件的选择尽可能与专业发展结合,如网页设计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处理软件、课件制作软件等。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可以安排在本科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通过选修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报名辅导班、参与网络自学等形式来完成。
二、依托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的合理优化,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在做中学”落实到实验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应用能力更具实用性。
三、丰富实验类型,精心设计实验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计算机实验课程有明确说明,计算机实验课程可按以下三个层次设计: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各校应在保证第一类实验的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第一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占了绝大多数,后两类实验受教学安排和课程资源的影响与限制,很难开展。要想打破这种格局,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精心研究课题和设计实验任务,逐步加强第二类和第三类实验的比重,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完成“电子相册的制作”实验为例说明。
实验题目:电子相册的制作
实验目的:(1)通过设计“电子相册”,掌握flash软件的各主要功能;(2)了解动画制作原理,掌握综合运用软件开发案例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组织各种动画素材的能力。
实验原理:(1)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2)flash软件的基本功能。
实验工具:flash软件。
实验步骤和要求:(1)导入图片并制作小照片按钮;(2)确定小照片在场景中的位置;(3)录入文字并制作大照片按钮;(4)确定大照片在场景中的位置;(5)添加动作脚本。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设计诸如“我的大学生活展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access软件)”“报纸排版设计(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学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软件)”等实验。合理规划三类实验的比重,最大化发挥实验教学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内容,注重操作考查
在计算机教学考核中,要减少对教材中理论部分的考查,将这部分的内容尽可能贯穿到实验操作中考核。学生只有掌握了实际运用,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点,否则只是死记硬背的照本宣科,毫无效果。
基于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要不断加强上机环节,强化实验教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主要是掌握操作应用为目标,实验课程的开展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教学改革,丰富实验类型,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禾.計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