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艺术家拥有了建筑师的严谨与缜密,不失哲学家般的哲思与畅想,又爱着影像、雕塑、新媒体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她不拘泥于形式,拒绝重复,比起深度,她更执著于广度。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用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永不割舍的艺术本能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行为的艺术。
一般摄影家只把照相机当作工具,一种创作的手段,对我而言,照相机好像是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摄影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需求,好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不假思索。
初秋,一场名为“花非花”的艺术展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的注意力。这场艺术展的作者是王小慧,此时距离她当年令人惊艳的另一场艺术展“花之灵”已过去了整整九年。爱花至深而又不耽于花之柔美的王小慧,力图通过莲的生死涅槃展现生命的律动与深广。
艺术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肯·罗宾逊在《让天赋自由》中说:“当我们做自己热爱并且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有可能对自身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感觉到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当我们身处自身的天命时,我们感到自己正在做着本该做的事情,并且正在成为本该成为的人。”
王小慧似乎就是为了艺术而生,从小就热爱音乐与色彩,俨然继承了母亲的音乐细胞和父亲家族对绘画的热爱,即使在“文革”时期遭受批判,也不能阻挡她对艺术的钟爱,用她的话说就是“压不住的艺术能量”。
这股“艺术能量”从未止息过。因父母反对报考艺术院校,她违心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7年,王小慧获得德国卡尔·杜伊斯堡政府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进修并考察欧洲各国建筑,随后在慕尼黑建筑学院担任讲师一职,她都不曾放下对艺术的追求和喜爱,转身去慕尼黑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了两年导演专业。
王小慧热爱摄影,将其变成了深入骨髓的本能。“一般摄影家只把照相机当作工具,一种创作的手段,对我而言,照相机好像是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摄影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需求,好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不假思索。”当有记者问她:“假如你出门不带相机是什么感觉?”她回答说:“你只要设想一下走路时一只眼睛被捂住时的感觉就行了。”
的确,在车祸中痛失爱侣,她从昏迷中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拿起相机拍下自己肿胀变形的脸;在“9·11”事件后,她在离帝国大厦不远的地方一边躲避不停掉落的碎片,一边不停地拍照;在父亲病危住院后,她拿着相机拍摄医院里的长廊和自己的影子,记录当时的情绪和状态……相机真的是她的“第三只眼睛”,她已经习惯了从取景器中看到人生的悲喜,生命的更迭,还有更多刹那间的耀眼美丽。
越跨界越酣畅快意
“如果说多种形态的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可以说,王小慧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在她的身上具有多重的‘身份’,她也以这种‘身份’的多重性活跃于许多领域。作为一位艺术家,她的最大特点是在不同媒介领域里穿行,建构起一种跨文体的创作方式,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王小慧的‘作品’,用以映照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众多艺术家穷其一生在一种艺术形式上追求极致,王小慧则不同,她摄影、拍电影、拍电视、写剧本、写书、做雕塑、做装置艺术、做设计、做新媒体艺术,还做许多大型艺术活动。就像她的“花非花”艺术展,她用若干台可旋转540度的高流明投影仪和数字电脑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让花在音效的冲击中盛开,带给观众犹如幻境般的迷离感受。在跨界日趋成为潮流的今天,王小慧的跨界依然是超前的,她可以全凭内心的一个念头、一种渴望而将所能运用的所有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形式,她像一个顽童一般,更热爱将所有游戏玩到酣畅快意。
“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完美,妈妈总说我每一样东西都是90分,可以做到很多很多90分。如果花很多时间,可以把一样事情做到100分,或是99分。不过我适合这样,这就是我的性格吧,艺术创作需要激情,我不要重复。”王小慧选择自己定义自己的艺术形式。
“有人评论我是深水湖,这是对我很好的夸奖,我的艺术需要广度,我宁做浅水湖,不做深井。对我来说,广比深重要。跨界是种尝试,不一定会成功,需要探索。这个像化学反应,必须要产生新的物质,新的艺术。通过艺术产生了新的美的东西,这才算跨界。”当跨界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王小慧在跨界中自由地穿梭游走,将由内在喷涌而出的灵感和能量尽情发挥。
Q&A
style:您为何喜爱花?又如何想到用“花”这样看似娇弱的载体来表现内在的自我?
王小慧:在我的艺术作品中,花是经常的题材。但是我的花不止植物学的花,不是园艺的花,总之不是作为物质对象的花。我不觉得花是娇弱的,花是很美的东西,但是太脆弱。我需要用花来表现生命、生和死的关系。
style:自然界的花开花谢与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同样的自然规律,然而人却很难面对生命中的离别和逝去,面对死亡,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小慧:的确害怕亲人的逝去,妈妈年纪也很大,91岁了。妈妈总是希望我们的灵魂最后可以在一起,妈妈总是劝爸爸:50年后,我们大家就在一起了。所以我也愿意相信有灵魂。我过去的展览叫“花之灵”,现在这次展览的英文叫“Reincarnation”,就是说重生、涅槃、轮回。生和死是一件事情,死亡不是孤立的,死亡带来新的生命。所以,我用莲来表达,每一个死亡过程都带来新的生命。
style:在您看来,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王小慧:艺术家宝贵的品质:甘于寂寞,忍受贫穷;如果你没有成功,没有成就,但是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我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坚持我的艺术。当时在建筑师的黄金期,我可以选择做大学老师,可以做建筑师,做房地产商顾问,我不做。我选择做艺术家,特别是在德国十年的坚持。我的艺术创作,帮我走出低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style:您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您希望自己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
王小慧:临死之前,回顾一生,希望做过的东西,可以留下来,充分体现人生价值。未来的生活?不计划,不知道。可能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做到不需要计划。我的很多展览,都是很偶然的,一切随缘。
style:如果您给年轻人职场发展的建议,那会是什么?
王小慧:年轻人不要太现实,要有梦想,这不是物质的梦想。要有更高的追求,跟着心灵走,做真正喜欢的事情。
一般摄影家只把照相机当作工具,一种创作的手段,对我而言,照相机好像是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摄影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需求,好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不假思索。
初秋,一场名为“花非花”的艺术展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的注意力。这场艺术展的作者是王小慧,此时距离她当年令人惊艳的另一场艺术展“花之灵”已过去了整整九年。爱花至深而又不耽于花之柔美的王小慧,力图通过莲的生死涅槃展现生命的律动与深广。
艺术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肯·罗宾逊在《让天赋自由》中说:“当我们做自己热爱并且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有可能对自身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感觉到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当我们身处自身的天命时,我们感到自己正在做着本该做的事情,并且正在成为本该成为的人。”
王小慧似乎就是为了艺术而生,从小就热爱音乐与色彩,俨然继承了母亲的音乐细胞和父亲家族对绘画的热爱,即使在“文革”时期遭受批判,也不能阻挡她对艺术的钟爱,用她的话说就是“压不住的艺术能量”。
这股“艺术能量”从未止息过。因父母反对报考艺术院校,她违心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7年,王小慧获得德国卡尔·杜伊斯堡政府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进修并考察欧洲各国建筑,随后在慕尼黑建筑学院担任讲师一职,她都不曾放下对艺术的追求和喜爱,转身去慕尼黑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了两年导演专业。
王小慧热爱摄影,将其变成了深入骨髓的本能。“一般摄影家只把照相机当作工具,一种创作的手段,对我而言,照相机好像是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摄影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需求,好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不假思索。”当有记者问她:“假如你出门不带相机是什么感觉?”她回答说:“你只要设想一下走路时一只眼睛被捂住时的感觉就行了。”
的确,在车祸中痛失爱侣,她从昏迷中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拿起相机拍下自己肿胀变形的脸;在“9·11”事件后,她在离帝国大厦不远的地方一边躲避不停掉落的碎片,一边不停地拍照;在父亲病危住院后,她拿着相机拍摄医院里的长廊和自己的影子,记录当时的情绪和状态……相机真的是她的“第三只眼睛”,她已经习惯了从取景器中看到人生的悲喜,生命的更迭,还有更多刹那间的耀眼美丽。
越跨界越酣畅快意
“如果说多种形态的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可以说,王小慧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在她的身上具有多重的‘身份’,她也以这种‘身份’的多重性活跃于许多领域。作为一位艺术家,她的最大特点是在不同媒介领域里穿行,建构起一种跨文体的创作方式,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王小慧的‘作品’,用以映照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众多艺术家穷其一生在一种艺术形式上追求极致,王小慧则不同,她摄影、拍电影、拍电视、写剧本、写书、做雕塑、做装置艺术、做设计、做新媒体艺术,还做许多大型艺术活动。就像她的“花非花”艺术展,她用若干台可旋转540度的高流明投影仪和数字电脑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让花在音效的冲击中盛开,带给观众犹如幻境般的迷离感受。在跨界日趋成为潮流的今天,王小慧的跨界依然是超前的,她可以全凭内心的一个念头、一种渴望而将所能运用的所有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形式,她像一个顽童一般,更热爱将所有游戏玩到酣畅快意。
“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完美,妈妈总说我每一样东西都是90分,可以做到很多很多90分。如果花很多时间,可以把一样事情做到100分,或是99分。不过我适合这样,这就是我的性格吧,艺术创作需要激情,我不要重复。”王小慧选择自己定义自己的艺术形式。
“有人评论我是深水湖,这是对我很好的夸奖,我的艺术需要广度,我宁做浅水湖,不做深井。对我来说,广比深重要。跨界是种尝试,不一定会成功,需要探索。这个像化学反应,必须要产生新的物质,新的艺术。通过艺术产生了新的美的东西,这才算跨界。”当跨界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王小慧在跨界中自由地穿梭游走,将由内在喷涌而出的灵感和能量尽情发挥。
Q&A
style:您为何喜爱花?又如何想到用“花”这样看似娇弱的载体来表现内在的自我?
王小慧:在我的艺术作品中,花是经常的题材。但是我的花不止植物学的花,不是园艺的花,总之不是作为物质对象的花。我不觉得花是娇弱的,花是很美的东西,但是太脆弱。我需要用花来表现生命、生和死的关系。
style:自然界的花开花谢与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同样的自然规律,然而人却很难面对生命中的离别和逝去,面对死亡,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小慧:的确害怕亲人的逝去,妈妈年纪也很大,91岁了。妈妈总是希望我们的灵魂最后可以在一起,妈妈总是劝爸爸:50年后,我们大家就在一起了。所以我也愿意相信有灵魂。我过去的展览叫“花之灵”,现在这次展览的英文叫“Reincarnation”,就是说重生、涅槃、轮回。生和死是一件事情,死亡不是孤立的,死亡带来新的生命。所以,我用莲来表达,每一个死亡过程都带来新的生命。
style:在您看来,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王小慧:艺术家宝贵的品质:甘于寂寞,忍受贫穷;如果你没有成功,没有成就,但是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我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坚持我的艺术。当时在建筑师的黄金期,我可以选择做大学老师,可以做建筑师,做房地产商顾问,我不做。我选择做艺术家,特别是在德国十年的坚持。我的艺术创作,帮我走出低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style:您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您希望自己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
王小慧:临死之前,回顾一生,希望做过的东西,可以留下来,充分体现人生价值。未来的生活?不计划,不知道。可能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做到不需要计划。我的很多展览,都是很偶然的,一切随缘。
style:如果您给年轻人职场发展的建议,那会是什么?
王小慧:年轻人不要太现实,要有梦想,这不是物质的梦想。要有更高的追求,跟着心灵走,做真正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