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悦 眼
读书是要用眼的,眼力不行,读起来自然辛苦。故“悦眼”一说,首先要保证眼睛好使。像我等老眼昏花者,加上又有些眼疾,书看多了,看得久了,不时时准备好抗疲劳消炎的眼药水,怕是吃不消。
如果你要问我,纸质书与电子书哪种最能悦眼。我的回答很干脆:当然是纸质书!同是看一部十万字的文学作品,纸质书看完之后,眼睛一般都不会有犯病的征兆。而电子书,倘那屏幕的质量差了些,看完十万字或更多字的作品后,眼睛会干涩得有些发痒,整个人也晕晕乎乎的,感觉不出看完纸质书后的清爽。年轻人可能会好些。
一本书的装帧(尤其是封面的设计)很考究,整本书看起来很精美,便会起到“悦眼”的功效,就能吸引人去品读。内页的排版,若行距太小,加上字比小五号还小,密密麻麻,像一大堆蚂蚁挤到一块,哪能起到“悦眼”的效果。看上两眼,不迅速起雞皮疙瘩才怪。若不时又蹦个错别字出来,宛若死苍蝇一般,大倒胃口,惨不忍睹。
故“悦读”首先要“悦眼”。那书一眼看上去就令人感觉不舒服,人们就不会轻易动手去翻,从而导致“悦读”终结。
“悦眼”只是物质层面的,乃“悦读”之初级阶段。
悦 心
书是用眼去看的,更是用心去读的。古人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凡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了养心的作用。所谓修身,即如是。一个人如果以读书为一件乐事,那他就不易心浮气躁,就使自己的“悦读”起到了“悦心”的功效。“悦读”便能“悦心”,使人少了诸多俗世的烦恼。总是患得患失之人,没有“悦读”,便没有了“悦心”。
读到了好书,定然愉悦,心就容易沉静下来。故要“悦读”,不多到书店、图书馆这些多书的地方去,就不易找到好书,“悦心”的质量便会跟着打了折扣。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等人的作品,是最能“悦心”的上上之作。这是我个人的浅见。
“悦心”使“悦读”从物质层面过渡到了精神层面,可以说是一种升华。
悦 情
书中那些优美的词句,是有颜色的,可以用眼睛去看的;是有声音的,可以用耳朵去听的;是有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的,也可以与你的情感相碰撞而生擦出火花的。
文艺作品的“悦情”作用,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哪怕是一首小诗,哪怕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可能都会有激荡读者情感的作用,久久不能散去,甚至伴随一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读书也是要投入感情的,只有投入了感情,你才能随作者或书中人物的喜而喜,悲而悲,才会达到“悦情”的目的。
我们都是普通的读者,不可能像老僧那样禅定。只有通过“悦读”而激起情感的浪花,我们的生命才能像小溪,叮咚作响;像江河,奔流不息;像大海,涛声依旧。
这是“悦读”的较高层次,已进入了精神的层面。
悦 性
“悦读”可以修身养性,这是事实。“悦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是长期“悦读”的结果。“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华”,就是儒雅,就是温文尔雅,是长期“悦读”才形成的一种气质。“悦性”的“性”,与“华”的意思相同。人通过长期的“悦读”,就会使自己的性格、品性定格,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气质。
“悦读”能有“悦性”的功能,在改变一个人气质的同时,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道理很简单,即便是双胞胎,喜欢读书的和不喜欢读书的,两个人日后的命运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
“悦性”是“悦读”的至高境界,使“悦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与“悦读”相对的是“苦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苦读”,如《三字经》里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即便目的达到了,已是身心疲惫。在科举时代,多少人一生“苦读”,仍未达到目的。其中的酸楚,我们多看看《儒林外史》之类的书就知道了。
毫无疑问,我们提倡的是“悦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希望开展多种多样、有声有色的读书活动,让“悦读”的种子广播,让“悦读”的花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