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更多的依赖后天的培养。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潜能,是每一个教师都应重视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加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生物
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但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及个性的影响。学习动机、兴趣、热情、毅力等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非智力因素则更多的依赖后天的培养。遗传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后天的培养却使非智力因素有着宽广的发展天地。
常听一些老师说:“某某学生很聪明,就是好动,坐不住,很浮燥,不用心,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学习搞得一塌糊涂。”“某某学生虽然脑子慢些,可肯学踏实,成绩却很突出。”这些事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很好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学习,扼制智力的发展。反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却有着促进作用,甚至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潜能,是每一个教师都应重视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加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途径。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对于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业也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愿望。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习很差的同学,抛开智力因素不谈,这些学习很差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就不学,不愿学,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愿望,甚至其中的一些人报着混日子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索气氛。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取得成效的核心就是有精当的设问。它不是机械的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而是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水平,严格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循序渐进原则,精心设计出有适当难度具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系列,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讲生物《鱼类》时,我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以同学们很熟悉的一句话:“鱼儿离不开水”为开场白,切入了“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题,从而引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在亢奋的学习愿望的支持下,在设计好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逐一观察了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侧线、鳍等外部特征,并了解了鳃、鳔等内部结构,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表扬是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适度的表扬对良好的行为有强化作用。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原则上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中要带有鼓励。当然,表扬要适度。不能滥用表扬,更不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放任自流。
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了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这门学科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课成功与否,一个教师讲课是好是坏,不仅要看其讲述的内容是否清楚明了,重点是否突出,逻辑性是否很强,还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关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困生”短时记忆能力与程度好的学生差距并不大,而长时记忆与程度好的学生相去甚远。因此,在终结性测试或期末考试中,“学困生”的成绩就落后一大截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为帮助这些同学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有意加强了“短时记忆”的检查,让他们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分解一堂课的难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对促进学习也有积极意义。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刚开学,气温较低适合制作酸奶。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前面。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有的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挖掘的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生物
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但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及个性的影响。学习动机、兴趣、热情、毅力等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非智力因素则更多的依赖后天的培养。遗传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后天的培养却使非智力因素有着宽广的发展天地。
常听一些老师说:“某某学生很聪明,就是好动,坐不住,很浮燥,不用心,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学习搞得一塌糊涂。”“某某学生虽然脑子慢些,可肯学踏实,成绩却很突出。”这些事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很好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学习,扼制智力的发展。反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却有着促进作用,甚至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潜能,是每一个教师都应重视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加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途径。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对于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业也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愿望。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习很差的同学,抛开智力因素不谈,这些学习很差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就不学,不愿学,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愿望,甚至其中的一些人报着混日子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索气氛。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取得成效的核心就是有精当的设问。它不是机械的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而是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水平,严格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循序渐进原则,精心设计出有适当难度具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系列,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讲生物《鱼类》时,我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以同学们很熟悉的一句话:“鱼儿离不开水”为开场白,切入了“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题,从而引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在亢奋的学习愿望的支持下,在设计好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逐一观察了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侧线、鳍等外部特征,并了解了鳃、鳔等内部结构,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表扬是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适度的表扬对良好的行为有强化作用。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原则上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中要带有鼓励。当然,表扬要适度。不能滥用表扬,更不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放任自流。
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了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这门学科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课成功与否,一个教师讲课是好是坏,不仅要看其讲述的内容是否清楚明了,重点是否突出,逻辑性是否很强,还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关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困生”短时记忆能力与程度好的学生差距并不大,而长时记忆与程度好的学生相去甚远。因此,在终结性测试或期末考试中,“学困生”的成绩就落后一大截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为帮助这些同学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有意加强了“短时记忆”的检查,让他们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分解一堂课的难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对促进学习也有积极意义。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刚开学,气温较低适合制作酸奶。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前面。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有的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挖掘的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