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启迪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深挖创新的文本资源
中学语文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所使用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创新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物”,如激荡人心的“安塞腰鼓”、巧夺天工的“核舟”、现代化的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都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教材中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墨子劝说公输班、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教材还歌颂了大批创新精神的“人”,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地理学家徐霞客、不迷信前人的戴震、豪情万丈具有独创精神的赵翼等,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创造的宝库。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和发展。
二、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吸取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展开自己的想象,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课堂民主气氛浓厚,学生心理放松,思维积极,学习主动,发言大胆。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讲到沙漠的危害之大时,我便询问学生有什么良策解决沙害?学生经过一番紧张的思索,各抒已见,虽然有些“计策”在当时不管用,但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新,我便对其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小树立“我能行”、“我也会创造”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如此教学,既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结果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体上? 为什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修饰这四种物体?”这两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看课件、读课文、展开讨论等,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恰当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后,可让学生改写课文,蚊子粘在蜘蛛网上以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不少极有创意的文章。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以后”为题,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学生通过这些想象,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将会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想、说、写的过程中渐渐地就培养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就能使中学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09,4:62-63.
[2]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深挖创新的文本资源
中学语文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所使用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创新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物”,如激荡人心的“安塞腰鼓”、巧夺天工的“核舟”、现代化的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都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教材中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墨子劝说公输班、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教材还歌颂了大批创新精神的“人”,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地理学家徐霞客、不迷信前人的戴震、豪情万丈具有独创精神的赵翼等,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创造的宝库。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和发展。
二、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吸取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展开自己的想象,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课堂民主气氛浓厚,学生心理放松,思维积极,学习主动,发言大胆。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讲到沙漠的危害之大时,我便询问学生有什么良策解决沙害?学生经过一番紧张的思索,各抒已见,虽然有些“计策”在当时不管用,但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新,我便对其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小树立“我能行”、“我也会创造”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如此教学,既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结果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体上? 为什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修饰这四种物体?”这两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看课件、读课文、展开讨论等,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恰当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后,可让学生改写课文,蚊子粘在蜘蛛网上以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不少极有创意的文章。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以后”为题,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学生通过这些想象,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将会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想、说、写的过程中渐渐地就培养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就能使中学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09,4:62-63.
[2]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