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段关于语文课程的论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验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新课标引导下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课本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内容,更多的适合学生、并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1 案例
笔者所教的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中午,快要上课了,同学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突然,前排有同学看到相邻桌上有一行字,感觉特别有意思,就大声念起来:“汪小意喜欢丁苗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大家不由得一阵阵哄笑。
汪小意是班上一个个性张扬的男孩子,阳光、帅气,由于家庭条件好,一直养尊处优,说话做事处处都透出优越感,许多同学表面不说什么,其实心里是不服气的。
而丁苗苗,则是班里一个相貌普通,大方脸、小眼睛的女孩子,在爱美的汪小意心目中,属于“不漂亮”的一类,他时常鄙视她为“河马脸”,最恶劣的时候,甚至丁苗苗从他的旁边走过,他都会恶目以对,逼着胆怯的丁苗苗绕道而行。这个情况被班主任老师知晓,多次帮助、劝解,批评教育,他也只是表面收敛。
如今,“汪小意喜欢丁苗苗”,这个典型的恶作剧言语,点燃了其他同学的兴致。在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对“谁喜欢谁”的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如今这个可以恶整一下汪小意的时机,大家是不会放过的。当然,“汪小意喜欢丁苗苗”,也引起了爱面子的汪小意的极大愤怒,他涨红着脸,一拳砸向课桌,大声怒吼:“谁写的?谁写的?”
当然没有人承认,回答他的只有阵阵哄笑。汪小意更恼怒了,他一脚踢翻椅子,双手推倒桌子,不仅那张“惹事”的桌子,临近的桌椅也受到牵连,教室里顿时乱得不可开交。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来到教室,对狂怒的汪小意是束手无策。见势不妙,一个机灵的同学忙跑到办公室去喊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笔者)。当这头狂怒的“雄狮”到达办公室,仍气一副愤不平的样子,笔者心里真是既可气又好笑,同时一个词语突然蹦到笔者的脑海里——木偶,眼前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木偶吗?操控他的那条金光闪闪的线就是“汪小意喜欢丁苗苗”,幕后之人握住这根线,操控这个木偶跳上蹦下,嬉笑怒骂,做出自己希望看到的反应。
笔者先让汪小意冷静一会儿,然后就谈起了笔者新发现的“木偶理论”。笔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他愕然地瞪大了眼睛,随后渐渐冷静下来,并陷入了沉思。
我抓住这个契机,把这个发生在同学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变成我可以充分使用的教育教学素材:
(1)及时开展了“不做木偶”的主题班队会。我在班上宣讲了我的“木偶”理念,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在乎的人或事,也就有了软肋。当那些在乎的人或事,被有心之人用上的时候,谁都可能成为被操控的木偶,成为情绪的“木偶”,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聪明的人会冷静面对这样的局面,告诫自己“不做木偶”。自从那件事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在与同学的摩擦中,有些冲动的同学会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时刻,提醒自己,“我不做木偶”。
(2)“木偶”事件,全班同学都身处其中,由于事发突然,过程又特别激烈,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就成了我们语言表达的极好素材。经过我耐心细致的引导,同学们回顾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事件中选择出了细致描写的人物的典型细节,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那次的作文,不仅把事件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还把当事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对话等做了细致地刻画,人人都有话说,文字比任何一次都更加鲜活,更加灵动。写的人津津有味,读的人兴致勃勃!
(3)语文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此为蓝本,我们编写了剧本《不做木偶》,在全校的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剧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幕后黑手”的形象,用夸张的表演,告诫同学们,面对事情,学会冷静处理,不要做情绪的木偶。
2 分析与反思
学校是孩子们汇聚的地方,每天都有新的动人的故事在发生着,同时,崇尚寓教于乐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我们为何不用好每次活动,把活动做得深入细致,让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更多的收获呢?“有活动,就有语文,活动中的语文可能是更生动的语文。”(《旁门正道》杨东)
但如何才能开发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呢?既紧扣学校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每次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做好活动的铺垫,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之增强更多的趣味性。并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关注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情节,一活动一收获。只有感受越深刻,收获才回越丰富。
(2)活动后,及时总结、提升,完成从具体的情景到书面表达的转化。“表达的关键不在技巧,而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豐富。内心没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口语交际和写作岂不是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无水之渠。”(《旁门正道》杨东)
如今年的“三八”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大礼包,送妈妈”的活动。我们先确定好活动的内容,设计好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充分体验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并引导同学们以“讨论送礼——选择材料——制作过程——礼成送出——节日快乐”为线索去讲述,并学会有顺序地表达。经历过活动的洗礼,学生们的习作有趣极了。
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笔者组织全班共读《香草女巫》,既有共读、探讨、分享。更是着重引导同学们去关注书中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表现香草女巫的特点;并学习书中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读《香草女巫》,写鲜活人物”,经过对比学习,再加仿写训练,人物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并在活动中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指导,紧扣语文表达教学,这样的活动更精彩,活动的效果更深入,也更加有趣、有益。
参考文献:
[1] 曹英.旁门左道[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作者单位:彭州市桂花镇丰乐九年制学校)
新课标引导下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课本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内容,更多的适合学生、并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1 案例
笔者所教的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中午,快要上课了,同学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突然,前排有同学看到相邻桌上有一行字,感觉特别有意思,就大声念起来:“汪小意喜欢丁苗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大家不由得一阵阵哄笑。
汪小意是班上一个个性张扬的男孩子,阳光、帅气,由于家庭条件好,一直养尊处优,说话做事处处都透出优越感,许多同学表面不说什么,其实心里是不服气的。
而丁苗苗,则是班里一个相貌普通,大方脸、小眼睛的女孩子,在爱美的汪小意心目中,属于“不漂亮”的一类,他时常鄙视她为“河马脸”,最恶劣的时候,甚至丁苗苗从他的旁边走过,他都会恶目以对,逼着胆怯的丁苗苗绕道而行。这个情况被班主任老师知晓,多次帮助、劝解,批评教育,他也只是表面收敛。
如今,“汪小意喜欢丁苗苗”,这个典型的恶作剧言语,点燃了其他同学的兴致。在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对“谁喜欢谁”的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如今这个可以恶整一下汪小意的时机,大家是不会放过的。当然,“汪小意喜欢丁苗苗”,也引起了爱面子的汪小意的极大愤怒,他涨红着脸,一拳砸向课桌,大声怒吼:“谁写的?谁写的?”
当然没有人承认,回答他的只有阵阵哄笑。汪小意更恼怒了,他一脚踢翻椅子,双手推倒桌子,不仅那张“惹事”的桌子,临近的桌椅也受到牵连,教室里顿时乱得不可开交。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来到教室,对狂怒的汪小意是束手无策。见势不妙,一个机灵的同学忙跑到办公室去喊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笔者)。当这头狂怒的“雄狮”到达办公室,仍气一副愤不平的样子,笔者心里真是既可气又好笑,同时一个词语突然蹦到笔者的脑海里——木偶,眼前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木偶吗?操控他的那条金光闪闪的线就是“汪小意喜欢丁苗苗”,幕后之人握住这根线,操控这个木偶跳上蹦下,嬉笑怒骂,做出自己希望看到的反应。
笔者先让汪小意冷静一会儿,然后就谈起了笔者新发现的“木偶理论”。笔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他愕然地瞪大了眼睛,随后渐渐冷静下来,并陷入了沉思。
我抓住这个契机,把这个发生在同学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变成我可以充分使用的教育教学素材:
(1)及时开展了“不做木偶”的主题班队会。我在班上宣讲了我的“木偶”理念,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在乎的人或事,也就有了软肋。当那些在乎的人或事,被有心之人用上的时候,谁都可能成为被操控的木偶,成为情绪的“木偶”,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聪明的人会冷静面对这样的局面,告诫自己“不做木偶”。自从那件事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在与同学的摩擦中,有些冲动的同学会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时刻,提醒自己,“我不做木偶”。
(2)“木偶”事件,全班同学都身处其中,由于事发突然,过程又特别激烈,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就成了我们语言表达的极好素材。经过我耐心细致的引导,同学们回顾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事件中选择出了细致描写的人物的典型细节,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那次的作文,不仅把事件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还把当事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对话等做了细致地刻画,人人都有话说,文字比任何一次都更加鲜活,更加灵动。写的人津津有味,读的人兴致勃勃!
(3)语文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此为蓝本,我们编写了剧本《不做木偶》,在全校的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剧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幕后黑手”的形象,用夸张的表演,告诫同学们,面对事情,学会冷静处理,不要做情绪的木偶。
2 分析与反思
学校是孩子们汇聚的地方,每天都有新的动人的故事在发生着,同时,崇尚寓教于乐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我们为何不用好每次活动,把活动做得深入细致,让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更多的收获呢?“有活动,就有语文,活动中的语文可能是更生动的语文。”(《旁门正道》杨东)
但如何才能开发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呢?既紧扣学校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每次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做好活动的铺垫,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之增强更多的趣味性。并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关注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情节,一活动一收获。只有感受越深刻,收获才回越丰富。
(2)活动后,及时总结、提升,完成从具体的情景到书面表达的转化。“表达的关键不在技巧,而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豐富。内心没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口语交际和写作岂不是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无水之渠。”(《旁门正道》杨东)
如今年的“三八”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大礼包,送妈妈”的活动。我们先确定好活动的内容,设计好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充分体验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并引导同学们以“讨论送礼——选择材料——制作过程——礼成送出——节日快乐”为线索去讲述,并学会有顺序地表达。经历过活动的洗礼,学生们的习作有趣极了。
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笔者组织全班共读《香草女巫》,既有共读、探讨、分享。更是着重引导同学们去关注书中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表现香草女巫的特点;并学习书中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读《香草女巫》,写鲜活人物”,经过对比学习,再加仿写训练,人物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并在活动中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指导,紧扣语文表达教学,这样的活动更精彩,活动的效果更深入,也更加有趣、有益。
参考文献:
[1] 曹英.旁门左道[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作者单位:彭州市桂花镇丰乐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