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探微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是实施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实效性的根本。目前,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首先,要紧扣人文教育,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的导向作用;第二,要注重情感感染,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第三,要强调知行统一,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中学德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实施初中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实效性的根本。本文拟就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紧扣人文教育,发挥导向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种情况同样适合于当前我国初中的道德教育。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其表现为:无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实际而盲目确定德育要求;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导致道德教育成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根本否定了学生和教师同为道德教育主体这个重要事实。
  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明确规定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而价值观的形成,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初中人文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平时就应该以人文教育思想指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尊重人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选择及个人禀赋的差异性,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和推动力;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采取“自我教育”的方法,促使道德内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开放性,欣赏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强调,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能不能适应挑战,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初中生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学会调控情绪,初步学会交往与沟通。
  2.培养初中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强调做人的基本规范,包括行为规范、礼仪规范以及得体的交往方式;通过教学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奉献精神等等。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倡导学生遵守我国公民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注重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初中生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学生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学会依法维权。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4.注重生态德育。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突出了要加强我与自然的生态教育。使初中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清人与自然须和谐共处,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动物,爱护周边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5.培养初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品质。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绝不是把初中生培养成为同一种模式的人,而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色彩的人,通过民主化的教学,鼓励初中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说话、给学生空间、尊重学生权利。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坚强的意志,人们就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一个人就不会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并尊重他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就没有前进的不懈动力。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在人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才会自觉的探索这门学科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情感感染,增强教学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插在这个土壤上。”现在很多思想品德课是以简单说教为特征的,简单的说教可能会产生即刻的作用,但是不可能产生持续的影响,因为道德认识转变到道德行为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必须通过道德情感的支撑。人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是相伴随的,道德情感是在人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在知、情、意、行之间起着纽带、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从某种角度上说,德育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要看能否在情感上感染、打动学生。
   1.以教师的情感感染。情感是启动学生“内驱力”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做表率,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需要细致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情感的兴奋点,用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和表情实施教学;对学生应有规范的教师用语,如“请坐”、“请你回答”、“咱们一起研究研究”等等。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感染还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特别要厚爱差生。事实证明,教师喜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相反,教师厌恶的学生往往会自暴自弃,消极沉沦,不思上进。这说明教师爱的情感能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
  2.运用榜样感染。初中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模仿,但自发的模仿具有二重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学生与榜样同呼吸,心相通,使学生对榜样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与爱慕之情,自觉模仿,“见贤思齐”。
  3.创设情景感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道德情感的情境性。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教师感染、榜样感染、情境体验,学生不但了解应该做什么,而且在情感上乐意去做,即产生了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这样就不再是“要我做”,而是变成了“我要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道德信念,并将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强调知行统一,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无需教师过多繁琐语言说明,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知行统一,把课内的行为训练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从旅游危机对旅游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相关要素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在购买决策的不同阶段危机事件对消费者的影响,并对旅游企业制定相应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Based on the inf
文章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985废物”小组的情感反馈循环链条,分析小组内部如何形成高度群体认同感与排外感,并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禀赋,原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和天资。有趣的是,我们研究讨论的对象——字体,也是有禀赋的。字体作为文字的外在形态,除去书写、传达和记录文化、文明信息的实用性外,人类
体验式学习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