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改革与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方法已刻不容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一是运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法。二是注重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式教学法。三是完善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升课堂效率的多媒体网络型教学法。大胆尝试并不断创新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团结;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课堂教学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充分发挥这一关键作用,教师就必须坚持把教育效果放在第一位,注重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常常出现的生硬、单一的讲授与灌输方式,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在教育对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
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法
提高民族团结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互动意识,即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情境互动式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1]在这个互动活动中,师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知识、情感、人生观等方面的感受,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人与情境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鸣,增强师生情感交融,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要实现师生双方之间的有效互动,方法之一就是搭建“情境互动平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情境来实现教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通常称之为“情境互动式”,是互动式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种。
“情境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优化。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就应该倡导这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概况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在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中,不仅汉民族起了主要作用,少数民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道理,我就以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进藏为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同时朗诵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学生精彩的角色扮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犹如好雨润物细无声。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们不仅真正认识到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深层含义,而且理解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因此帮助他们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提高文化包容意识,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
(二)主题演讲与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主题演讲与辩论式,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与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和协作教学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主题演讲与辩论式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更偏重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充当“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好演讲与辩论的关键是选好题目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演讲与辩论的题目要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
在民族团结课堂教学中运用主题演讲与辩论式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我分别组织学生开展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此次演讲比赛,不仅使各族大学生进一步认清了达赖集团和疆独分子在政治上的反动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宗教上的虚伪性,而且切实增强了大家的祖国观念、民族观念、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并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式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理念表现为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在教学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形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民族团结教学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提高他们分析、辨别民族问题上是与非的能力。
(一)专题式教学法
专题式教学是适合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
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专题式教学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如讲授“新中国民族政策”专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通过讲授“我国的民族概况”,学生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人口现状等,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避免了被空洞的说教,真情地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还如在讲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等内容时,也可以采用专题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在讲授这几个专题时,要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使大学生明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今天的繁荣发展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历史经验和宝贵机遇。
(二)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法是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讲“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的保证”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放映“科索沃破败的街景”、“塞族平民被暗杀的街景”、 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录像片段。通过这些真实反面案例的设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民族分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进一步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案例教学应用于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也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些幽默等。”[2]在引入案例教学时,不能简单照搬其他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与要求着手,不能不加选择,盲目堆积。所选案例要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完整性。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贯穿理论,做到有理有据,并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和能力。
三、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升课堂效率的多媒体网络型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以及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的公开,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多媒体教学法
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民族团结教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集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并存的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轻轻用手指挥“鼠标”,它就能够将上课所需要的文字、图表、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链接视频、音像,使用起来既方便快捷,又能容纳足够的信息量。民族团结课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手段,就可以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国多民族文化与奇异的风土人情,使学生通过图文、声像、影像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使他们为自己民族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而骄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现在眼前,如雨露滋润学生心田,既可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二)网络教学法
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的热点问题。它实现了异地、同时、实时、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补充。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其优势其并在实践中主动、高效地运用这一平台。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访谈”与大学生在线交流,回答有关民族团结问题。还可定期开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九个为什么’系列网上访谈”,主题包括:民族凝聚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民族政策等内容,几乎完全涵盖我国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每周一期,可邀请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以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客网络视频直播间,讲解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讲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主流和前景等丰富内容,借由互联网搭建互动平台,实现大学生网民与嘉宾的面对面在线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网络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概况、民族问题的缘由等多方面内容,有助于他们理解我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关系,进一步使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以及增进彼此间的民族友谊。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7.
[2]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1.
关键词:民族团结;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课堂教学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充分发挥这一关键作用,教师就必须坚持把教育效果放在第一位,注重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常常出现的生硬、单一的讲授与灌输方式,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在教育对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
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法
提高民族团结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互动意识,即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情境互动式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1]在这个互动活动中,师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知识、情感、人生观等方面的感受,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人与情境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鸣,增强师生情感交融,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要实现师生双方之间的有效互动,方法之一就是搭建“情境互动平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情境来实现教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通常称之为“情境互动式”,是互动式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种。
“情境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优化。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就应该倡导这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概况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在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中,不仅汉民族起了主要作用,少数民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道理,我就以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进藏为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同时朗诵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学生精彩的角色扮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犹如好雨润物细无声。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们不仅真正认识到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深层含义,而且理解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因此帮助他们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提高文化包容意识,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
(二)主题演讲与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主题演讲与辩论式,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与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和协作教学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主题演讲与辩论式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更偏重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充当“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好演讲与辩论的关键是选好题目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演讲与辩论的题目要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
在民族团结课堂教学中运用主题演讲与辩论式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我分别组织学生开展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此次演讲比赛,不仅使各族大学生进一步认清了达赖集团和疆独分子在政治上的反动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宗教上的虚伪性,而且切实增强了大家的祖国观念、民族观念、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并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式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理念表现为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在教学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形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民族团结教学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提高他们分析、辨别民族问题上是与非的能力。
(一)专题式教学法
专题式教学是适合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
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专题式教学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如讲授“新中国民族政策”专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通过讲授“我国的民族概况”,学生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人口现状等,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避免了被空洞的说教,真情地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还如在讲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等内容时,也可以采用专题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在讲授这几个专题时,要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使大学生明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今天的繁荣发展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历史经验和宝贵机遇。
(二)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法是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讲“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的保证”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放映“科索沃破败的街景”、“塞族平民被暗杀的街景”、 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录像片段。通过这些真实反面案例的设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民族分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进一步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案例教学应用于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也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些幽默等。”[2]在引入案例教学时,不能简单照搬其他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与要求着手,不能不加选择,盲目堆积。所选案例要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完整性。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贯穿理论,做到有理有据,并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和能力。
三、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升课堂效率的多媒体网络型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以及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的公开,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多媒体教学法
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民族团结教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集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并存的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轻轻用手指挥“鼠标”,它就能够将上课所需要的文字、图表、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链接视频、音像,使用起来既方便快捷,又能容纳足够的信息量。民族团结课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手段,就可以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国多民族文化与奇异的风土人情,使学生通过图文、声像、影像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使他们为自己民族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而骄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现在眼前,如雨露滋润学生心田,既可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二)网络教学法
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的热点问题。它实现了异地、同时、实时、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补充。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其优势其并在实践中主动、高效地运用这一平台。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访谈”与大学生在线交流,回答有关民族团结问题。还可定期开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九个为什么’系列网上访谈”,主题包括:民族凝聚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民族政策等内容,几乎完全涵盖我国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每周一期,可邀请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以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客网络视频直播间,讲解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讲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主流和前景等丰富内容,借由互联网搭建互动平台,实现大学生网民与嘉宾的面对面在线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网络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概况、民族问题的缘由等多方面内容,有助于他们理解我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关系,进一步使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以及增进彼此间的民族友谊。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7.
[2]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