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首先,阐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长处;然后,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主要路径选择;最后,指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探究;历史;复习课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些驱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认识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应考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在“问题引领”下的历史复习课有较好的效果。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长处
(一)有利于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
经历了高一、高二两年的新课学习,知识的新鲜程度下降,继续重复新课教学,学生毫无兴趣。在高三紧张的复习时间和空间下,只有设置新问题,找到新思路,才能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提高效率,增强能力。
(二)体现高考要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目标。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其出发点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即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知识的认知,体验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二、“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设疑,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复习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为什么书本没有讲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这一时期的外交是怎样的,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特点,补充拓展有关这一时期的外交知识,学生就可以收获很多。
教师设置的问题就很多并很灵活,但要有思考度和符合学生特点。如:在复习必修2第三单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我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简单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怎样理解‘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然后设置了“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总结性的和需要探究的问题。
此外,教材里编入了许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产生问题的情境、事例和布置了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如“学思之窗”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另外,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探究
所谓“历史探究”,主要包括历史探究的意识、历史探究的方法和历史探究的能力,是对我们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掌握、观察与模仿的一种否定。
在以往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练习,而“运用能力”则主要集中在对比、概括、论证、综合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这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局限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启示?”然后学生探究、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时,通过习题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结论,找到答案。
材料: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请用有关史实说明“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对于这一问题,重点在于如何回答第二小问。教师首先强调要“史论结合”,提示问题的关键词“表现”。很多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分析说明这时期的表现,然后与前后桌同学开始合作完成。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此题应回答“第二次转型时期”,引导学生再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时期是指哪一时期,探究答案。在学生讨论、探究后,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再来点评或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表现:①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等;③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
再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时,可通过下题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材料: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首先提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了哪些变化”,再结合时代特征来分析原因。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后,找出变化:7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否定;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转为肯定为主。经过和同桌的讨论和答案对比,最后修正、完善答案。教师最后展示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师生总结,能力提升
让学生整理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而且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时,学生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都说明学生自己在思考,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应当好“红娘”的角色,穿针引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教师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在有限时间内巡视课堂,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上了解情况,以便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并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問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注意的几点
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气氛热烈而效果一般。
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意见和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要及时予以客观评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要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总之,“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不但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在高三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就会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就能找到一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为手段、以会学为目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湘萍.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11).
[2]郭子其.历史教学:中心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06):60-61.
[3]刘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谈“研究式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01):49-51.
【关键词】问题;探究;历史;复习课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些驱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认识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应考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在“问题引领”下的历史复习课有较好的效果。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长处
(一)有利于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
经历了高一、高二两年的新课学习,知识的新鲜程度下降,继续重复新课教学,学生毫无兴趣。在高三紧张的复习时间和空间下,只有设置新问题,找到新思路,才能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提高效率,增强能力。
(二)体现高考要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目标。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其出发点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即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知识的认知,体验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二、“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设疑,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复习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为什么书本没有讲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这一时期的外交是怎样的,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特点,补充拓展有关这一时期的外交知识,学生就可以收获很多。
教师设置的问题就很多并很灵活,但要有思考度和符合学生特点。如:在复习必修2第三单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我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简单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怎样理解‘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然后设置了“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总结性的和需要探究的问题。
此外,教材里编入了许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产生问题的情境、事例和布置了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如“学思之窗”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另外,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探究
所谓“历史探究”,主要包括历史探究的意识、历史探究的方法和历史探究的能力,是对我们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掌握、观察与模仿的一种否定。
在以往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练习,而“运用能力”则主要集中在对比、概括、论证、综合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这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局限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启示?”然后学生探究、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时,通过习题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结论,找到答案。
材料: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请用有关史实说明“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对于这一问题,重点在于如何回答第二小问。教师首先强调要“史论结合”,提示问题的关键词“表现”。很多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分析说明这时期的表现,然后与前后桌同学开始合作完成。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此题应回答“第二次转型时期”,引导学生再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时期是指哪一时期,探究答案。在学生讨论、探究后,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再来点评或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表现:①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等;③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
再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时,可通过下题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材料: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首先提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了哪些变化”,再结合时代特征来分析原因。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后,找出变化:7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否定;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转为肯定为主。经过和同桌的讨论和答案对比,最后修正、完善答案。教师最后展示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师生总结,能力提升
让学生整理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而且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时,学生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都说明学生自己在思考,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应当好“红娘”的角色,穿针引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教师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在有限时间内巡视课堂,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上了解情况,以便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并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問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注意的几点
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气氛热烈而效果一般。
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意见和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要及时予以客观评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要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总之,“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不但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在高三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就会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就能找到一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为手段、以会学为目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湘萍.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11).
[2]郭子其.历史教学:中心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06):60-61.
[3]刘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谈“研究式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0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