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探究·提升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首先,阐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长处;然后,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主要路径选择;最后,指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探究;历史;复习课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些驱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认识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应考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在“问题引领”下的历史复习课有较好的效果。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长处
  (一)有利于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
  经历了高一、高二两年的新课学习,知识的新鲜程度下降,继续重复新课教学,学生毫无兴趣。在高三紧张的复习时间和空间下,只有设置新问题,找到新思路,才能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提高效率,增强能力。
  (二)体现高考要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目标。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其出发点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即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知识的认知,体验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二、“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设疑,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复习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为什么书本没有讲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这一时期的外交是怎样的,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特点,补充拓展有关这一时期的外交知识,学生就可以收获很多。
  教师设置的问题就很多并很灵活,但要有思考度和符合学生特点。如:在复习必修2第三单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我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简单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怎样理解‘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然后设置了“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总结性的和需要探究的问题。
  此外,教材里编入了许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产生问题的情境、事例和布置了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如“学思之窗”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另外,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探究
  所谓“历史探究”,主要包括历史探究的意识、历史探究的方法和历史探究的能力,是对我们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掌握、观察与模仿的一种否定。
  在以往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练习,而“运用能力”则主要集中在对比、概括、论证、综合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这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局限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启示?”然后学生探究、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时,通过习题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结论,找到答案。
  材料: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请用有关史实说明“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对于这一问题,重点在于如何回答第二小问。教师首先强调要“史论结合”,提示问题的关键词“表现”。很多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分析说明这时期的表现,然后与前后桌同学开始合作完成。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此题应回答“第二次转型时期”,引导学生再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时期是指哪一时期,探究答案。在学生讨论、探究后,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再来点评或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表现:①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等;③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
  再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时,可通过下题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材料: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首先提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了哪些变化”,再结合时代特征来分析原因。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后,找出变化:7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否定;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转为肯定为主。经过和同桌的讨论和答案对比,最后修正、完善答案。教师最后展示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师生总结,能力提升
  让学生整理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而且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时,学生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都说明学生自己在思考,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应当好“红娘”的角色,穿针引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教师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在有限时间内巡视课堂,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上了解情况,以便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并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問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注意的几点
  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气氛热烈而效果一般。
  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意见和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要及时予以客观评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要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总之,“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不但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在高三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就会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就能找到一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为手段、以会学为目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湘萍.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11).
  [2]郭子其.历史教学:中心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06):60-61.
  [3]刘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谈“研究式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01):49-51.
其他文献
【摘要】《药品调剂技术》融合了《药理学》《药剂学》《药品推销》等专业课程,与毕业生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作者尝试将传原创“微课”这一教学资源运用于《药品调剂技术》这门课程,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文章谈了两年来运用微课在《药品调剂技术》课程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微课;《药品调剂技术》;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
【摘要】经过多年的常规式教学,笔者常常思考如何去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思考着在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人本主义理论及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笔者决定大胆进行尝试。  【关键词】常规教学;讨论式教学;生本理念  笔者经过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一直在考虑如何去突破常规教学,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目标,特别是新课程目标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
学习,不是件苦差事,它是世界上最轻松最幸福的工作,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优秀的成绩,主要源于高效的方法和无敌的心态,快乐学习,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也是最易取得成绩的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快乐地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培养健康的,乃至最佳的心态。  第一,确定正确的学习原动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何效用?学习,就是储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是无形无价的财富,在
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文章以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围绕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指导、实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学实习的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教学技能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
【摘要】本文从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在当前地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举例分析,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创建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让情感教育渗透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然而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
【摘 要】爱和责任心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条件,当今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爱的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一些优秀班主任老师的经验,来讲述如何把爱融入班级,让学生感受爱,从而较好地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 爱 班主任 信心 以身作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中新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关键,是初中三年学习成功的开端。  著名的教育家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问导学,因学定教,对《三角形内角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 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 思考  一、备课组成员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共8人。  二、备课思考  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探讨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第八册《三角形内角和》。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掌握《三角
【摘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在谣言的传播和暗示、情绪感染和模仿及其个性化等共同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告终。文章以晋南S村的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为例,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预防此类事件。  【关键词】晋南S村;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  2017年春,晋南S村突然爆发了一起一千多名村民围堵李某家的
[摘要]教导留守儿童,首先要以父母的视角剖析孩子的内心,找到孩子内心深处寂寞、脆弱的关键点,然后要为孩子建立并维持积极乐观、和睦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鼓励孩子抛弃自负、自卑、自怜的弱者心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爱心  孩子是爱的结晶,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富强的栋梁之材。作为一名教龄30多年的老教师,我教导过的学生不计其数,目睹他们的成长成才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摘要】自改革开放来,我国便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目前,教学过程中的学困生现象日渐普遍,以创新性教学思维合理恰当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文章针对初三化学教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初三化学;学困生;转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