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起,安徽省高考的语文试题均为本省命制。我认为,其中作文题的命制起点高,导向正,功能强,蕴涵了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试谈一管之见。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感受生活”和“规范写作”;“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等,——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科学地积累”,“负责地陈述”和“个性地表达”。然而,随着高考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中学作文教学也日益浮躁起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喜欢走背“范文”、仿套路这条“终南捷径”,于是,一篇篇文体自选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像散文又像议论文又像随笔又像读后感的“万能作文”,铺天盖地地袭击过来,令我们哭笑不得!
近三年的作文试题(2006年以“读”为话题写文章,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无不以感受生活为前提,不仅检测了考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而且考查了积累与提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更检验了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考查的是考生原有的生活积淀:总之,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尽管三年考试均用“文体自选”的形式,“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一直是我省作文评分细则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考查结果看,“提篮春光看妈妈”与“带着感动出发”两道题目,规定了考生必须“负责地陈述”,任何虚情假意、陈词滥调都难得高分,而以“读”为话题且自选文体写文章,这就让“个性地表达”实现了最大化。
导向功能:强调三维目标,催生生态作文
先进的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认知策略和形式态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制定写作目标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除了有行为目标的规定外,还有注重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生成性目标,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此外,还规定写作目标中还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规定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自然状态下,我们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达到“言为心声”的要求。那么,“言为心声”最核心的标准是什么?梁启超早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求真”“求达”的说法。这与后来张中行先生在谈到文章内容好坏时所说的“一看是否‘真实’”,“二看是否‘通达’”等标准(见张中行《作文杂谈·言为心声》),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我们在书店里经常看到的正式出版的所谓“高考范文”或“满分作文”有不少是徒有外表的新八股,如以“酒”为话题的作文,常见的样式是:
酒,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烟云中:曹操煮酒论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借酒诉孤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举杯叹功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女词人李清照则饮酒话愁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用这样的文字写“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就显得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读到了不少材料鲜活、情真意切的佳作。因此,从价值导向看,近三年我省的作文命题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当下盛行的新八股公式化、空洞化、矫饰化文风,提倡个性化、原始化、现场化的表达,让时下流行的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伪文化散文失去市场。
教育功能:倡导“人”、“文”融合,突出考生主体
我们知道,“吾手写吾口”,“作文即做人”,才是写作的真谛。遗憾的是,三年前,一些省市高考作文题是有严重问题的:无论是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上看,还是从一味强化思辨能力的“二元关系类话题”形式看,命题者没有完全站在考生立场上,没有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的自然融合,使高考作文只考“文”品,不考“人”品。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代教师立言”或“代社会立言”。请看以下几类题目:
一是政治型的“切时文”话题。如“纪念”,“说安”。
二是学术型的专业化话题。如“人文素养与发展”,“语言与沟通”。
三是晦涩型的宽泛化话题。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倘若要给这三类作文题代出合适的“写作主体”,那么这三类人大概分别是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一旦丢失了“真我”,这样的作文不可能是从学生心里流出的琼浆玉液,而只能是套话、空话、假话的劣质组合。
再反观我省的考题吧。从“读”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再到“带着感动出发”,我们都不难读到隐藏在题目后面的活生生的考生主体——事实上,也能从不同的文章读出不同的人品来。例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这两道题都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样命题,对目前仍在流行的评价高考作文轻人品、重文品之不良风气,的确起到了及时的纠正作用。笔者调查发现,在“孝心”“爱心”这方面毫无修炼的考生是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的。——这正好应验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反馈功能:多用“裸题”形式,消除审题障碍
三年前,一些作文题目中的“语言中介”问题多多,已成了考生审题的语言障碍,从而影响了考试真实信息的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中介”指的是作文题目或话题前的“引入材料”和“提示性语言”。我总结了“语言中介”的几种典型错误。其一,暗示立意。例如,2004年有道试题:“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学生在构思前,文章立意显而易见要受这先入之见的影响。其二,表意不明。2005年有一道题:“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表述不清,因为考生不知要联系全部提示文字,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调查发现,“不少考生就是理解为‘全部’,……使文章内容发生混乱”。其三,兼考文言。2005年还有一题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作引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要说整段话的原意、引申义是什么,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生气”、“高致”这四个关键词,就足够让考生推敲半天,但到头来,“谁解其中味”?最近一两年,有的省市高考题中,引导文字或提供的文字材料篇幅过长,内容深奥(如一则没有任何提示的寓言),有的甚至是文字艰深的古典诗歌,倘若考生理解“失之毫厘”,整篇作文便“谬以千里”。这样,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考写作,还是考阅读?
近三年我省作文命题,都不存在上述弊端,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文字简要,表述明确,语气温馨,对考生不设任何阅读障碍,有的从审题到选材还做了必要的提示,十分具有亲和力。这样,就确保了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考查的直接性,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实践证明,在高考这种国家级的考试中,“裸题形式”的作文是值得提倡的最正统、最有效的考查方式之一。
示范功能:凸显信度效度,兼顾承上启下
高考是“国考”,应该具有最大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通过增加题目的限制,增强写作内容规定性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预防了考生猜题、押题和宿构之弊端。根据本人2007年调查,不少考生考试后都认为,考前准备的“范文”很难派上用场,他们回忆说,当时看到这道题,“就‘死机’了,几乎所有的‘内存’都激活不了”。再看2008年的情形:“70%考生作文涉及地震素材”(《安徽商报》消息)。由此可见,大部分考生在考场上“现炒现卖”的作文是最具信度和效度的。
从考查形式看,命题的过渡是平稳的。对我省来说,新课标(实验)虽在六年前已公布了,但新课改才实行三年,因此2008年是我省传统高考命题的最后一年,2009年高考命题将有较大的改革和变化,2007年和2008年采用“裸题”的命题方式,是考生司空见惯的;同时,又蕴含催生个性化作文等新理念:这就为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提前埋下了伏笔。
附:安徽省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06年)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二)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7年)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
(三)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王尔楷,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舒坦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感受生活”和“规范写作”;“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等,——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科学地积累”,“负责地陈述”和“个性地表达”。然而,随着高考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中学作文教学也日益浮躁起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喜欢走背“范文”、仿套路这条“终南捷径”,于是,一篇篇文体自选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像散文又像议论文又像随笔又像读后感的“万能作文”,铺天盖地地袭击过来,令我们哭笑不得!
近三年的作文试题(2006年以“读”为话题写文章,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无不以感受生活为前提,不仅检测了考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而且考查了积累与提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更检验了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考查的是考生原有的生活积淀:总之,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尽管三年考试均用“文体自选”的形式,“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一直是我省作文评分细则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考查结果看,“提篮春光看妈妈”与“带着感动出发”两道题目,规定了考生必须“负责地陈述”,任何虚情假意、陈词滥调都难得高分,而以“读”为话题且自选文体写文章,这就让“个性地表达”实现了最大化。
导向功能:强调三维目标,催生生态作文
先进的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认知策略和形式态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制定写作目标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除了有行为目标的规定外,还有注重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生成性目标,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此外,还规定写作目标中还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规定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自然状态下,我们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达到“言为心声”的要求。那么,“言为心声”最核心的标准是什么?梁启超早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求真”“求达”的说法。这与后来张中行先生在谈到文章内容好坏时所说的“一看是否‘真实’”,“二看是否‘通达’”等标准(见张中行《作文杂谈·言为心声》),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我们在书店里经常看到的正式出版的所谓“高考范文”或“满分作文”有不少是徒有外表的新八股,如以“酒”为话题的作文,常见的样式是:
酒,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烟云中:曹操煮酒论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借酒诉孤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举杯叹功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女词人李清照则饮酒话愁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用这样的文字写“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就显得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读到了不少材料鲜活、情真意切的佳作。因此,从价值导向看,近三年我省的作文命题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当下盛行的新八股公式化、空洞化、矫饰化文风,提倡个性化、原始化、现场化的表达,让时下流行的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伪文化散文失去市场。
教育功能:倡导“人”、“文”融合,突出考生主体
我们知道,“吾手写吾口”,“作文即做人”,才是写作的真谛。遗憾的是,三年前,一些省市高考作文题是有严重问题的:无论是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上看,还是从一味强化思辨能力的“二元关系类话题”形式看,命题者没有完全站在考生立场上,没有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的自然融合,使高考作文只考“文”品,不考“人”品。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代教师立言”或“代社会立言”。请看以下几类题目:
一是政治型的“切时文”话题。如“纪念”,“说安”。
二是学术型的专业化话题。如“人文素养与发展”,“语言与沟通”。
三是晦涩型的宽泛化话题。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倘若要给这三类作文题代出合适的“写作主体”,那么这三类人大概分别是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一旦丢失了“真我”,这样的作文不可能是从学生心里流出的琼浆玉液,而只能是套话、空话、假话的劣质组合。
再反观我省的考题吧。从“读”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再到“带着感动出发”,我们都不难读到隐藏在题目后面的活生生的考生主体——事实上,也能从不同的文章读出不同的人品来。例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这两道题都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样命题,对目前仍在流行的评价高考作文轻人品、重文品之不良风气,的确起到了及时的纠正作用。笔者调查发现,在“孝心”“爱心”这方面毫无修炼的考生是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的。——这正好应验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反馈功能:多用“裸题”形式,消除审题障碍
三年前,一些作文题目中的“语言中介”问题多多,已成了考生审题的语言障碍,从而影响了考试真实信息的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中介”指的是作文题目或话题前的“引入材料”和“提示性语言”。我总结了“语言中介”的几种典型错误。其一,暗示立意。例如,2004年有道试题:“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学生在构思前,文章立意显而易见要受这先入之见的影响。其二,表意不明。2005年有一道题:“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表述不清,因为考生不知要联系全部提示文字,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调查发现,“不少考生就是理解为‘全部’,……使文章内容发生混乱”。其三,兼考文言。2005年还有一题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作引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要说整段话的原意、引申义是什么,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生气”、“高致”这四个关键词,就足够让考生推敲半天,但到头来,“谁解其中味”?最近一两年,有的省市高考题中,引导文字或提供的文字材料篇幅过长,内容深奥(如一则没有任何提示的寓言),有的甚至是文字艰深的古典诗歌,倘若考生理解“失之毫厘”,整篇作文便“谬以千里”。这样,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考写作,还是考阅读?
近三年我省作文命题,都不存在上述弊端,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文字简要,表述明确,语气温馨,对考生不设任何阅读障碍,有的从审题到选材还做了必要的提示,十分具有亲和力。这样,就确保了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考查的直接性,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实践证明,在高考这种国家级的考试中,“裸题形式”的作文是值得提倡的最正统、最有效的考查方式之一。
示范功能:凸显信度效度,兼顾承上启下
高考是“国考”,应该具有最大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通过增加题目的限制,增强写作内容规定性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预防了考生猜题、押题和宿构之弊端。根据本人2007年调查,不少考生考试后都认为,考前准备的“范文”很难派上用场,他们回忆说,当时看到这道题,“就‘死机’了,几乎所有的‘内存’都激活不了”。再看2008年的情形:“70%考生作文涉及地震素材”(《安徽商报》消息)。由此可见,大部分考生在考场上“现炒现卖”的作文是最具信度和效度的。
从考查形式看,命题的过渡是平稳的。对我省来说,新课标(实验)虽在六年前已公布了,但新课改才实行三年,因此2008年是我省传统高考命题的最后一年,2009年高考命题将有较大的改革和变化,2007年和2008年采用“裸题”的命题方式,是考生司空见惯的;同时,又蕴含催生个性化作文等新理念:这就为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提前埋下了伏笔。
附:安徽省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06年)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二)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7年)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
(三)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王尔楷,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