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台作为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与笔、墨、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且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又被中国古人称为“石友”,是“一日相亲,终身为伴”的爱物。“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性情浪漫的古代文人眼中,山水是诗画,自然即文章,而这都离不开案头一方静默的石砚。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而在众砚之中尤以“端”、“歙”、“洮”、“澄泥”四质之砚,是谓砚中佳品,合称为“四大名砚”。“端砚”以其石质坚实、温润如玉,抚之细腻、娇嫩,不损笔毫,走墨流畅,而称“群砚之首”,古代文人也多以拥有一方端砚为平生之幸。陆游诗曰:“瘴雨蛮烟,紫云摩天。金声玉质,胎孕灵渊。石眼阅人,盲夫莫识。我贵知希,珍我此石。”
蚌埠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块珍贵的明代端砚,石质优良、雕工细腻、构思巧妙、保存完整,是明代画家陈遇用过的文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块砚的主人陈遇,字中行,祖先为曹州人。陈遇天资沉稳纯粹、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尤邃于先天之学,精通《周易》、卜筮。元朝末年陈遇做了温州府学的教官,后来辞官隐居,在江东明道书院为山长,跟随他的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陈遇于洪武十七年去世。
砚台长24.5cm,宽15.2cm,厚7cm。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颜色呈深紫色,显得格外端庄优雅。敲击时即发出“笃笃”的木声。砚面用浮雕、高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的两片荷叶上下排列,上片卷曲形成凹槽为砚池,下片叶面展开为砚堂,双叶叶背叶柄相对,一边镂雕一枝莲蓬,另一边叶片翻卷下隐隐露出一只小蟹,雕刻精细,准确生动,雕工精湛。砚一侧阴刻印章:居巢胡集祉珍藏;下侧阴刻:江东明道书院静诚室第一砚;中行:陈遇和印章。底部有较深的凹槽。
此砚为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在《端溪砚谱》中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石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故后人多把端砚称之为“紫石砚”,后来又嫌“紫石砚”之称不够文雅、贴切,便美其名曰“紫云英”、“紫玉”、“紫泥”等,而且后人在题刻砚铭时常用“玉斧劈开紫云一片”、“紫云一握勝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端砚。
此砚砚面上雕刻的荷花和螃蟹纹饰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荷同莲,邢昺《尔雅》注疏曰:“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有一品莲,即一梗三花的品字莲。《群芳谱》谓:“一品莲,一本生三萼。”“一品莲”或“一品荷花”寓意官居一品;另外,“莲”与“廉”同音,故“一品莲”更有居高位而清廉不贪的美好寓意。解元是明清两代科考乡试的第一名,因为蟹与解谐声,所以明清时期民间读书人的家里常挂螃蟹图以寓意乡试摘魁,也常在文房用具上雕绘螃蟹。此外螃蟹披坚执锐而横行,两只蟹螯钳住东西就不放,有“横财大将军”之称,故螃蟹兼有金榜题名和横财就手的双重瑞兆。同在水中生成的荷水和螃蟹出现在一起,构图和谐、生动有趣,同时寄予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抱负和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怀。因此民间以荷花、螃蟹组合为图案的工艺品十分丰富,且多见于杂项,如文人书房里的砚台、笔洗、镇纸、臂搁之类。随着历史的发展,荷花螃蟹图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寓意“和谐”,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望着眼前这方色泽自然纯正,造型端庄大气的明朝端砚,真让人忍不住有亲近的冲动。它那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滋润的质地,光滑舒适的触感;老辣的刀工、精湛的技艺,奔放流畅、繁而不乱的线条;精致含蓄而又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怀的构图;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的品质都无疑让人爱不释手。它展现了明代端砚的基本特征,表明了明代端砚高超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明代文人墨客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提供了江东明道书院等重要的历史信息,不愧为一方难得的历史名砚。
蚌埠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块珍贵的明代端砚,石质优良、雕工细腻、构思巧妙、保存完整,是明代画家陈遇用过的文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块砚的主人陈遇,字中行,祖先为曹州人。陈遇天资沉稳纯粹、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尤邃于先天之学,精通《周易》、卜筮。元朝末年陈遇做了温州府学的教官,后来辞官隐居,在江东明道书院为山长,跟随他的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陈遇于洪武十七年去世。
砚台长24.5cm,宽15.2cm,厚7cm。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颜色呈深紫色,显得格外端庄优雅。敲击时即发出“笃笃”的木声。砚面用浮雕、高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的两片荷叶上下排列,上片卷曲形成凹槽为砚池,下片叶面展开为砚堂,双叶叶背叶柄相对,一边镂雕一枝莲蓬,另一边叶片翻卷下隐隐露出一只小蟹,雕刻精细,准确生动,雕工精湛。砚一侧阴刻印章:居巢胡集祉珍藏;下侧阴刻:江东明道书院静诚室第一砚;中行:陈遇和印章。底部有较深的凹槽。
此砚为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在《端溪砚谱》中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石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故后人多把端砚称之为“紫石砚”,后来又嫌“紫石砚”之称不够文雅、贴切,便美其名曰“紫云英”、“紫玉”、“紫泥”等,而且后人在题刻砚铭时常用“玉斧劈开紫云一片”、“紫云一握勝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端砚。
此砚砚面上雕刻的荷花和螃蟹纹饰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荷同莲,邢昺《尔雅》注疏曰:“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有一品莲,即一梗三花的品字莲。《群芳谱》谓:“一品莲,一本生三萼。”“一品莲”或“一品荷花”寓意官居一品;另外,“莲”与“廉”同音,故“一品莲”更有居高位而清廉不贪的美好寓意。解元是明清两代科考乡试的第一名,因为蟹与解谐声,所以明清时期民间读书人的家里常挂螃蟹图以寓意乡试摘魁,也常在文房用具上雕绘螃蟹。此外螃蟹披坚执锐而横行,两只蟹螯钳住东西就不放,有“横财大将军”之称,故螃蟹兼有金榜题名和横财就手的双重瑞兆。同在水中生成的荷水和螃蟹出现在一起,构图和谐、生动有趣,同时寄予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抱负和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怀。因此民间以荷花、螃蟹组合为图案的工艺品十分丰富,且多见于杂项,如文人书房里的砚台、笔洗、镇纸、臂搁之类。随着历史的发展,荷花螃蟹图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寓意“和谐”,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望着眼前这方色泽自然纯正,造型端庄大气的明朝端砚,真让人忍不住有亲近的冲动。它那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滋润的质地,光滑舒适的触感;老辣的刀工、精湛的技艺,奔放流畅、繁而不乱的线条;精致含蓄而又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怀的构图;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的品质都无疑让人爱不释手。它展现了明代端砚的基本特征,表明了明代端砚高超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明代文人墨客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提供了江东明道书院等重要的历史信息,不愧为一方难得的历史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