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把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的制约因素之一是高水平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高职机电类毕业生作为高水平技术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之一,对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探讨了促进就业,进而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 机电类 就业 高职生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Tak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Ji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one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building China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is the huge gap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nd one of the inheritor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the great power,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This article use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mployment, vocational students
1 引言
一個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核心是发展智能制造。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则是发展智能制造所急需的高水平技术工人的主力军。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16.4%,这是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的。由于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都不高,导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高水平技术工人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虽逐年增加,但对口就业率却始终较低,无法有效助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实施。
2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四川某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同类院校领先。该校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四川省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但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一直不理想。根据该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仅为84%,排名全校倒数第二,低于91%的全校平均就业率和91.9%的全国高职平均就业率。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内的大中型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众多,所以汽车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较多,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据调查,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保险推销人员和工业机械技术人员,从事汽车制造类工作的毕业生很少,就业率仅为21%,排名全校倒数第一,远低于63%的全校平均值和全国高职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2019届毕业生的专升本录取比例高达18.6%,远高于9.3%的全校平均值和7.6%的全国平均值。这说明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选择继续深造,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的意愿非常强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同样十分强烈。这就是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矛盾的就业现状,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另一方面,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却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个问题在高职机电类专业中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研究和解决。
3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矛盾现状的原因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职专业课教学和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就读非志愿专业
在四川某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历年新生构成中,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一直是比较低的,据统计为30%左右,而在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中,盲目填报志愿,不了解所填报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这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当初填报的并不是自己的志愿专业,于是在毕业后选择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和盲目选择专业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3.2 对自身定位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普遍较高, 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都希望能在一二线城市中找到一份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并且环境舒适的工作。这样的自身定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就业形势的估计也是不准确、不客观的。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积极性不高,招聘现场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去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公事。总是挑来挑去,尝试寻找十全十美的就业机会,最终要么随便找个单位草草了事,要么没有就业,只得自谋出路。
3.3 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与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多数机电类专业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在实习中,学生会参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活动,与正式员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工作内容单一,生产节奏紧张,生产车间的环境较为恶劣,学生既要遵守严格的企业生产纪律,还要两班倒,甚至三班倒,比較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制造类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就是在工学结合实习后打定了换行业的决心。但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与时俱进、不畏艰难、执着追求、勇于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的培育[2]。
3.4 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单位以大中型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主。虽然大中型企业有人事制度正规、工作稳定、工资按时发放等优势,但人员配置已经比较成熟,新入职的毕业生想要在职业道路上快速发展较为困难。如果长时间在生产一线工作,能力和职位得不到提升,看不到职业发展希望的话会严重挫伤学生从事本行业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后面几届学生就业时的行业选择,他们将不再选择类似的企业。如果入职中小企业,虽然职业发展机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会更多,但是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失业风险较大。因此,不论入职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都不够明朗,这样会降低学生在专业对口企业的就业意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情况不好会导致招生困难,长此以往,招生就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本专业的发展。
4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4.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部分就业指导课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就业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够,对本专业过往的就业情况,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没有对学生讲清讲透。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也就是一线生产者,我们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等方式适当降低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做有效的引导。高水平技术工人同样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前景,只是需要更多的毅力、耐心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把职业与专业、学业、事业及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端正求职动机,科学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的能力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做到学以致用。提升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3]。
4.3 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时间要合理
工学结合实习的内容和时间要科学制定,实习内容和时间要以学生能够充分提升生产实践能力,并且对企业有一定的效益贡献为宜。实习内容不能太过单一,实习时间也不宜过长。切忌把工学结合实习简单等同于进厂打工,安排学生在同一岗位长时间倒班工作。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学生通过实习无法充分提升生产实践能力,还会导致学生对实习甚至对本专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在毕业后不再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4.4 开拓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通常技术或管理类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职业前景也更具吸引力。然而,这类职位通常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不会考虑高职毕业生。实际上部分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是完全有能力胜任初级技术或管理类工作的。要打通这条就业途径,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协商,可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企业每年尝试投放至少一至两个诸如技术员或者技术员学徒工的职位。凡是平日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应届对口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可以应聘,企业根据招聘岗位的要求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录用名单,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并设置合理时长的试用期。在试用期中,平日工作表现优秀,能够胜任该职位的学生,可以通过试用期,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走技术或管理类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果工作表现较差,或者资质平庸的学生,则可以转为一线操作岗。此措施既可以打通高职机电类毕业生从事技术管理类工作的通道,又可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如果试点成功,校企双方可以协商逐年增加招聘名额,反之则缩减名额。
5 结语
“中国制造2025”已进入关键时期,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直接影响制造强国战略的进程,所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解决好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刻不容缓。高等职业院校应与生产制造企业一起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能素质,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切实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水平,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9.
[2]梁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21(02):109-112.
[3]王敏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3-76.
关键词:智能制造 机电类 就业 高职生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Tak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Ji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one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building China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is the huge gap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nd one of the inheritor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the great power,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This article use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mployment, vocational students
1 引言
一個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核心是发展智能制造。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则是发展智能制造所急需的高水平技术工人的主力军。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16.4%,这是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的。由于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都不高,导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高水平技术工人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虽逐年增加,但对口就业率却始终较低,无法有效助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实施。
2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四川某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同类院校领先。该校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四川省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但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一直不理想。根据该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仅为84%,排名全校倒数第二,低于91%的全校平均就业率和91.9%的全国高职平均就业率。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内的大中型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众多,所以汽车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较多,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据调查,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保险推销人员和工业机械技术人员,从事汽车制造类工作的毕业生很少,就业率仅为21%,排名全校倒数第一,远低于63%的全校平均值和全国高职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2019届毕业生的专升本录取比例高达18.6%,远高于9.3%的全校平均值和7.6%的全国平均值。这说明该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选择继续深造,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的意愿非常强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同样十分强烈。这就是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矛盾的就业现状,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另一方面,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却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个问题在高职机电类专业中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研究和解决。
3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矛盾现状的原因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职专业课教学和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就读非志愿专业
在四川某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历年新生构成中,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一直是比较低的,据统计为30%左右,而在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中,盲目填报志愿,不了解所填报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这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当初填报的并不是自己的志愿专业,于是在毕业后选择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和盲目选择专业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3.2 对自身定位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普遍较高, 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都希望能在一二线城市中找到一份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并且环境舒适的工作。这样的自身定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就业形势的估计也是不准确、不客观的。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积极性不高,招聘现场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去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公事。总是挑来挑去,尝试寻找十全十美的就业机会,最终要么随便找个单位草草了事,要么没有就业,只得自谋出路。
3.3 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与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多数机电类专业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在实习中,学生会参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活动,与正式员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工作内容单一,生产节奏紧张,生产车间的环境较为恶劣,学生既要遵守严格的企业生产纪律,还要两班倒,甚至三班倒,比較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制造类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就是在工学结合实习后打定了换行业的决心。但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与时俱进、不畏艰难、执着追求、勇于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的培育[2]。
3.4 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单位以大中型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主。虽然大中型企业有人事制度正规、工作稳定、工资按时发放等优势,但人员配置已经比较成熟,新入职的毕业生想要在职业道路上快速发展较为困难。如果长时间在生产一线工作,能力和职位得不到提升,看不到职业发展希望的话会严重挫伤学生从事本行业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后面几届学生就业时的行业选择,他们将不再选择类似的企业。如果入职中小企业,虽然职业发展机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会更多,但是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失业风险较大。因此,不论入职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都不够明朗,这样会降低学生在专业对口企业的就业意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情况不好会导致招生困难,长此以往,招生就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本专业的发展。
4 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4.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部分就业指导课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就业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够,对本专业过往的就业情况,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没有对学生讲清讲透。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也就是一线生产者,我们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等方式适当降低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做有效的引导。高水平技术工人同样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前景,只是需要更多的毅力、耐心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把职业与专业、学业、事业及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端正求职动机,科学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的能力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做到学以致用。提升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3]。
4.3 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时间要合理
工学结合实习的内容和时间要科学制定,实习内容和时间要以学生能够充分提升生产实践能力,并且对企业有一定的效益贡献为宜。实习内容不能太过单一,实习时间也不宜过长。切忌把工学结合实习简单等同于进厂打工,安排学生在同一岗位长时间倒班工作。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学生通过实习无法充分提升生产实践能力,还会导致学生对实习甚至对本专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在毕业后不再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4.4 开拓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通常技术或管理类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职业前景也更具吸引力。然而,这类职位通常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不会考虑高职毕业生。实际上部分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是完全有能力胜任初级技术或管理类工作的。要打通这条就业途径,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协商,可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企业每年尝试投放至少一至两个诸如技术员或者技术员学徒工的职位。凡是平日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应届对口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可以应聘,企业根据招聘岗位的要求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录用名单,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并设置合理时长的试用期。在试用期中,平日工作表现优秀,能够胜任该职位的学生,可以通过试用期,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走技术或管理类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果工作表现较差,或者资质平庸的学生,则可以转为一线操作岗。此措施既可以打通高职机电类毕业生从事技术管理类工作的通道,又可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如果试点成功,校企双方可以协商逐年增加招聘名额,反之则缩减名额。
5 结语
“中国制造2025”已进入关键时期,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直接影响制造强国战略的进程,所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解决好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刻不容缓。高等职业院校应与生产制造企业一起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能素质,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切实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水平,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9.
[2]梁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21(02):109-112.
[3]王敏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