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实现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舞蹈而言,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高等艺术院校自觉肩负使命担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世界舞蹈中国化之路、让艺术的脉搏永远随人民的心跳动、搭建中国舞蹈学术共同体四方面入手,探究推动中国舞蹈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方式,为中国舞蹈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作出中国舞蹈重要的贡献而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校;中国舞蹈;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文化自信”熔铸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深切厚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清晰的奋斗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正确方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揭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展示出接地气、可操作、广认同的现实路径。[2]
  中国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优势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新时代,自信的中国舞蹈必定会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文化力量。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高等艺术院校要自觉肩负使命担当
  中国舞蹈始终以赓续红色血脉,繁荣中国文化,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作品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其中,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高等舞蹈教育领路人的重要角色。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中国舞蹈教育的顶尖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调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国特色”;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深化中国舞蹈学派舞蹈学研究的内涵,构建中国式话语体系,弘扬文化传承的“中国精神”;在艺术创作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内涵积累,提升我们的艺术命题、艺术思想、艺术观点、艺术标准、艺术话语上的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3];在完成国家重大演出任务中,表达家国情怀、展现艺术水准,传播自信的中国舞蹈文化。这正是高等艺术院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努力实现党的精神谱系与高等艺术办学体系深度融合的坚守之心,也是提升中国舞蹈文化自信最本质的、最核心的使命担当。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洞悉中国历史,用中国精神讲中国故事
  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揭晓,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荣获该殊荣。这部由学院优秀毕业生韩真、周莉亚编创的作品被中宣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为现象级作品,始终保持热度,从2018年12月首演至今已演出二百余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4]《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历史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是重要的革命文化,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特的个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群像。革命历史给予艺术家丰富的创作养分和艺术想象空间,艺术家承担起向人们传达这些珍贵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责任,引导人们去回望和感受。在创作中只有始终秉持尊重历史、珍视文化,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历史的初心,才能运用舞蹈成功地再现这样一段过往,创作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观众检验的优秀作品,以叫好叫座的演出致敬英雄、致敬峥嵘岁月。该舞剧在行业内和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中国舞蹈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的一种参照。
  2.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探索世界舞蹈中国化之路
  2019年,国际标准舞专业成立30周年之际,学院国际标准舞系的师生在英国黑池舞蹈节上斩获团体舞冠、亚军,这对中国国际标准舞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它意味着国际标准舞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成熟,其育人和创作成果获得世界最高级别平台的肯定。自创立伊始,国际标准舞就在中国舞蹈最高学府这样一个以培养高精尖舞台表演艺术人才为主的舞蹈教育环境中,受到各门类舞蹈艺术的浸润和滋养,不仅仅局限于在西方标准下竞技赛场上的比赛规则,而是探索和追求更深层次、更高水准和更加舞台艺术化的表达。中国化的国际标准舞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世界性标准化的舞蹈语汇,赋予它新的生命活力。在“竞技”与“艺术表演”双管齐下的特色教学中,不断尝试用国际标准舞动作语汇反映当代生活,诠释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尊重,展现出中国国际标准舞独特的舞蹈魅力。
  此外,中国首部原创交响乐街舞作品《黄河》巧妙地将美国黑人文化中的街舞与中国民族音乐《黄河》融合在一起,首次参与“荷花奖”就入围终评并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荣誉。它的成功体现了中国街舞人的一种责任担当,中国街舞跳出了中国人的魂,表现出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情感特质。学院芭蕾舞系积极探索芭蕾中国化的创作路径,原创现代芭蕾《黄河赋》将芭蕾舞语汇注入中国人最深沉、最易共情的情感,使得语汇不再受其地域的表意限制和思维定式的约束,而是赋予芭蕾这一语汇为我所用、为我所表达的自如和自信。
  面对芭蕾、音乐剧、街舞、国际标准舞这些西方舶来品,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它们的艺术精髓、表演特色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需要把它们作为艺术语言,丰富我们的艺术创作,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为前提,讲好中国故事。世界舞蹈中国化之路不失为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路径之一。   3.扎根人民、扎根沃土,让艺术的脉搏永远随人民的心跳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座座被视为“生命方舟”的方舱医院平地而起,而医院中那些穿着厚厚防护服,被人们亲切称为“米其林”和“大白”的医生“舞者”们真正做到扎根人民,身入、心入、情入人民群众,用乐观态度给予病患鼓励,用舞蹈带领患者运动减压,调节身心。共舞的欢畅打破了人们因隔离防护带来的恐惧,传达了方舱患者们朴素的生命热望和精神追求。此时的舞蹈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担负起拆除“心”的围墙,带给患者信心的“心理疫苗”作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5]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文艺的发展和创作提出明确要求。学院作为“舞蹈家的摇篮”,一直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21年初,学院推出“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活动认真梳理总结建校67年来的创作成果,从中选取100部优秀原创舞蹈作品以展播的形式广泛宣传,鼓励师生和校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建党百年献礼。“为人民而舞”就是对中国舞蹈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
  4.构建中国舞蹈学派,搭建中国舞蹈学术共同体
  中国舞蹈的发展、革新、创作表演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构建大舞蹈观中国舞蹈学派,站在世界舞蹈语境中,为中国、为世界言说、起舞。
  2019年,学院发起并召开“BDA舞蹈高峰论坛”,论坛以中国舞蹈70年的发展为历史纵轴,以世界民族文化的发展格局为横轴,旨在树立新中国舞蹈的文化自信、舞蹈自信和舞蹈人的自信,是中国舞蹈“学术共同体”在国内的一次精彩亮相。2020年11月,在学院召开的“BDA舞蹈论坛2020”,近千位国内外舞蹈专家学者围绕“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疫情下的舞者身体表达”“舞蹈的未来和共同发展”等十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来自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70余位外籍舞蹈艺术家和关注舞蹈艺术的专家学者。这是北京舞蹈学院作为行业领头人,作为中国舞蹈最高学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实际行动。将BDA舞蹈论坛的影响力从国内延展到国际舞台,与全球舞蹈同仁一道,共同关注舞蹈与人类命运的关系,是一次“将中国舞蹈学理论放到世界舞蹈学理论中去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观照”[6]的有益尝试。
  中国舞蹈“学术共同体”的搭建,是树立中国舞蹈学派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这是中国舞蹈人的一次文化自觉,是从行业内的自觉,辐射影响到理论自觉,从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舞蹈发展和问题为研究中心,真正形成对中国舞蹈具有权威解释的中国舞蹈学派。这种从文化自觉到理论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路径,势必是中国舞蹈文化自信重要的路径。
  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舞蹈一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征程中,用汗水浇灌文艺的道路,用情怀记录时代的温度,用不断前行的脚步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打通世界屏障、人心隔膜。探究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舞蹈而言,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是发掘推动中国舞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方式,使其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中国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繁荣发展的需要相契合。真正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艺术精神弘扬起来,为中国舞蹈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作出中国舞蹈重要的贡献而提供参考。
  本文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基地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专题项目“以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探究培育中国舞蹈艺术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项目编号:18FVE-A-09(3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周玮.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文化强国建设[EB/OL].(2020-11-14)[2021-07-25].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13/c_1126736082.htm.
  [3]巴图.努力实现党的精神谱系与高等艺术办学体系的深度融合[J].艺术教育,2021(6):11-14.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1(2).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4).
  [6]邓佑玲.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1):1-11.
  [责任编辑:苑聰雯]
其他文献
奶奶和爷爷是1942年结婚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边是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一边是旧时代摇摇欲坠的繁华风景,这二者是如此矛盾地共生着,以至于每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无论怎样仔细揣摩都无法联想到抗日战争电影里那些仿佛弃斥着整个四十年代的战乱、饥荒恐惧的情景,心中总有点失落混杂着惭愧的复杂滋味。
期刊
古人在一尺长的木牍上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书信又被人们称作书札,手札,手简,贴。写在木板上的书信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书信称“简”;写在布帛上的书信称“贴”
期刊
摘 要:大学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国际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际传播力建设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系统化过程,要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文化底蕴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高校特色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国际传播力;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宣传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不能局限于课程本身,需要从专业层面研究和探索适合本专业要求的德育目标,并与相关课程、相关教学环节形成协同,在专业层面构建科学合理课程思政体系,与思政课形成同向同行效应。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探索了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化构建,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了“1+3”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
期刊
摘 要: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哲学假设,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思想,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管理状况和发展势头,因此进行大学战略管理必须全面分析大学文化。基于埃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从大学文化的特性展开,通过分层模型来探讨大学文化与战略管理的相互关系,最终落脚于文化自觉战略的态度选择上,以期达到大学文化与大学战略协同发展的良性模式。  关键词:大学文化;
期刊
摘 要: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为传播学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借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实践探索,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信息传递中仪式化的文化表达、符号体系建构、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等方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效果。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宣传思想工作;大学文化;新闻发布  仪式蕴含着组织中个体的个人愿望、生活态度和社会情绪。参与者往往根据自我认识对仪式符号解码。当其中携带的集体记忆、习俗、价值体系等与个体产
期刊
作为北方城郭,北京似乎永远是阳光灿烂大道通天。你也许很少想到,此刻在你的脚下,还有另外一个北京——悲欢冷暖,激情梦想正如翻涌的岩浆述说着五味杂沉的人生百态。停一停你的脚步,听一听地下的故事。也计它的丰富曲折不亚于我们地上的生活。
期刊
摘 要:以通识课程全英文“西方文明史”慕课的教学实践为案例,论述课程思政如何担负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课程思政要旗帜鲜明,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思政更要润物无声,做好老师、讲好自己的课是课程思政的前提。一名好老师要有人文情怀,一门
期刊
摘 要:林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之一,森林长周期生长和艰辛努力培育的特點赋予林学教学很多的思政元素。通过笔者在教学中创新实践的“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部分案例,提出教学目的:树情怀、立使命、培修养;教学方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学模式:专业榜样、大政方针、实践引领、思想引领。“5分钟林思考”努力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为国家
期刊
摘 要: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是新时代深化巡视巡察工作的新要求。北京语言大学党委贯彻落实巡视巡察上下联动要求,以巡察机关党委为抓手,扎实开展对机关职能部门巡察工作,从“两个责任”、监督内容、监督路径、监督成果等四个方面夯实基础,推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  关键词:巡视巡察;两个责任;监督;四个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两个责任”的联动  巡视巡察工作责任体系的核心是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