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是一个将音乐融入自己血液的民族。在侗乡唱歌不仅仅是闲情逸致和陶冶情操,更多的是一种在侗乡生存的技艺。侗人将歌唱水平视为在侗乡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概述了侗族音乐的来源,并对其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侗族音乐。
【关键词】侗族;侗族音乐;传承方式;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侗族,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来自“骆越”(属“百越”中的一支部落),现主要活跃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湖北南部和广西北部。侗族村寨通常依山傍水,习惯伴水而居。侗人以农业为主,常年在山间梯田、小溪旁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得益于每日的劳作,侗人的歌声便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生存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一、侗族音乐的源来
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是源何而来,如同中国的各民族一般,从开天辟地到洪水灭世再到后羿射日,简直是一卵共生。侗人的歌最初就是用来追溯起源的,但又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不可或缺的是拥有语言和文字。限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的发展教化、知识传播、生活习俗只得以“口口相传”,与其说“口口相传”,倒不如说他们在歌咏。说到侗族音乐,就不得不提侗族大歌。其实“大歌”最早出现于起源歌中,歌中这样唱道:“救得歌书几箱子,……五分干得有三分是大歌……”。侗人习惯生活在山涧河畔,与树木虫草为友,“大歌”以模仿虫鸣、流水等大自然声音为主,是无伴奏多声部的音乐。侗人性格直爽,好友好客,凡有大歌的村寨都犹如世外桃源。由此见得,一方的水土孕育出了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二、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
(一)高噶:大歌歌班
“全民参与”是侗族的音乐特点,“全民习得”是侗族音乐的基础。既然多声部是大歌的基本演唱形式,那么歌班就在侗人中孕育而生了。所谓歌班,就是同龄、同性、同地缘(自然团聚为村的人)所组成的组织。在侗乡,女性歌班都有属于自己的“堂翁”,女性歌班通常会在她们学歌两到三年后稳定下来,一个未成年的女性歌班实为一个待嫁群体。男性歌班都有属于自己的“鼓楼”,在大歌歌唱中,男性歌班中不一定人人都精通歌唱,不过不会影响其各班的正常运作。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女性歌班的组建要早于男性歌班。
(二)桑噶:歌师
“桑噶”是侗人对教歌师傅的尊称。虽然侗乡人人能唱能教,但是只有做到以下幾点才可称得上是“桑噶”:首先,在侗乡歌班长期担任重要角色并受大家认可的歌者;其次,天赋出众,比一般歌者拥有更丰富的侗歌曲目。然后,长期教歌并且年长的歌者;最后,擅长新歌词、歌曲创作的歌者。大多数侗人认为,具有歌词歌曲创编能力的歌师才是最了不起的。《旋桑噶》就是专门记录清末侗乡14位歌师创作的歌谣歌本,由此足以见得侗人对编歌师傅的偏爱。歌师传歌也有其原则:第一,只传本寨子弟,泾渭分明;第二,因大歌是合唱的形式,所以其传授方式为聚众传歌;第三,到了一定年龄,歌班就会走访其他村寨赛歌或在鼓楼与异性对歌,随班赛歌也是其传授方式之一;第四,歌师传歌后,不求徒弟金钱的回报,只是徒弟自愿去歌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无偿传歌也是其原则之一。大歌唱在歌师的嘴上,印在歌师的心里,体现在歌师的言行举止上。在侗族历史上,吴金随是侗乡老少皆知的桑噶,他创作了乃至现在仍非常流行的大歌,例如长句歌《相思歌》、叙事大歌《门龙》和九龙寨一带流传的《大歌师吴传龙》等。但是作为歌师,并没有人将其传歌作为一种职业,更不会觉得高人一等,平常他们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感受着四季的变迁。
(三)亲子相传
孩子在进入歌班前,父母会成为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为女儿组成歌班,是母亲的责任。在侗乡,女孩满月时,家中会请来鬼师和亲朋共祝她长大后歌声婉转动听,因为歌声的好坏是她们在侗村是否被认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侗歌的过程中只靠教授是不完整的,聆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母亲们为了给她们搭建一个基本的曲库,必须事先统一、整齐地进行练习和范唱。而男孩学歌对父亲的依赖就相对较小,男孩主要跟随歌师来学习。所以,在侗乡常用“抱在怀里,泡在歌里”来形容侗族孩童的童年。
(四)师徒相传
当孩子们成长到上学的年纪,就会有专门的歌师来传授歌曲。男女歌班学歌程序大相径庭,从背歌词到混声部合唱中间要历经长辈的示范和分声部练习,不同之处在于男性歌班强调学以致用,而女性歌班则强调循序渐进。
(五)民俗活动
侗歌充盈了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重大节日或有远方贵客到来时,侗人都会在鼓楼中唱响大歌。或是姑娘们在十一二岁时初登鼓楼公开对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鼓楼对唱是侗乡的民俗活动之一,因为姑娘们进行了比小伙子们更加严格的训练,甚至可以与大龄男性对唱,也丝毫不落下风。在同龄男性唱功或是曲目还不丰富时,爸爸或是爷爷就会帮助其进行对唱。在准备对唱曲目时,姑娘们需要扩充大量的曲目,来应对接下来几天的对唱。同龄男性则得到了为数不多的扩充曲目的机会。年龄越大,活动越少,年长的侗人只能在新一辈的歌声中回忆往昔。
三、侗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保护
十里一方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但在创造了多彩文化的同时,侗歌只在侗人之间互相传播成为了发展和保护的一道门槛。加之时代的变化,很多的侗人来到异乡,无形之间就会导致侗族文化悄然流失。
汉字记录侗歌是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侗语的发音与汉字的发音是不同的。侗语含有32个声母,56个韵母,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普通话含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即使有侗人完全掌握了汉字,也不能准确地用汉字来表达侗语。些许的差异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限放大,最终彻底与其本体背道而驰。社会发展得越快,侗人流失的速度、背井离乡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无法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能思考如何保护侗族文化甚至是如何减缓侗族文化的流失。
在对侗族文化文化的保护中,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可以建立侗族文化旅游专线,将风景、美食、文化、音乐等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利于大众接触与了解侗族文化;第二,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滔滔浪花中的一朵,利用网络来积极宣传侗族文化,大力推广有关侗族文化书籍,或是到侗乡拍摄宣传片,借此来提高侗族文化的知名度;第三,可以对侗族音乐加以创新,对传统的侗族音乐添加新鲜的血液,使大众更容易接受。
四、结语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文化的精髓。现在侗族大歌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了解欣赏之余,更应该去积极地传承和保护,让侗族文化渊源流传。
参考文献
[1]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侗族篇,侗乡音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曹蕙姿.湖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4):54-57.
[4]关婷婷.湘西南侗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19(9):21-22.
作者简介:庞博(199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手风琴。
【关键词】侗族;侗族音乐;传承方式;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侗族,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来自“骆越”(属“百越”中的一支部落),现主要活跃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湖北南部和广西北部。侗族村寨通常依山傍水,习惯伴水而居。侗人以农业为主,常年在山间梯田、小溪旁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得益于每日的劳作,侗人的歌声便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生存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一、侗族音乐的源来
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是源何而来,如同中国的各民族一般,从开天辟地到洪水灭世再到后羿射日,简直是一卵共生。侗人的歌最初就是用来追溯起源的,但又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不可或缺的是拥有语言和文字。限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的发展教化、知识传播、生活习俗只得以“口口相传”,与其说“口口相传”,倒不如说他们在歌咏。说到侗族音乐,就不得不提侗族大歌。其实“大歌”最早出现于起源歌中,歌中这样唱道:“救得歌书几箱子,……五分干得有三分是大歌……”。侗人习惯生活在山涧河畔,与树木虫草为友,“大歌”以模仿虫鸣、流水等大自然声音为主,是无伴奏多声部的音乐。侗人性格直爽,好友好客,凡有大歌的村寨都犹如世外桃源。由此见得,一方的水土孕育出了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二、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
(一)高噶:大歌歌班
“全民参与”是侗族的音乐特点,“全民习得”是侗族音乐的基础。既然多声部是大歌的基本演唱形式,那么歌班就在侗人中孕育而生了。所谓歌班,就是同龄、同性、同地缘(自然团聚为村的人)所组成的组织。在侗乡,女性歌班都有属于自己的“堂翁”,女性歌班通常会在她们学歌两到三年后稳定下来,一个未成年的女性歌班实为一个待嫁群体。男性歌班都有属于自己的“鼓楼”,在大歌歌唱中,男性歌班中不一定人人都精通歌唱,不过不会影响其各班的正常运作。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女性歌班的组建要早于男性歌班。
(二)桑噶:歌师
“桑噶”是侗人对教歌师傅的尊称。虽然侗乡人人能唱能教,但是只有做到以下幾点才可称得上是“桑噶”:首先,在侗乡歌班长期担任重要角色并受大家认可的歌者;其次,天赋出众,比一般歌者拥有更丰富的侗歌曲目。然后,长期教歌并且年长的歌者;最后,擅长新歌词、歌曲创作的歌者。大多数侗人认为,具有歌词歌曲创编能力的歌师才是最了不起的。《旋桑噶》就是专门记录清末侗乡14位歌师创作的歌谣歌本,由此足以见得侗人对编歌师傅的偏爱。歌师传歌也有其原则:第一,只传本寨子弟,泾渭分明;第二,因大歌是合唱的形式,所以其传授方式为聚众传歌;第三,到了一定年龄,歌班就会走访其他村寨赛歌或在鼓楼与异性对歌,随班赛歌也是其传授方式之一;第四,歌师传歌后,不求徒弟金钱的回报,只是徒弟自愿去歌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无偿传歌也是其原则之一。大歌唱在歌师的嘴上,印在歌师的心里,体现在歌师的言行举止上。在侗族历史上,吴金随是侗乡老少皆知的桑噶,他创作了乃至现在仍非常流行的大歌,例如长句歌《相思歌》、叙事大歌《门龙》和九龙寨一带流传的《大歌师吴传龙》等。但是作为歌师,并没有人将其传歌作为一种职业,更不会觉得高人一等,平常他们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感受着四季的变迁。
(三)亲子相传
孩子在进入歌班前,父母会成为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为女儿组成歌班,是母亲的责任。在侗乡,女孩满月时,家中会请来鬼师和亲朋共祝她长大后歌声婉转动听,因为歌声的好坏是她们在侗村是否被认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侗歌的过程中只靠教授是不完整的,聆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母亲们为了给她们搭建一个基本的曲库,必须事先统一、整齐地进行练习和范唱。而男孩学歌对父亲的依赖就相对较小,男孩主要跟随歌师来学习。所以,在侗乡常用“抱在怀里,泡在歌里”来形容侗族孩童的童年。
(四)师徒相传
当孩子们成长到上学的年纪,就会有专门的歌师来传授歌曲。男女歌班学歌程序大相径庭,从背歌词到混声部合唱中间要历经长辈的示范和分声部练习,不同之处在于男性歌班强调学以致用,而女性歌班则强调循序渐进。
(五)民俗活动
侗歌充盈了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重大节日或有远方贵客到来时,侗人都会在鼓楼中唱响大歌。或是姑娘们在十一二岁时初登鼓楼公开对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鼓楼对唱是侗乡的民俗活动之一,因为姑娘们进行了比小伙子们更加严格的训练,甚至可以与大龄男性对唱,也丝毫不落下风。在同龄男性唱功或是曲目还不丰富时,爸爸或是爷爷就会帮助其进行对唱。在准备对唱曲目时,姑娘们需要扩充大量的曲目,来应对接下来几天的对唱。同龄男性则得到了为数不多的扩充曲目的机会。年龄越大,活动越少,年长的侗人只能在新一辈的歌声中回忆往昔。
三、侗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保护
十里一方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但在创造了多彩文化的同时,侗歌只在侗人之间互相传播成为了发展和保护的一道门槛。加之时代的变化,很多的侗人来到异乡,无形之间就会导致侗族文化悄然流失。
汉字记录侗歌是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侗语的发音与汉字的发音是不同的。侗语含有32个声母,56个韵母,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普通话含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即使有侗人完全掌握了汉字,也不能准确地用汉字来表达侗语。些许的差异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限放大,最终彻底与其本体背道而驰。社会发展得越快,侗人流失的速度、背井离乡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无法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能思考如何保护侗族文化甚至是如何减缓侗族文化的流失。
在对侗族文化文化的保护中,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可以建立侗族文化旅游专线,将风景、美食、文化、音乐等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利于大众接触与了解侗族文化;第二,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滔滔浪花中的一朵,利用网络来积极宣传侗族文化,大力推广有关侗族文化书籍,或是到侗乡拍摄宣传片,借此来提高侗族文化的知名度;第三,可以对侗族音乐加以创新,对传统的侗族音乐添加新鲜的血液,使大众更容易接受。
四、结语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文化的精髓。现在侗族大歌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了解欣赏之余,更应该去积极地传承和保护,让侗族文化渊源流传。
参考文献
[1]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侗族篇,侗乡音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曹蕙姿.湖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4):54-57.
[4]关婷婷.湘西南侗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19(9):21-22.
作者简介:庞博(199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