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以《儿童乐园》教学片段来引发自己的三点思考,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
  一、 形成教学方案,全面预设
  1. 理解钻研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過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注重分析学情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 合理选择素材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 情境导入。
  (二) 探索新知。
  1.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
  (1)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30架飞机分别坐了多少人
  通过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和30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从而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在家或者是外面的培训班已经提前接触过乘法,甚至已经提前把九九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学生们对于为什么学习乘法并不是很理解,明明用加法就可以算出来的题目还有必要学习乘法吗?我设置此环节,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算式,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用加法算式需要写很长的加法算式,很费时间很麻烦。但是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这种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出乘法算式,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理解乘法的意义,教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3)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 师生双方互动,生成资源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执教本课,我以问题串的方式来引导,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不是说今天老师要教这个乘法,所以我们才来学习乘法。当然,教师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比如教授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就是需要教师来直接告诉孩子们。
  2.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所学的知识都是学生生成的资源,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
  三、 把握课堂生成,因势利导
  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抓,及时把握,因势利导。但往往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会选择忽视,选择视而不见。殊不知,可能是教师提的教学问题不够明确,或者是孩子们的学情差异造成,又或者是孩子们最本真的思考。在教授《儿童乐园》一课时,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面对孩子的意外生成,我选择忽视。当我的问题抛出,“你想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二四得八”,当下,我直接忽视了他的回答,又请了另一位学生来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因为我原来的预设是先出示数一数的方法,2、4、6、8。然后再出示加法计算,最后再乘法。那个孩子直接说出乘法的方法,让我一时不知所措。还有一次,教学乘法的意义,提问“2×4=8这个4在加法算式2 2 2 2=8找得到吗?”一个孩子起身回答“找得到!在加法算式里面有4,2 2 2 2=8里面有4 4=8,”当孩子没有回答到我预设的答案,我又一次选择了忽视。后来评课老师在这里有提示我,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需要害怕,我们可以追问孩子,你说的4 4=8,这个4是哪里来的呢?这样反问,其实就是一种因势利导,及时捕抓孩子的课堂生成,把它利用起来形成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陈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研训一体化的提出为教研员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在研训一体的大环境下,英语教研员要通过“研”本培训的机制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素养,最终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座谈、听取校领导汇报等形式,我了解到英语研训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及学生提升英语表达、思维、学习能力。所以经过研训探索与实践,我建立了以区本教研、校本教研、组本教研、学科团队培训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平分秋色了。“十三五”规划推介的校企合作,就是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我校文秘专业借省级示范专业建设的东风,也加快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脚步。本文着重探讨校企合作强化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平分秋色了。中职教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鲜活的情境下学习。核心素养要求,要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创设开放性、生活化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生活实践和探索,发散思考、创造思维,灵活学习和运用数学。本案例以四上的《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探讨了“生活化实践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历史问题及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如何能够理清线索,学生如何提高记忆的效率,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知识脉络。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条理性,使历史教学过程游刃有余。同时学生在学习、复习历史知
摘 要: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刚刚经历过比较紧张的小升初考试,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是英语学习水平能够依然保持得很好。这是七年级学生的一个劣势,但是同时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优势。在七年级的英语学习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学会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优势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的不足,使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获得
摘要:2014年,国家首提“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主要内涵。除了课堂教学,高考试题也体现出“核心素养”的渗透。研究高考,指引教学,关照现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观照现实;渗透  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提“核心素养”概念,力争实现从传统重知识
摘要: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改革号角。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这种改革是内涵的改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原来是讲授-练习-考试这样一个模式;现在改变为:由教师讲授转化成自主合作团队学习,由机械训练转化成思維训练、思维发展,考试评价走向多元化。学本课堂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其理论和操作体系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
摘 要:政治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把政治知识点讲“活”,来改变初中政治课堂的现状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  一、 初中政治课堂的现状  (一) 政治的副科使学生不重视它  据调查,大部分初中生还是很“喜欢”上政治课的。因为政治是副科,不会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所以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压力,他们可以在课上补补其他学科的作业,困了还可以偷偷`睡一会儿,饿了还可以偷偷吃点“良品铺子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研究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本文将从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讨论的层层深入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隐”与“现”的角色,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  关键词:道德两难;课堂讨论;道德价值判断力  一、 创设“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做奠基的。  关键词:多媒体;说写兴趣;“添加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