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以《儿童乐园》教学片段来引发自己的三点思考,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
一、 形成教学方案,全面预设
1. 理解钻研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過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注重分析学情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 合理选择素材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 情境导入。
(二) 探索新知。
1.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
(1)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30架飞机分别坐了多少人
通过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和30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从而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在家或者是外面的培训班已经提前接触过乘法,甚至已经提前把九九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学生们对于为什么学习乘法并不是很理解,明明用加法就可以算出来的题目还有必要学习乘法吗?我设置此环节,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算式,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用加法算式需要写很长的加法算式,很费时间很麻烦。但是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这种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出乘法算式,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理解乘法的意义,教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3)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 师生双方互动,生成资源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执教本课,我以问题串的方式来引导,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不是说今天老师要教这个乘法,所以我们才来学习乘法。当然,教师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比如教授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就是需要教师来直接告诉孩子们。
2.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所学的知识都是学生生成的资源,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
三、 把握课堂生成,因势利导
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抓,及时把握,因势利导。但往往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会选择忽视,选择视而不见。殊不知,可能是教师提的教学问题不够明确,或者是孩子们的学情差异造成,又或者是孩子们最本真的思考。在教授《儿童乐园》一课时,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面对孩子的意外生成,我选择忽视。当我的问题抛出,“你想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二四得八”,当下,我直接忽视了他的回答,又请了另一位学生来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因为我原来的预设是先出示数一数的方法,2、4、6、8。然后再出示加法计算,最后再乘法。那个孩子直接说出乘法的方法,让我一时不知所措。还有一次,教学乘法的意义,提问“2×4=8这个4在加法算式2 2 2 2=8找得到吗?”一个孩子起身回答“找得到!在加法算式里面有4,2 2 2 2=8里面有4 4=8,”当孩子没有回答到我预设的答案,我又一次选择了忽视。后来评课老师在这里有提示我,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需要害怕,我们可以追问孩子,你说的4 4=8,这个4是哪里来的呢?这样反问,其实就是一种因势利导,及时捕抓孩子的课堂生成,把它利用起来形成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陈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
一、 形成教学方案,全面预设
1. 理解钻研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過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注重分析学情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 合理选择素材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 情境导入。
(二) 探索新知。
1.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
(1)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30架飞机分别坐了多少人
通过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和30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从而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在家或者是外面的培训班已经提前接触过乘法,甚至已经提前把九九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学生们对于为什么学习乘法并不是很理解,明明用加法就可以算出来的题目还有必要学习乘法吗?我设置此环节,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算式,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用加法算式需要写很长的加法算式,很费时间很麻烦。但是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这种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出乘法算式,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理解乘法的意义,教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3)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 师生双方互动,生成资源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执教本课,我以问题串的方式来引导,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不是说今天老师要教这个乘法,所以我们才来学习乘法。当然,教师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比如教授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就是需要教师来直接告诉孩子们。
2.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所学的知识都是学生生成的资源,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
三、 把握课堂生成,因势利导
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抓,及时把握,因势利导。但往往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会选择忽视,选择视而不见。殊不知,可能是教师提的教学问题不够明确,或者是孩子们的学情差异造成,又或者是孩子们最本真的思考。在教授《儿童乐园》一课时,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面对孩子的意外生成,我选择忽视。当我的问题抛出,“你想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二四得八”,当下,我直接忽视了他的回答,又请了另一位学生来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因为我原来的预设是先出示数一数的方法,2、4、6、8。然后再出示加法计算,最后再乘法。那个孩子直接说出乘法的方法,让我一时不知所措。还有一次,教学乘法的意义,提问“2×4=8这个4在加法算式2 2 2 2=8找得到吗?”一个孩子起身回答“找得到!在加法算式里面有4,2 2 2 2=8里面有4 4=8,”当孩子没有回答到我预设的答案,我又一次选择了忽视。后来评课老师在这里有提示我,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需要害怕,我们可以追问孩子,你说的4 4=8,这个4是哪里来的呢?这样反问,其实就是一种因势利导,及时捕抓孩子的课堂生成,把它利用起来形成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陈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