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国家首提“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主要内涵。除了课堂教学,高考试题也体现出“核心素养”的渗透。研究高考,指引教学,关照现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观照现实;渗透
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提“核心素养”概念,力争实现从传统重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素养发展的转型,实现“教育育人”的回归。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个方面。
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原则,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历史教学很容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同时,历史学科又具有明确的“时空”特性,脱离了“时空”特性,历史将不能成为“历史”。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必修政治史模块将变成政治学,经济模块变成将变成经济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本学科的特色,突显学科特征。再次,历史研究力求客观真实,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没有史料支撑,就没有历史结论,史料实证是保证历史学科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底线,历史教学也务必坚持这一原则,培养学生实证分析的能力。最后,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以唯物史观指导教学,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提升了思维能力,养成了“家国情怀”,历史观照了现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在逻辑上形成了闭环。
二、 渗透核心素养,历史关照现实
作为现行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评价工具,“在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贯彻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简而言之,通过在历史教学和高考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选拔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就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现以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第46题为例,简要阐述高考选做题是如何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用历史观照现实的。
(2017年全国Ⅰ卷)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的构想。答案:略。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体系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 唯物史观的渗透。唯物史观是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历史问题。通常我们提及唯物史观涉及的多是原因分析,即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方面,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根本原因的最佳方法論。本题虽然不涉及原因分析,但是“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的构想”的设问,必然要求考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实现。
2. 时空观念的突显。“时空”是历史学科的最突出的特性。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都离不开时间、空间这两个要素。本题涉及的开罗会议,以1943年为时间坐标,指明开罗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空间坐标显然是中国、美国两个大国,中美在太平洋战场上进行合作共同对付残暴的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在开罗召开会议,以解决战后相关问题。只有了解到时空因素,才能将相关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考查,以便正确地解答问题。
3. 史料实证的运用。“一分史料一分结论”,本题首先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内容,然后说明意义,最后进行评论。学生需要具备史料实证意识,知道历史结论必须有相应的历史史料作为依托,即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很容易在简单的问题上失分。
4. 历史关照现实,彰显家国情怀。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史料实证已经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家国情怀则明确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高考担负着为国选拔人才的重任,必然具备价值观引导的作用,这体现在家国情怀的渗透。本题以历史关照现实,回应社会热点,渗透进了家国情怀。
第46题虽是选做题,但它却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高度契合社会热点,对于研判未来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的走向,可起窥斑见豹之功。
三、 结语
高考引领教学,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再次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这样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中坚持“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积极研究高考动向,用高考引领教学,用历史观照现实。
参考文献:
[1]刘芳,王辉,成学江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J].中国考试,2017(4).
作者简介:吕增根,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濉溪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观照现实;渗透
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提“核心素养”概念,力争实现从传统重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素养发展的转型,实现“教育育人”的回归。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个方面。
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原则,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历史教学很容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同时,历史学科又具有明确的“时空”特性,脱离了“时空”特性,历史将不能成为“历史”。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必修政治史模块将变成政治学,经济模块变成将变成经济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本学科的特色,突显学科特征。再次,历史研究力求客观真实,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没有史料支撑,就没有历史结论,史料实证是保证历史学科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底线,历史教学也务必坚持这一原则,培养学生实证分析的能力。最后,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以唯物史观指导教学,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提升了思维能力,养成了“家国情怀”,历史观照了现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在逻辑上形成了闭环。
二、 渗透核心素养,历史关照现实
作为现行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评价工具,“在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贯彻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简而言之,通过在历史教学和高考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选拔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就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现以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第46题为例,简要阐述高考选做题是如何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用历史观照现实的。
(2017年全国Ⅰ卷)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的构想。答案:略。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体系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 唯物史观的渗透。唯物史观是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历史问题。通常我们提及唯物史观涉及的多是原因分析,即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方面,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根本原因的最佳方法論。本题虽然不涉及原因分析,但是“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的构想”的设问,必然要求考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实现。
2. 时空观念的突显。“时空”是历史学科的最突出的特性。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都离不开时间、空间这两个要素。本题涉及的开罗会议,以1943年为时间坐标,指明开罗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空间坐标显然是中国、美国两个大国,中美在太平洋战场上进行合作共同对付残暴的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在开罗召开会议,以解决战后相关问题。只有了解到时空因素,才能将相关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考查,以便正确地解答问题。
3. 史料实证的运用。“一分史料一分结论”,本题首先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内容,然后说明意义,最后进行评论。学生需要具备史料实证意识,知道历史结论必须有相应的历史史料作为依托,即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很容易在简单的问题上失分。
4. 历史关照现实,彰显家国情怀。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史料实证已经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家国情怀则明确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高考担负着为国选拔人才的重任,必然具备价值观引导的作用,这体现在家国情怀的渗透。本题以历史关照现实,回应社会热点,渗透进了家国情怀。
第46题虽是选做题,但它却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高度契合社会热点,对于研判未来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的走向,可起窥斑见豹之功。
三、 结语
高考引领教学,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再次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这样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中坚持“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积极研究高考动向,用高考引领教学,用历史观照现实。
参考文献:
[1]刘芳,王辉,成学江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J].中国考试,2017(4).
作者简介:吕增根,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濉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