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需要严谨、心细和坚持。然而农村初中学生中特别是留守学生仍在使用老牛拉破车般机械模仿式的学习模式居多,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是普遍现象,如何改变是迫在眉睫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障碍;心理;尝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学校小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由于诸多原因,学生仍存在以下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正是这些障碍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停步不前甚至倒退。
一、由于懒于动脑,缺少深入思考 —— 形成“理解困难”障碍。
农村留守学生进入七年级数学学习,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得不到有效管教与指导,常受小学惯性影响,学生继续使用小学生学习模式:跟着老师走;只知道做做作业;不懂得阅读、温习、预习;更不晓得思考。
二、由于数理不清,学习不够用心 —— 形成“做题常错”障碍。
数理,数学理论的简称,指的是平日所学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及有用的结论等。如今学生有一个普遍优点是好动,正是好动,心专者少;正是好动,学知皮毛;正是好动,应付了事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使用小学生套路来学习,做事随心所欲,做题只懂模仿,成绩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做事失去信心,恶性循环,最终厌学、困学及逃学。
三、经常敷衍了事,陷于思维定势 —— 形成“心理雏形”障碍。
七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对有些问题往往是凭借经验、凭感觉就下结论而没有好好地想一想或算一算,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常常敷衍了事,结果思维单一,缺少灵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上面所提及的各种障碍,从知识的接受、储存和提取,技巧的形成、使用和变迁,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升,一直到数学问题求解模式的判断,计算程序的确定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探讨,并上升到认知心理的高度。可如下尝试解决之:
1.课堂力求主动,追求手脑并用,兴趣培养最可靠。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力求“教为主导,学是主体,趣是主题”。教学实践表明: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脑又动手了。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真正摒弃掉过去那种学生跟在老师的后面看“把戏”,听“评书”模式,才真正动有所成,学有所获!有关趣味投入,是每一节课的主题。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成败。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兴趣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下面是我的尝试!
教案设计,每课存问 ,疑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光、智慧之火。课前编写教案,必须预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时是一个大问题,有时是几个连续又可分化的小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讨、猜想、实验,使学生内心深处疑聚着一种渴求揭穿谜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学会的浓厚兴趣。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 ,激趣。众所周知,电影创作有一项重要经验,即开场十分钟,一定要以趣味吸引住观众。同理,教师导课必须巧妙地动用导课艺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次,我在教学“代教式表示”这一课题时,碰巧上一节语文课教师用过的小黑板上有句话:“蔚蓝色的天空上漂浮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上课导入,我指着这句子问学生:“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听了很惊奇,嘀咕“怎么数学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起语文课了”稍后,有位胆大的同学起立回答:“天空飘着云”我赶忙趁热打铁:很好!下面请大家做另一道缩句练习;“-5a加上b的和除以72%与(a-b)的积的商?”话未,学生情绪迅速激起波澜,全班同学来了兴趣,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显得相当活跃。由于学生能抓住句子的主干,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大多数学生均感易学易懂。
语言语调,合理调节 ,养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和富有磁性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激起教与学的共鸣,提升了师生互动效率。其中语言的节奏和语调的转化是学生维持学习兴趣的关键:对于课前的复习和重点难点的铺破要用平快的节奏,重点可加重语气、抬高音量、拖长尾声并给予强调,难点则用慢而凝重的声音;对于解题的探求在揭示关键后稍作停顿,以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语调要注重抑扬顿挫,张弛结合,要避免长时间的高声叫喊,但也不能整节课的低声细语,值得一提的是,在刻意讲解某个问题时忽然停顿卖个关子能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下文的兴趣。
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合趣。正确开导,适时安排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实为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为主体”精神的体现。实践中课堂讨论应逐组巡视,遇有沉闷的小组,教者要坐下与学生一起探讨,直至形成讨论;遇有误入歧途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遇有不愿意参加讨论的学生,则及时细心扶持予以鼓气,假如收效甚微,可为其在课外创造再学习的机会。事实证明:课堂上讨论,不失为聚合每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好环节。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课堂小结,编顺口溜 ,来趣。朗朗上口的一段顺口溜,很受人们欢迎,又极易记住。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并编成顺口溜语段,实在又多来了一份兴趣。比方几何中有关切线证明问题的辅助线添加问题中,一段顺口溜“见切线,找切点,切点圆心连,成功在眼前!”。后续学生对圆的切线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切线长定理等学习和掌握及应用都不成难点咯!教育实践论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处在于学生知识学得牢靠、理解深透还会活用。而顺口溜就能帮上这个大忙! 2.克服机械套用,强化变式训练,发散模式多使用。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但是模式并不是单纯地由问题的事实性内容或表述形式所决定,而主要是由问题的数学结构所决定的。模式其实是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对象的共同特性。数学变式是指将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内容或样式甚至题图位置 等给予变换,包括把数学问题的可能性范围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充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此模式,学生好奇,教师乐及,专家提倡,学者捧场!是素质教育的主心骨,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更是衡量数学教育教学水准的标竿尺!
平日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变式呢?须 因时 因地 因人 因材 而 随机 把握,像课堂上的 灵光一闪 和 激情感悟 等均会突然带出 变式 来.很碰巧的是: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P.78§3.1.1 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时,我突然来了灵感 ,过了一回变式瘾:书P.78上的引例: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 同时 从A地出发沿 同一公路 同方向 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 ,客车比卡车早1 h 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首先,借助于以往知识,搞清题意求稳实!对本问题的关键字眼:三个“同”字,指导学生会在草稿本上画示意图,弄懂题意;回忆 行程问题中 路程、速度和时间 三个量 之间的关系,能比较准确地写得出所需 关系式(即 方程 ) :
其中x是所设A, B 两地间的路程(单位:Km),解出x = 420 ,从而知道A,B 两地间的路程是420 Km。
完后,来了第一个变式,内心深处很充实!
将原题“行程问题”改编成“工程问题”,即改变了原问题的原来 样式:
甲、乙两工程队分别承担 新320国道南移工程 指挥部 下达的同时从同一起点A地同一方向 修整“平行双向6车道路基”之任务,甲工程队每月可修整路基70 Km,乙工程队每月能修整路基60 Km,甲队比乙队早1个月修到B地.A,B两地间的路基长是多少?
从中你想到了什么呢?有意思吧!….有诗为证:
行程工程本一家,相似相容两朵花;
万变不离其宗旨,学会类比顶呱呱!
接着,来了第二次变式,另类方法没丢失!
将原题使用“直接设元法”列式 换成“间接设元法”列式来求解 ,又怎样呢?……也有诗为证:
设法不同式不同,殊途同归也成功;
条条大道通罗马,多想解法业绩红!
最后,又来第三次变式,螺旋上升走踏实!
将原题创编成 时下 流行性 中考开放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先补充完整原题,之后再动手解决问题,经典中考题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经历,利用方程 自编一道合情理的应用题,并写出你的完整的解题过程.
3.学会归纳总结,组成有机序列,学得牢靠最和谐。
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较多,假如补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特定的条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是容易边学边忘和混淆的。混淆的主因在于开始的理解不清和缺少熟练,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就要扫除疑点,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为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生长点,即它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温故而知新”,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概念及技能。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有效。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更要追根寻源,找出症结所在。孤立的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可以采取的针对措施主要有:一是简单的重复,即隔一段时间就按顺序择其要点重温一次;二是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逻辑结构,把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组成一个有机体系。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目的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具体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及应用。心理障碍事实上是一种认知的缺陷,是学习者与所学内容不和谐的产物,也是认知过程中常有的现象,深入研究并尝试解决其各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很值得我们努力再努力!
作者简介:朱校华,男,汉族,1966年07月生于江西上饶;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数学教师;精通教育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三十余篇,获奖二十余篇,先后在《江西教育》、《中学数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十二篇;个人主要业绩已被载入《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和《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中学(334009)。
关键词:障碍;心理;尝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学校小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由于诸多原因,学生仍存在以下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正是这些障碍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停步不前甚至倒退。
一、由于懒于动脑,缺少深入思考 —— 形成“理解困难”障碍。
农村留守学生进入七年级数学学习,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得不到有效管教与指导,常受小学惯性影响,学生继续使用小学生学习模式:跟着老师走;只知道做做作业;不懂得阅读、温习、预习;更不晓得思考。
二、由于数理不清,学习不够用心 —— 形成“做题常错”障碍。
数理,数学理论的简称,指的是平日所学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及有用的结论等。如今学生有一个普遍优点是好动,正是好动,心专者少;正是好动,学知皮毛;正是好动,应付了事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使用小学生套路来学习,做事随心所欲,做题只懂模仿,成绩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做事失去信心,恶性循环,最终厌学、困学及逃学。
三、经常敷衍了事,陷于思维定势 —— 形成“心理雏形”障碍。
七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对有些问题往往是凭借经验、凭感觉就下结论而没有好好地想一想或算一算,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常常敷衍了事,结果思维单一,缺少灵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上面所提及的各种障碍,从知识的接受、储存和提取,技巧的形成、使用和变迁,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升,一直到数学问题求解模式的判断,计算程序的确定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探讨,并上升到认知心理的高度。可如下尝试解决之:
1.课堂力求主动,追求手脑并用,兴趣培养最可靠。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力求“教为主导,学是主体,趣是主题”。教学实践表明: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脑又动手了。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真正摒弃掉过去那种学生跟在老师的后面看“把戏”,听“评书”模式,才真正动有所成,学有所获!有关趣味投入,是每一节课的主题。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成败。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兴趣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下面是我的尝试!
教案设计,每课存问 ,疑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光、智慧之火。课前编写教案,必须预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时是一个大问题,有时是几个连续又可分化的小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讨、猜想、实验,使学生内心深处疑聚着一种渴求揭穿谜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学会的浓厚兴趣。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 ,激趣。众所周知,电影创作有一项重要经验,即开场十分钟,一定要以趣味吸引住观众。同理,教师导课必须巧妙地动用导课艺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次,我在教学“代教式表示”这一课题时,碰巧上一节语文课教师用过的小黑板上有句话:“蔚蓝色的天空上漂浮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上课导入,我指着这句子问学生:“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听了很惊奇,嘀咕“怎么数学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起语文课了”稍后,有位胆大的同学起立回答:“天空飘着云”我赶忙趁热打铁:很好!下面请大家做另一道缩句练习;“-5a加上b的和除以72%与(a-b)的积的商?”话未,学生情绪迅速激起波澜,全班同学来了兴趣,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显得相当活跃。由于学生能抓住句子的主干,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大多数学生均感易学易懂。
语言语调,合理调节 ,养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和富有磁性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激起教与学的共鸣,提升了师生互动效率。其中语言的节奏和语调的转化是学生维持学习兴趣的关键:对于课前的复习和重点难点的铺破要用平快的节奏,重点可加重语气、抬高音量、拖长尾声并给予强调,难点则用慢而凝重的声音;对于解题的探求在揭示关键后稍作停顿,以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语调要注重抑扬顿挫,张弛结合,要避免长时间的高声叫喊,但也不能整节课的低声细语,值得一提的是,在刻意讲解某个问题时忽然停顿卖个关子能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下文的兴趣。
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合趣。正确开导,适时安排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实为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为主体”精神的体现。实践中课堂讨论应逐组巡视,遇有沉闷的小组,教者要坐下与学生一起探讨,直至形成讨论;遇有误入歧途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遇有不愿意参加讨论的学生,则及时细心扶持予以鼓气,假如收效甚微,可为其在课外创造再学习的机会。事实证明:课堂上讨论,不失为聚合每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好环节。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课堂小结,编顺口溜 ,来趣。朗朗上口的一段顺口溜,很受人们欢迎,又极易记住。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并编成顺口溜语段,实在又多来了一份兴趣。比方几何中有关切线证明问题的辅助线添加问题中,一段顺口溜“见切线,找切点,切点圆心连,成功在眼前!”。后续学生对圆的切线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切线长定理等学习和掌握及应用都不成难点咯!教育实践论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处在于学生知识学得牢靠、理解深透还会活用。而顺口溜就能帮上这个大忙! 2.克服机械套用,强化变式训练,发散模式多使用。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但是模式并不是单纯地由问题的事实性内容或表述形式所决定,而主要是由问题的数学结构所决定的。模式其实是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对象的共同特性。数学变式是指将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内容或样式甚至题图位置 等给予变换,包括把数学问题的可能性范围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充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此模式,学生好奇,教师乐及,专家提倡,学者捧场!是素质教育的主心骨,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更是衡量数学教育教学水准的标竿尺!
平日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变式呢?须 因时 因地 因人 因材 而 随机 把握,像课堂上的 灵光一闪 和 激情感悟 等均会突然带出 变式 来.很碰巧的是: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P.78§3.1.1 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时,我突然来了灵感 ,过了一回变式瘾:书P.78上的引例: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 同时 从A地出发沿 同一公路 同方向 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 ,客车比卡车早1 h 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首先,借助于以往知识,搞清题意求稳实!对本问题的关键字眼:三个“同”字,指导学生会在草稿本上画示意图,弄懂题意;回忆 行程问题中 路程、速度和时间 三个量 之间的关系,能比较准确地写得出所需 关系式(即 方程 ) :
其中x是所设A, B 两地间的路程(单位:Km),解出x = 420 ,从而知道A,B 两地间的路程是420 Km。
完后,来了第一个变式,内心深处很充实!
将原题“行程问题”改编成“工程问题”,即改变了原问题的原来 样式:
甲、乙两工程队分别承担 新320国道南移工程 指挥部 下达的同时从同一起点A地同一方向 修整“平行双向6车道路基”之任务,甲工程队每月可修整路基70 Km,乙工程队每月能修整路基60 Km,甲队比乙队早1个月修到B地.A,B两地间的路基长是多少?
从中你想到了什么呢?有意思吧!….有诗为证:
行程工程本一家,相似相容两朵花;
万变不离其宗旨,学会类比顶呱呱!
接着,来了第二次变式,另类方法没丢失!
将原题使用“直接设元法”列式 换成“间接设元法”列式来求解 ,又怎样呢?……也有诗为证:
设法不同式不同,殊途同归也成功;
条条大道通罗马,多想解法业绩红!
最后,又来第三次变式,螺旋上升走踏实!
将原题创编成 时下 流行性 中考开放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先补充完整原题,之后再动手解决问题,经典中考题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经历,利用方程
3.学会归纳总结,组成有机序列,学得牢靠最和谐。
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较多,假如补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特定的条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是容易边学边忘和混淆的。混淆的主因在于开始的理解不清和缺少熟练,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就要扫除疑点,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为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生长点,即它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温故而知新”,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概念及技能。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有效。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更要追根寻源,找出症结所在。孤立的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可以采取的针对措施主要有:一是简单的重复,即隔一段时间就按顺序择其要点重温一次;二是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逻辑结构,把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组成一个有机体系。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目的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具体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及应用。心理障碍事实上是一种认知的缺陷,是学习者与所学内容不和谐的产物,也是认知过程中常有的现象,深入研究并尝试解决其各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很值得我们努力再努力!
作者简介:朱校华,男,汉族,1966年07月生于江西上饶;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数学教师;精通教育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三十余篇,获奖二十余篇,先后在《江西教育》、《中学数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十二篇;个人主要业绩已被载入《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和《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中学(33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