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看见自己的名字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直到1938年2月,日军暴行持续了6周。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事件,众多文艺形式都纷纷反映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不少诗人也用笔表现心中强烈的情感。而诗人朱剑独辟蹊径,从死难者的名字入手,以小见大,写得别具一格:
  墙上
  密密麻麻写满
  成千上万
  死难者的名字
  我看了一眼
  只看了一眼
  就决定离开
  头也不回地离开
  因为我看到了
  一位朋友的名字
  当然我知道
  只是重名
  几乎可以确定
  只要再看第二眼
  我就会看见
  自己的名字


  朱剑,男,1975年出生,湖南沅江人。作品大量发表于《星星》《芙蓉》《诗歌月刊》《南方都市报》《下半身》《唐》《葵》《诗参考》等报刊和长安诗歌节论坛、诗江湖论坛、葵论坛等诗歌论坛。诗作入选“世纪诗典”、《中国新诗年鉴》等多种重要的诗歌栏目和选本,著有诗集《陀螺》《磷火》,被公认为“70后”代表诗人。现为某大型文化刊物主编,长安诗歌节秘书长。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惨痛记忆,是永远不能淡忘的耻辱伤痕。像“南京大屠杀”这种严肃、重大的历史题材,一般而言,用诗歌的方式来发掘,很不好把握,容易写成空洞浮泛的政治抒情诗,而诗人却以从容不迫的叙事能力,轻松自如地驾驭重大题材,没有一句故作高深的抒情,也不见一个故弄玄虚的意象,全是朴素平实的语言,却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
  全诗16行,完全是口语化的词汇和陈述句式,几乎没有使用任何修辞。“墙上/密密麻麻写满/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名字”,像“南京大屠杀”这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可切入点很多,诗人独辟蹊径,从“名字”切入这一事件的内核。“密密麻麻”是视觉感受,“成千上万”是理性概说,它像广角镜,把这一令人发指的历史事实推到读者眼前。诗人没有全景展示这一事件各个層面的内容,而是突然聚焦、放大“名字”,最终定格在“一位朋友的名字”上面。每一个名字都对应着一个人,其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因“南京大屠杀”而消失,仅仅成为一种历史符号。令诗人震惊的是:一位活着的朋友的名字赫然在目!这是诗人有意制造的“混乱”和错觉:假若我的朋友也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也肯定不能幸免。虽然“只是重名”,但历史会不会重演?将来,在历史的展示墙上,会不会有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名字”?至此,诗人巧妙地将这种心灵的震惊感,直接而强烈地传导给每一位读者。
  这首诗看似随意道来,不事渲染,却深得叙事诗之精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突显死难者之多,符合历史的真实;二是重返历史的现场,增强读者的心理冲击力;三是平淡中隐藏着情感风暴,更能引领我们反观历史,吸取教训。诗人从宏大的历史场景中选取“名字”这个点,突然发力,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平常语言成功升华为诗歌艺术本真的创新语言,赋予浅显的语言以思想的深度。著名现代派口语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伊沙把这首诗歌推荐给小学生们阅读,并说:“这首诗中既包括了对下一代的民族教育,而且巧妙地回避了血腥场面,精神上更为深刻。”伊沙十分器重朱剑,盛赞他“南人北相,集于一身;楚辞秦风,融于一炉”。


  朱剑是个写短诗的高手,有“短诗大王”之称,是第二代现代派口语诗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短诗有着直接而强烈的情感张力,它们像无数把锐利的短剑刺向一个个略显残酷的事实,从而让读者看清事实的真相。朱剑的诗意得益于他观察和理解生活时的独特视角以及“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不管是对现实、对常识发声,还是对历史、对自我发言,都有一种另辟蹊径、剑走偏锋的出其不意之感。朱剑近年来的诗歌创作,佳作层出不穷,风格稳中有变,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经典意识。
其他文献
据报道:目前,北京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普遍出现“荒漠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笔顺不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等。在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的《关于加强汉字书写文化教育的建议》针对这一现象,提议设立首都“汉字书写日”。  近几年,在地方“两会”及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设立“汉字书写日”。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均呼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在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材料与要求之间添加了任务驱动,故而其审题立意及布局行文等均与新材料作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部分考生习惯于按照新材料作文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于是其作文就不自觉地滑入到不符合命题写作要求的陷阱之中,沦为三类文。这于考生而言,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为此,如何规避雷区,循事析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雷区一:审题断章取义  新材料作文
期刊
【主题导语】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触
期刊
【作文题目】  据近期一项对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审题提示  题
期刊
剪得秋光入卷来  王清铭  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却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所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
期刊
于恩师力荐,我携父母前来观影。影片讲的是一印度父亲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国际摔跤大赛夺冠,将自己一腔热血和殷殷希望寄托于两个能打架的女儿身上。然则在印度,女生摔跤未尝闻也。漫无天际的冷嘲热讽如沉沉雾霭似的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然则这位父亲,他却全然不顾,只是一门心思的培养女儿。他督促她们每天五点起床,潜心跑步和练习摔跤。年年如此,从未停歇。也许这是一种剥削孩子童年的残忍,但若没有这些残忍也就没
期刊
作文中,尤其是高中论述文写作,思维是贯穿始终的。对材料的概述、对结构布局的把握及语言表达,无不体现思维品质的差异。可以说,思维的状态决定了作文的状态,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作文的品质。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思辨是通过思考辨析,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实现以理服人的手段。它是思维展开并推进的有效途径,思辨是思维训练的基点也是支点。  再具体地说来,思维起于思而落于辨,高明的思辨靠的是清晰的思与细
期刊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
期刊
宋代举子朱庆余曾试探考官张籍,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合其口味,于是有了“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佳话。时过境迁,时人对议论文的口味也不尽相同。但对于考场作文而言,短短800字左右议论文,决不能隔靴搔痒浅尝辄止,而应该字字珠玑全为干货。因此,无需试探,可以旗帜鲜明地树立“画眉出众终须深”的理念,把立意深刻、论证深入的思想贯彻到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写作经验,探索了一些实用技法,和同行专家分享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