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妙处非刀尺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作文备考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一、凝缩素材,取其一点
  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一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无从得知。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扬。敬畏他带给我的一切,歌颂他洒下的清光。
  ——选自2017年全国卷Ⅲ高考佳作《人道是清光更多——我看高考》
  在上述文段中,作者引用了李贺的例子,却只攫取了人物“一字避讳”的主要情节,从而将古代考试与当今考试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现在的高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和客观,阐明李贺式的悲剧决不会在当今社会中重演。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同类叠加,多人组合
  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应做到异质叠加,避免重复列举;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然而,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却经常会忽略,有些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
  ——2017年上海高考佳作《预测,不一定成真》
  在上述文段中,作者运用了“讳疾忌医”和“鸿门宴”两则经典素材,进行组合叠加,概括其内涵,提炼其精髓,并巧妙进行话题转换,天衣无缝地与“预测”挂起钩来,从而阐明“预测”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两则素材都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作者卻加以高度概括,从反面落笔,侧重于“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强调预测对人生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较好地论证了中心,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正反对比,对比映衬
  在一些经典的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照”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就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或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映衬,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尽管预测的准确与否往往因人而异,但不论是什么样的预测都不会是无用的胡思乱想。贤达如孔明,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将敌军的所思所想预判得一清二楚;平凡如考场中的你我,亦可凭借无数次考试的经历预测眼下的答题进度是否足以答完全卷,使高考不留遗憾。不论是张良、韩信这样足以用精准的预测影响时局、终结乱世,还是如你我这样只能影响眼前琐碎小事的平凡人,“预测”从来都能或多或少地为我们达成目标与希望助上一臂之力。倘若再不济,如曹操在赤壁一役中对战局预判失误,亦总好过全无准备,任凭自己的军队因晃荡的波涛而丧失战斗力,使两军尚未短兵相接便自溃于敌阵之前。可以说,预测成可助胜者登顶,败则保负者不致满盘皆输。
  许多人认为,热衷于预测者往往患得患失,过于紧张,远不如放弃预测来得从容潇洒。事实上,恰恰相反,只有时时紧跟时局进行预测,才能在全局之中从容应对,来去自如。淝水一役,苻坚自恃百万大军,以为战局无需担忧,便不加预测、不作丝毫预判,将大军毫无章法地排出数十里长的阵线,直压晋军。而恰恰是以缺乏战斗力著称的东晋军队,此时不得不严阵以待,根据敌我情况随时进行预判并作出反应,最终成功地拿准苻坚阵线过长,军心不稳,料定其庞大的军队难以控制,通过内应使其百万大军阵前大乱,自我践踏,毁于一旦。直至此时,苻坚想潇洒已再无可能;反观谢安,一句“小儿辈已破敌”,说尽魏晋之从容风流。   ——2017年上海高考佳作《尽人事,听天命》
  在以上两段文字中,第一段将孔明、张良、韩信精准的预测与曹操的预判失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段,又将苻坚的不加预测与谢安的从容预判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精准预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了观点的表述。
  四、片段组装,剪辑组合
  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冠之以小标题,或不设小标题,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 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早已凿沉了;铁锅,早已砸烂了;粮草,早已告急了;退路,早已没有了。他知道,此时此刻,只要有一丝的顾虑,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 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霸王,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以霸王的的聲望,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推翻暴秦,是何等的豪气!如今,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 阳
  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将各类经典素材组合在一起。第一组镜头由“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由“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上下文无须过渡,且一目了然。
  五、妙引名句,画龙点睛
  就是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诗文、名句、歌词、俗语、民谚,多么丰富的语汇,又是多么的富于文学的魅力。名言精练,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血肉,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作;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佳作《眼界无穷世界宽》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引用了韩愈的诗句,又引用了李清照、柳永的诗句,一齐来论证“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的道理,强调扩大眼界、提高境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些名言的引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其他文献
中年人在烦恼里常常怀念儿时,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西行入陇,身住兰州,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早春里最先著花。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蹄下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杏花展绽得疾速繁盛,褪落得也齐促彻底。待那小麦泛黄时,叶儿里时时亮开的
期刊
在当代青年诗人中,有一部分诗人执着于在自己的乡土上耕耘,其中有三个人我们不能不提,湖北的田禾,江苏的江一郎,山东的江非。他们三人都参加过《诗刊》的“青春诗会”,都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都以自己的特有的乡土情怀在中国当代诗坛雄踞一席显要之地。  什么是乡土诗?一般认为,富有乡村泥土气息和现代气息,表现几千年来中国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心路历程,以田野、风车、炊烟等为意象,托物咏情以及
期刊
据报道:目前,北京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普遍出现“荒漠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笔顺不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等。在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的《关于加强汉字书写文化教育的建议》针对这一现象,提议设立首都“汉字书写日”。  近几年,在地方“两会”及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设立“汉字书写日”。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均呼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在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材料与要求之间添加了任务驱动,故而其审题立意及布局行文等均与新材料作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部分考生习惯于按照新材料作文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于是其作文就不自觉地滑入到不符合命题写作要求的陷阱之中,沦为三类文。这于考生而言,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为此,如何规避雷区,循事析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雷区一:审题断章取义  新材料作文
期刊
【主题导语】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触
期刊
【作文题目】  据近期一项对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审题提示  题
期刊
剪得秋光入卷来  王清铭  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却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所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
期刊
于恩师力荐,我携父母前来观影。影片讲的是一印度父亲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国际摔跤大赛夺冠,将自己一腔热血和殷殷希望寄托于两个能打架的女儿身上。然则在印度,女生摔跤未尝闻也。漫无天际的冷嘲热讽如沉沉雾霭似的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然则这位父亲,他却全然不顾,只是一门心思的培养女儿。他督促她们每天五点起床,潜心跑步和练习摔跤。年年如此,从未停歇。也许这是一种剥削孩子童年的残忍,但若没有这些残忍也就没
期刊
作文中,尤其是高中论述文写作,思维是贯穿始终的。对材料的概述、对结构布局的把握及语言表达,无不体现思维品质的差异。可以说,思维的状态决定了作文的状态,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作文的品质。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思辨是通过思考辨析,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实现以理服人的手段。它是思维展开并推进的有效途径,思辨是思维训练的基点也是支点。  再具体地说来,思维起于思而落于辨,高明的思辨靠的是清晰的思与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