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秀文化,关注传承发展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t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全国Ⅱ卷文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个名句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出自《周易》,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与此相应,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力求自我进步”。考生很容易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自强”或“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寒意不觉生起,(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应抓住意象“月”“故乡”,探寻背后的隐喻内容。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意思是“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浅碧深红’,它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可抓住诗句中的“浅碧深红色”,讨论其象征意义;再思考何为“第一流”,并引发对人生追求的探讨。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出于魏源的《默觚下·治篇十二》,意思是“让阳光从门照进来,就可以看见明亮的厅堂;让阳光从天上照进来,就可以明亮天地四方”。可抓住意象“光”,明确它的象征意义;然后注意“庭户”与“天下”、“一堂”与“四方”的差异,对照着加以论述。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出自鲁迅杂文《论睁了眼看》。就这句话,可提取关键词“正视”“敢作,敢当”;对于“正视”可补足宾语,如“正视缺点”“正视落后”。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出自《沁园春·雪》。针对这句话,既可抓住关键词“风流人物”,探究何为“风流”;也可抓住关键词“今朝”,强调不可厚古薄今。
  由此可见,这些名句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它们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还可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此外,从考题“外围”来说,要注意题目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这一句——由此出发,可以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可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满分作文】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重庆一考生
  是否,那种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漫卷烟波的楚江中在欸乃桨声里,一篙独去?
  是否,那种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风横渡的时光在暮霭黄昏间,遁于无形?
  木铎摇铃,采诗官淌过泗水吟咏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而从这千年以来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向我们走来的,莫不是光风霁月的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自强不息,穷且独善其身,实乃旁逸斜出的生命义举。
  天资愚钝、“才疏学浅”的曾国藩难道不是以勤补拙,在“黎明即起,醒后不粘恋”中自我拔擢,而终成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吗?在身份极度卑微的岁月也未曾低头,不正是凭借着本心穿过了生命的象牙塔吗?在六年的煮夫生涯里,静水流深的李安不也是靠潜心积累才实现了生命的突围吗?此等皆乃超人之意志,自我奋起,自我搏击,终以自我命运的主人身份成功上岸!
  既见君子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达则兼济天下,实是富有人文气息之生命智慧的考量!
  古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耿介清高,亦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寰宇。还看今朝,汪涵出资四百万进行方言保护工作,李连杰建立“壹基金”扶贫济弱。从刀耕火种到机械轰鸣,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传统文化对每个个体的浸润便日益重要,其对整个社会流弊的破除功用亦是不容轻视!
  目于当下,多可喜亦多可悲。河北涞源羊倌卢伟冒死拦火车,排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广东东莞车主程善道大雨中扶老人,并言“顶多讹钱,不会讹命”;侠女护士正义感爆棚抓医托,引无数网友点赞。与此同时,大凉山假行善被直播,冲破道德底线;企业造假买假为博出位,无所不用其极……   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努力。我们不期盼每个人都能做坦坦荡荡的君子,但理应不做扭曲如蛆虫的小人。只要众人心念君子,心向君子,划桨开大船,现代社会便能趋于尽善尽美。
  青草年年枯荣,哪一棵是我?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体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如何不是?
  [点 评]本篇满分作文具有三大优点:
  1.直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标题,准确而有内涵,富有古典文学韵味,一开始就从众多直白平庸的作文标题中脱颖而出。
  2.同样是寫自强,同样是由个体到国家,此文却能摆脱一般考生说理时呈现出的一本正经的腔调,而是气韵生动、面目可亲。文章毫无咄咄逼人之感,有的是古今名句的交融,古今人物的关联,古今家国情怀的对照。
  3.在各类素材的穿插中,在诗歌般的语言与对当下现实的紧密观照下,考生作为一个青年的家国情怀自然地凸现出来,极富感染力。
  【一类作文】
  受光于天下者,方可正视人生
  宁夏一考生
  当下,人们总是会谈及鲁迅先生笔下“人格精神被奴役的时代”,于是,“敢于正视”“直面人生”这种人生姿态即被社会放大和推崇。可是,我也注意到,那些“正视”的目光似乎过多地聚集在了社会的阴暗面上,而那“直面”的结果也演变成了种种愤世嫉俗,甚至极端到泛道德化的歇斯底里。很明显,不少“吃瓜群众”似乎辜负了先生“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真正寄托,同时,他们也忽略了“睁眼看世界之先驱”魏源的醒世箴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宽大的心灵格局,又怎么能够“正视”人生?如果我们不曾放眼全局,又何来兼济天下?
  要知道,看到一丁点社会负面新闻就谩骂指责和吐槽抱怨,与鲁迅先生缜密的逻辑和思想体系,与先生一针见血地正视社会问题可谓天壤之别——偏隅一听和管中窥豹,都注定无法成为照亮四方之光明。当“聂书斌案”沉冤昭雪,当“于欢案”被推至风口浪尖,一群人纷纷声讨司法不公,动辄叫嚣对国家机器如何如何失望,我以为,此般情绪化的口诛笔伐不仅于世无补,反而使那些针砭时弊、改良革新的忧国忧民者被“污名化”。
  其实,当那些“受光于庭户”者在吐槽“于欢案”反映了刑法价值取向中道德缺失的时候,那些“受光于天下”者正在思考如何才能弥补好“法的道理与人心常情之间可能会出现的罅隙”;当那些“受光于庭户”者在抱怨“聂树斌案”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的时候,那些“受光于天下”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国家法治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的,正义终将到来,翻山越岭之后是未泯灭的光芒,哪怕长夜漆黑,太阳也终将升起。其实,“正视”社会百态与一个人的心灵格局密切相关,请不要一涉及国家机器就一味地指责谩骂,不要一看到拐卖儿童就要求一律死刑——凡事被推到极端,就会蕴藏毁灭的力量,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诚然,在社会转型中,会遭遇太多我们空有家国情怀却无能为力的事,可是“受光于天下”者,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贵族,他们因为有足够强大的执念可以在这社会中矢志不渝、初心不变。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表达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期许——也许,那些“受光于天下”者并无伟人之志,但是,面临属于自己时代的困惑和使命的时候,他们愿意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他们愿意历遍征途、倚剑天涯,他们的剑锋在纷繁的世界划出一道光亮,仿佛行走在荣光之路上,漫长却坚定。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人李贺的诗句声犹在耳。我们要走出狭小的庭户而“受光于天下”,然后,踽踽独行也好,砥砺前行也罢,都努力去做一个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担当的时代守望者……
  [点 评]在高考作文日益重视思维能力的情况下,与一般的考场作文相比,本文无疑胜在思想的深刻性——作者不仅从正面肯定、赞扬了“受光于天下”者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阔大情怀,以及他们勇于寻找出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而且毫不留情地指出“看客”们“情绪化的口诛笔伐不仅于世无补,反而使那些针砭时弊、改良革新的忧国忧民者被‘污名化’”,字里行间透露出看问题的理性与义正词严的气度。
  综观全篇,说理透彻,逻辑谨严,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在心底留一片湖
  陕西一考生
  一直喜欢作家梭罗,对他的了解是从他的《瓦尔登湖》开始的。
  提起隐居,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列举出中国古代那些归隐山林的高人达士。但总结起来看,他们的归隐终归是被动的、被迫的,多少有于红尘中志不得抒的无奈与失落。他们或者拥有济世之才却无人理睬,只好纵情山水,聊以度日罢了;或者用隐居来掩饰自己的困顿与落魄,以成就其清高之名……
  我想,与其这样,不如真的像周敦颐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既主动与尘世保持距离,又能在努力保持品行高洁的同时,将思想、行动制作成社会人生的标本。又或者,可以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心中谨守“天道”,即使天下人负我,亦能自强不息。为此,我们这个民族从来没有被苦难击倒,总是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梭罗之于瓦尔登湖,就是一种心灵皈依之旅:当机器工业起步,当欲望贪婪占据人类的心灵,人性复归无望的时候,梭罗断然拒绝步入拥挤肮脏的世界。当他发现世俗正在变得虚伪、险恶和麻木的时候,他便找到了心灵寄居之地——瓦尔登湖。在那里,他响应了自然的呼唤;在那里,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在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中,梭罗开始了他艰难的人生思索。他学会用清清的湖水浇灌几近枯竭的内心,同时也将自己的灵魂融入那一片湖光山色之中,用那清洌、那醇香、那空旷冲刷着自己的思想,涤荡着自己的良心,最终上溯到生命的原初时刻。
  梭罗排斥物质化的社会,他喜欢的是自然、质朴、纯洁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人类思想的完整性。然而,他并不是一个高蹈世外、冷眼观世的冷漠者。在归隐期间,他依旧能以悲悯情怀关注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不仅在家中收留逃亡的奴隶,还帮助他们逃往加拿大;他为了反对奴隶制度而拒绝纳税,并不惜为此身陷囹圄。   今天的中国,经济腾飞,人心思进,然而在物质财富不断积聚的同时,也希望每个人在心底给精神留一个空间;或者说,在心底保留一片寂静清澈的湖,湖边安放一把椅子,时常让疲惫的心灵来坐坐。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尽管现实十分残酷,但是不能放弃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也许我无法像梭罗那样孤身一人隐居于溪边湖畔,但是,我能在纷繁的人世间,以“何須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心境,用自己的方式来坚持自我的想法。
  这种力量,就来自梭罗和他一个人的瓦尔登湖。
  [点 评]这是一篇写法上见新意的人物评传。作者聚焦“一直喜欢”的“作家梭罗”,有机引入对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反思,其拟题富于诗意,而且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尤其是对文题材料两个中华名句的使用,嵌入自然,丝丝入扣。
  这样的作文给了大家一种别样的思路,平日里有丰富积淀的考生不妨一试。
  忽然,想起鲁迅
  黑龙江一考生
  忽然,想起鲁迅。
  想起他并不高大但却挺拔的身躯,想起他的清瘦,想起他总是严肃的脸、微蹙的眉,想起他几乎不离手的烟,更想起他的文字。他的文字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他的文字让你痛快,又让你心虚……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文字,更是因为他的思想。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他如是说,亦如是做。国民劣根性,他从不回避;民族痼疾,他敢于直陈。于是,我们会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遭遇挫败为求内心平衡时也会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俄国军人屠杀自己同胞的影片那一幕会暗暗心惊,自己是不是也曾做过无聊的“看客”?而我们更会看到那个为这些而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的先生,他夜不能寐,挥动笔杆,痛斥扭曲、黑暗的时代。他愤怒地把中国划为两个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先生该是怎样的努力,却又是怎样的孤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神所在,他做到了。入江南水师学堂,想从实业报国;仙台求医,欲疗救病患;终弃医从文,因为他深深感到国人最需要医治的是精神,是麻木与愚昧的灵魂……先生始终自强不息,努力不懈,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但国民却似乎还是往昔的国民。
  自强不息者仅少数,敢于正视者亦寥寥。从前如此,今天亦如此。这世界的多数人是苟活者和庸人,他们无视问题,但求自保;他们回避矛盾,粉饰太平;他们姑息弊端,从中牟利。从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偌大的中国已难找到可以放心入口的食物了。“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代都是绝对真理,但今天,我们不能去质疑自己吃进嘴里的食物,否则我们将无物可食;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今日的中国,老人摔倒了,年轻人不敢扶也“扶不起”;今日之中国,“看客”有甚于以往,真麻木或者装麻木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先生若在,是会继续奋笔直陈、大声疾呼,还是会无奈地苦笑,叹上一句“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呢?
  时间永是流逝,先生早已作古。我只是期待并相信,真的猛士,必将沿着先生开辟的道路,奋然而前行!
  [点 评]好文章往往立意高远,具有针砭时弊的锋芒,本文就是这样的考场佳作。作者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作为立意的基点,将其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机融合,有力地发出了“自强不息者仅少数,敢于正视者亦寥寥”的感慨,以及“沿着先生开辟的道路,奋然而前行”的呼吁,读来启人深思、催人警醒。
  从行文思路看,由赞誉先生“自强不息,努力不懈”、叹息先生“又是怎样的孤独”,写到放眼现实,“这世界的多数人”依然是“苟活者和庸人”,其脉络明晰;语言表达富于杂文味,句式运用整散结合,有些化用(如“我只是期待并相信,真的猛士……”)不着痕迹而又自然贴切。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作为一种指向性和特定性十分明显的创作文,其作文的立意一定要集中而突出,中心专一,显豁突出,才能使文章吸引人、震撼人,从而具有启迪意义或教育作用。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短小的文章,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中心游离,不能给人以明显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考场作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在
期刊
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的题目,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从这个角度讲,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就是“大题、宽题、虚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包容的人事物理众多,容易把考生的思维引向宏观,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但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导致写出来的作文空洞庞杂,泛泛而谈,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甚至出现
期刊
记叙文的选材难不难?说不难的话,阅卷中千篇一律是议论文;说难的话,每年刊载在报刊上的满分记叙文都是可近可亲,近在咫尺的生活小故事。因为凤毛麟角,所以但凡是记叙文,在高考中通常以高分酬劳。有人质疑高考记叙文故事的真实性,其实这根本不是问题。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允许虚构的。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有生活的基础,只要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那么这个故事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是真的。所以,考场上虚构故事
期刊
时间煮雨,熬出了一场场水汽氤氲的历史剧,煨出了一个个水气淋漓的生命。它们在冰冷坚硬的衬托下,愈见空灵生动;他们在呆滞干瘪的同类前,愈显鲜活永恒。  都江堰是那四川梅雨季节里的玲珑霖,滋润、清朗了千秋万代人的焦渴心。它其中切切实实的水,精神焕发的水,喧嚣奔腾的水,都满负了蜀地的日月灵气,满载了李冰的大智大贤。  开篇一句“我以为”,让千讴万颂的长城成了都江堰后萧瑟的陪衬。在宏大与质朴,在突兀与隐没间
期刊
说起海洋,我们就会产生广阔无边、气势磅礴的印象,蔚蓝又碧绿,美丽而壮观。大海,或波涛汹涌,或霞光闪烁,每个人看海都会有不同的感受。2008年7月,在荷兰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迎奥运诗文比赛”中,诗人赵贵辰创作的组诗《把世界请进家里》荣获诗歌特等奖。按照组委会的安排,2009年4月,赵贵辰作为中国唯一作者代表应邀免费出访荷兰。诗人坐在飞机上,透过舷窗,看到下面一望无际的大海,
期刊
中年人在烦恼里常常怀念儿时,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西行入陇,身住兰州,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早春里最先著花。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蹄下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杏花展绽得疾速繁盛,褪落得也齐促彻底。待那小麦泛黄时,叶儿里时时亮开的
期刊
在当代青年诗人中,有一部分诗人执着于在自己的乡土上耕耘,其中有三个人我们不能不提,湖北的田禾,江苏的江一郎,山东的江非。他们三人都参加过《诗刊》的“青春诗会”,都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都以自己的特有的乡土情怀在中国当代诗坛雄踞一席显要之地。  什么是乡土诗?一般认为,富有乡村泥土气息和现代气息,表现几千年来中国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心路历程,以田野、风车、炊烟等为意象,托物咏情以及
期刊
据报道:目前,北京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普遍出现“荒漠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笔顺不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等。在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的《关于加强汉字书写文化教育的建议》针对这一现象,提议设立首都“汉字书写日”。  近几年,在地方“两会”及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设立“汉字书写日”。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均呼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在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材料与要求之间添加了任务驱动,故而其审题立意及布局行文等均与新材料作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部分考生习惯于按照新材料作文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于是其作文就不自觉地滑入到不符合命题写作要求的陷阱之中,沦为三类文。这于考生而言,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为此,如何规避雷区,循事析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雷区一:审题断章取义  新材料作文
期刊
【主题导语】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