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它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理念;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它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三维目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对生命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概念,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应着重以生命科学概念理解与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如: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本课让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是: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贯彻德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生命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关生物学史知识自然渗透“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可以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联系学生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以此落实生命教育目标。如:在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和谐的环境观,“小草也有生命,让我们珍惜它们的生命”“动物的生存空间,需要我們共同呵护”“生命存在于我们周围,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的生活”。通过这些语言上的情感描述,让学生在点滴中增强了对环境认识,对生命的尊重。
三、深刻理解“过程与方法”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是很有特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充分理解这个目标的内涵,而不能误将生命科学的实验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也不能将“过程与方法”目标误解为教与学的过程。生命科学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l)学生应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2)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表达和交流实验结论的能力等;(4)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在三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中,倡导自主、探宄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学会合作、分享。生命科学的教学,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观察、实验、总结和推理等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堂内必须进行必要指导、归纳和总结,在讲解和指导时,注意语言的正确、生动和精炼。教师在必要的讲授外,还可积极组织合理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游戏、比赛等形式。根据生命科学学科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机会。在实验前,教师应积极准备并亲自实践,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在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应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注意与生命科学传统的直观教学结合,如使用实物、挂图、标本、模型、录像等,使教学手段更好为教学内容服务。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应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陈丽丽.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王艳敏.创客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设计型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理念;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它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三维目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对生命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概念,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应着重以生命科学概念理解与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如: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本课让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是: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贯彻德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生命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关生物学史知识自然渗透“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可以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联系学生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以此落实生命教育目标。如:在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和谐的环境观,“小草也有生命,让我们珍惜它们的生命”“动物的生存空间,需要我們共同呵护”“生命存在于我们周围,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的生活”。通过这些语言上的情感描述,让学生在点滴中增强了对环境认识,对生命的尊重。
三、深刻理解“过程与方法”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是很有特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充分理解这个目标的内涵,而不能误将生命科学的实验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也不能将“过程与方法”目标误解为教与学的过程。生命科学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l)学生应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2)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表达和交流实验结论的能力等;(4)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在三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中,倡导自主、探宄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学会合作、分享。生命科学的教学,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观察、实验、总结和推理等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堂内必须进行必要指导、归纳和总结,在讲解和指导时,注意语言的正确、生动和精炼。教师在必要的讲授外,还可积极组织合理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游戏、比赛等形式。根据生命科学学科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机会。在实验前,教师应积极准备并亲自实践,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在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应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注意与生命科学传统的直观教学结合,如使用实物、挂图、标本、模型、录像等,使教学手段更好为教学内容服务。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应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陈丽丽.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王艳敏.创客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设计型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