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建平和她的家人经营着分布在北京使馆区里的11家连锁店,25年前,她还只是生活在河南农村的一名普通妇女。
“你等等啊,等等。”王建平一边接电话一边用笔飞快地记录,同时也没忘记招呼一下记者。在她面前的并不宽敞的办公桌上,乱七八糟地堆满了各种票据、记账本、传真纸,以及三部电话一个传真机一个打印机,还有一塑料袋100元面值的人民币。
混乱而忙碌的办公桌。这是王建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王建平,这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字。但提起“JENNYLOU’S SHOP”,在北京的外国人和一些外企白领心中,却是一个如同家一般温暖的名字。
10多年前,王建平与妹妹王建英、爱人卢旭东一起,以不到7万元的投资开了这个卖菜小店,目前已经发展为拥有11个分店的连锁超市,并理所当然的,在使馆区周围取得了坚不可摧的“市场地位”。
艰辛的创业史
1988年的北京,商业的氛围远不如现在这么浓烈。王建平把果摊上的水果擦了又擦,再整整齐齐地摆上;同时没忘了和周围一起摆摊的姐妹拉拉家常。
这个来自河南洛阳农村的女子,和现在的爱人卢旭东一道,在北京三里屯摆水果摊。
这样的小摊在那时候也不算少。在她附近和她一道摆摊的,大概有50来个人。竞争的苗头初现端倪。
“我1979年来到北京,什么活都干过,可再苦再累,那时候月工资也只有10元左右。摆水果摊比以前强多了。”谈及过往,王建平有些感慨。
没有文化、陌生的环境、没有资源、没有商业经验,这些是当时的王建平面临的最大困难。这就必然要求她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差不多的回报。
“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2点就要起床,骑着三轮车出去买菜,有时候买菜不顺利,一骑就是好几个小时。冬天的时候,风跟刀子一样刮在身上,回到家,手脚冰凉,几乎冻僵了,好长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当时的辛劳给王建平的身体也留下了印记,“那时候经常生病,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到后来吃药根本没用,一感冒就必须打吊瓶。”王建英说话的时候不停地搓手。记者看到,那是一双骨节粗大、粗糙的、劳动的手。
王建平,是中国个体私营企业创业者的写照。
艰辛会淘汰一些人,也会造就一些人。正因为如此,王建平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众多的水果摊点中,王建平的摊子永远干干净净,且各种水果码得非常漂亮。跟其他零乱的摊点比起来,视觉效果好得出人意料。
加上农民惯有的质朴和敦厚,王建平从来不在秤上做手脚,而是足斤足两地卖给顾客,口碑很容易就立起来了。来王建平摊点的顾客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外国的顾客。语言的障碍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麻烦,但王建平会让这种麻烦自然消失。她从来不缺斤少两,从来不漫天要价。
“我始终认为,诚信是一种可贵的东西,人一生都不能丢掉。这么多年了,在这个行业里,我随时提醒自己:干净第一、服务第一。”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建平心中的尺度始终没变。
付出就有回报。慢慢地,到王建平这里买东西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甚至常常出现排队的现象。
这时候,王建平与爱人卢旭东、妹妹王建英商量,萌发了开超市的念头。
漫漫十余年:小店初长成
1991年,命名为“JENNY LOU’S”的小店开张。
JENNY是妹妹王建英的名字,LOU则是爱人卢旭东的姓。起这个家族产业标记的名字,一是由于念起来顺口,二是记录大家共同的艰辛。
困难一如既往,其中经过的多种变故,都被王建平淡淡的笑容一带而过。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客人需要什么。”王建平说。由于店铺主要针对外国人,所以就需要对他们的消费标准和口味非常了解。于是,向客人讨教、向朋友讨教、看书本介绍等等。王建平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去满足客人的要求。包括后来有条件后,他们还先后去过香港、美国、西班牙等地学习。
“恐怕北京没有任何一个店主像JENNY LOU’S这样了解我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了。”在店铺里购物的SUNNY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JENNY里的东西总是在做调整,各种奶酪、红酒、西餐调料、糖果、早餐品种非常丰富,在北京应该是品种最齐全的地方。一些受欢迎的食品,什么时候去都能买到。
店铺还承诺“无条件退货”,顾客不满意的,可以拿回来退掉。“在早期,由于我们对客人的口味把握不准,就买了各类食品放在货价上卖。一些食品客人不习惯,就拿回来退了。到最后我们都只能扔了,因为卖不出去。”谈及这个,王建平还有惋惜之色。小店刚起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在去国外学习后,王建平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国外的店铺货架干净而漂亮。随身携带的相机帮了她的忙,她拍摄了数百张参展商品的照片,回来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对货架进行了精心的调整。
在JENNY里,王建平称呼售货员为“孩子们”。这些店员都来自王建平的老家河南,年轻,但没有学历。“我尽量让他们过得好一些。”王建平望着在超市里穿梭的孩子们说。
“I HELP YOU”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这些孩子们没有流利的英语,但一些基本的交流他们都会。每次顾客买东西,他们都会“HELP”客人们把东西提到车上去。
“没有JENNY这个店铺,没有他们的帮忙,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来自美国的LISA太太说。她抱怨,去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买东西,总要绕着庞大的超市好几圈才能买到自己想买的。同时,还要付出众多的努力:开车穿过北京交通拥堵的大街小巷、为找停车位而奔忙、推着购物车在人山人海里挤来挤去。
“JENNY LOU’S”负责免费送货,即使如一桶纯净水、一袋面包、几盒牛奶等。
家庭的亏欠:给孩子做饭成了理想
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品种、漂亮的外观、贴心的服务,让“JENNY LOU’S”红火了起来。目前,店铺已经开到了11家,其中王建平6家,妹妹王建英5家。
“Quality goods、Reasonable price、Home delivery service available(货真价实,送货上门)”,这几个印在王建平名片上的词语如同她本人一样朴实。
“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我们还把JENNY LOU’S的LOGO和名字注册了。”谈到发展,王建平喜形于色。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凌晨2点,爱人和司机开车去买菜,上午送回来;我早上8点到店铺,处理杂事,记账。凌晨1点左右能回到家就不错了。”在和记者聊天时,王建平还担负着会计的任务,因为原本的会计休产假回家了。不停地有电话进来,不停地有供货商来结账,埋头于一大堆票据、账本和现金中的王建平明显疲惫,但依然有条不紊。
当时钟指向15:00,王建平还没吃午饭。
这个有着淡绿和明黄色招牌的清新小店的老板娘,也有她心中的“软肋”。
过于忙碌的生活让王建平对家有了太多的歉疚。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王建平给孩子下了道不是命令的命令:一天三顿在学校吃饭。“我实在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给他们做饭。往往是我回家他们已经睡了,我起床时又该去店里了。”笑着的王建平眼圈有些红。
“我所能做的,就是绝对不耽误孩子的时间,不让他们到店铺里来帮忙。”王建平说。这10多年来,不管有多么累,她从来没让孩子们到店里干活。“我希望他们都能有好的教育,这样的话,将来就不会跟我们一样。”生于农村的王建平夫妇,这些年来也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王建平说,她现在尽量争取每周周日休息一天,给孩子们做做饭,或带孩子去公园玩玩。
因为创业,所以牺牲。
王建平的孩子很理解妈妈,成绩也都不错。
看得见的未来:做卖菜的“CEO”
在外国人的心中,“JENNY LOU’S”是他们的“菜篮子”。
然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同等规模的小店的竞争外,还有家乐福、沃尔玛等的大举入驻中国。
“我们的价格不可能比家乐福还低,只能尽量不让差距扩大。”王建平说。她每周都尽量争取去一趟家乐福或沃尔玛,看看别人的价格和服务,也给自己经营提供一些参考。
“JENNY的定位是针对外国人和部分白领。面对这些特殊的客户群,我们货品齐全,而且服务更周到,我们有信心成为给外国人卖菜的‘CEO’。”
“但在价格的血拼下,我们也怕顾客流失。”提起市场上严厉的竞争,王建平自信的神色里也有几分担忧。
春天又要来了。谈及将来,王建平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买下属于自己的店面。由王建平所经营的6个小店,每年的房租就要200余万元。“租金太贵了,付起来很吃力。”王建平抬起头,望着办公室的出口。在那外面,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更广阔的天地。
“你等等啊,等等。”王建平一边接电话一边用笔飞快地记录,同时也没忘记招呼一下记者。在她面前的并不宽敞的办公桌上,乱七八糟地堆满了各种票据、记账本、传真纸,以及三部电话一个传真机一个打印机,还有一塑料袋100元面值的人民币。
混乱而忙碌的办公桌。这是王建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王建平,这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字。但提起“JENNYLOU’S SHOP”,在北京的外国人和一些外企白领心中,却是一个如同家一般温暖的名字。
10多年前,王建平与妹妹王建英、爱人卢旭东一起,以不到7万元的投资开了这个卖菜小店,目前已经发展为拥有11个分店的连锁超市,并理所当然的,在使馆区周围取得了坚不可摧的“市场地位”。
艰辛的创业史
1988年的北京,商业的氛围远不如现在这么浓烈。王建平把果摊上的水果擦了又擦,再整整齐齐地摆上;同时没忘了和周围一起摆摊的姐妹拉拉家常。
这个来自河南洛阳农村的女子,和现在的爱人卢旭东一道,在北京三里屯摆水果摊。
这样的小摊在那时候也不算少。在她附近和她一道摆摊的,大概有50来个人。竞争的苗头初现端倪。
“我1979年来到北京,什么活都干过,可再苦再累,那时候月工资也只有10元左右。摆水果摊比以前强多了。”谈及过往,王建平有些感慨。
没有文化、陌生的环境、没有资源、没有商业经验,这些是当时的王建平面临的最大困难。这就必然要求她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差不多的回报。
“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2点就要起床,骑着三轮车出去买菜,有时候买菜不顺利,一骑就是好几个小时。冬天的时候,风跟刀子一样刮在身上,回到家,手脚冰凉,几乎冻僵了,好长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当时的辛劳给王建平的身体也留下了印记,“那时候经常生病,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到后来吃药根本没用,一感冒就必须打吊瓶。”王建英说话的时候不停地搓手。记者看到,那是一双骨节粗大、粗糙的、劳动的手。
王建平,是中国个体私营企业创业者的写照。
艰辛会淘汰一些人,也会造就一些人。正因为如此,王建平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众多的水果摊点中,王建平的摊子永远干干净净,且各种水果码得非常漂亮。跟其他零乱的摊点比起来,视觉效果好得出人意料。
加上农民惯有的质朴和敦厚,王建平从来不在秤上做手脚,而是足斤足两地卖给顾客,口碑很容易就立起来了。来王建平摊点的顾客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外国的顾客。语言的障碍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麻烦,但王建平会让这种麻烦自然消失。她从来不缺斤少两,从来不漫天要价。
“我始终认为,诚信是一种可贵的东西,人一生都不能丢掉。这么多年了,在这个行业里,我随时提醒自己:干净第一、服务第一。”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建平心中的尺度始终没变。
付出就有回报。慢慢地,到王建平这里买东西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甚至常常出现排队的现象。
这时候,王建平与爱人卢旭东、妹妹王建英商量,萌发了开超市的念头。
漫漫十余年:小店初长成
1991年,命名为“JENNY LOU’S”的小店开张。
JENNY是妹妹王建英的名字,LOU则是爱人卢旭东的姓。起这个家族产业标记的名字,一是由于念起来顺口,二是记录大家共同的艰辛。
困难一如既往,其中经过的多种变故,都被王建平淡淡的笑容一带而过。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客人需要什么。”王建平说。由于店铺主要针对外国人,所以就需要对他们的消费标准和口味非常了解。于是,向客人讨教、向朋友讨教、看书本介绍等等。王建平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去满足客人的要求。包括后来有条件后,他们还先后去过香港、美国、西班牙等地学习。
“恐怕北京没有任何一个店主像JENNY LOU’S这样了解我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了。”在店铺里购物的SUNNY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JENNY里的东西总是在做调整,各种奶酪、红酒、西餐调料、糖果、早餐品种非常丰富,在北京应该是品种最齐全的地方。一些受欢迎的食品,什么时候去都能买到。
店铺还承诺“无条件退货”,顾客不满意的,可以拿回来退掉。“在早期,由于我们对客人的口味把握不准,就买了各类食品放在货价上卖。一些食品客人不习惯,就拿回来退了。到最后我们都只能扔了,因为卖不出去。”谈及这个,王建平还有惋惜之色。小店刚起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在去国外学习后,王建平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国外的店铺货架干净而漂亮。随身携带的相机帮了她的忙,她拍摄了数百张参展商品的照片,回来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对货架进行了精心的调整。
在JENNY里,王建平称呼售货员为“孩子们”。这些店员都来自王建平的老家河南,年轻,但没有学历。“我尽量让他们过得好一些。”王建平望着在超市里穿梭的孩子们说。
“I HELP YOU”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这些孩子们没有流利的英语,但一些基本的交流他们都会。每次顾客买东西,他们都会“HELP”客人们把东西提到车上去。
“没有JENNY这个店铺,没有他们的帮忙,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来自美国的LISA太太说。她抱怨,去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买东西,总要绕着庞大的超市好几圈才能买到自己想买的。同时,还要付出众多的努力:开车穿过北京交通拥堵的大街小巷、为找停车位而奔忙、推着购物车在人山人海里挤来挤去。
“JENNY LOU’S”负责免费送货,即使如一桶纯净水、一袋面包、几盒牛奶等。
家庭的亏欠:给孩子做饭成了理想
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品种、漂亮的外观、贴心的服务,让“JENNY LOU’S”红火了起来。目前,店铺已经开到了11家,其中王建平6家,妹妹王建英5家。
“Quality goods、Reasonable price、Home delivery service available(货真价实,送货上门)”,这几个印在王建平名片上的词语如同她本人一样朴实。
“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我们还把JENNY LOU’S的LOGO和名字注册了。”谈到发展,王建平喜形于色。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凌晨2点,爱人和司机开车去买菜,上午送回来;我早上8点到店铺,处理杂事,记账。凌晨1点左右能回到家就不错了。”在和记者聊天时,王建平还担负着会计的任务,因为原本的会计休产假回家了。不停地有电话进来,不停地有供货商来结账,埋头于一大堆票据、账本和现金中的王建平明显疲惫,但依然有条不紊。
当时钟指向15:00,王建平还没吃午饭。
这个有着淡绿和明黄色招牌的清新小店的老板娘,也有她心中的“软肋”。
过于忙碌的生活让王建平对家有了太多的歉疚。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王建平给孩子下了道不是命令的命令:一天三顿在学校吃饭。“我实在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给他们做饭。往往是我回家他们已经睡了,我起床时又该去店里了。”笑着的王建平眼圈有些红。
“我所能做的,就是绝对不耽误孩子的时间,不让他们到店铺里来帮忙。”王建平说。这10多年来,不管有多么累,她从来没让孩子们到店里干活。“我希望他们都能有好的教育,这样的话,将来就不会跟我们一样。”生于农村的王建平夫妇,这些年来也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王建平说,她现在尽量争取每周周日休息一天,给孩子们做做饭,或带孩子去公园玩玩。
因为创业,所以牺牲。
王建平的孩子很理解妈妈,成绩也都不错。
看得见的未来:做卖菜的“CEO”
在外国人的心中,“JENNY LOU’S”是他们的“菜篮子”。
然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同等规模的小店的竞争外,还有家乐福、沃尔玛等的大举入驻中国。
“我们的价格不可能比家乐福还低,只能尽量不让差距扩大。”王建平说。她每周都尽量争取去一趟家乐福或沃尔玛,看看别人的价格和服务,也给自己经营提供一些参考。
“JENNY的定位是针对外国人和部分白领。面对这些特殊的客户群,我们货品齐全,而且服务更周到,我们有信心成为给外国人卖菜的‘CEO’。”
“但在价格的血拼下,我们也怕顾客流失。”提起市场上严厉的竞争,王建平自信的神色里也有几分担忧。
春天又要来了。谈及将来,王建平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买下属于自己的店面。由王建平所经营的6个小店,每年的房租就要200余万元。“租金太贵了,付起来很吃力。”王建平抬起头,望着办公室的出口。在那外面,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