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课实际上由两个课堂构成,一是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现场讲授,二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更为广阔的“教室”——社会这个大舞台。单纯进行理论说教早已很难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共鸣,因此,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最终保证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59-02
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主干课程在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专科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公共必修课,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好立德树人基础的先修课程,也是触及学生灵魂的骨干课程,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社会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入领会,对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解决好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整套对学生来说既喜闻乐见又学有所获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课堂理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对较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困难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比较典型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难以付诸实施
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很强,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怪圈,教师为了把理论讲深讲透,常常引经据典,就文字述说文字,学生对此显得听觉疲劳。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难以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前实际具体结合的深刻演进。因此,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课堂教学补充,既能教学相长,又能在互动中体验社会变迁。但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涉及到课时安排和经费拨付问题,一些高校常常为了省时省事,没有给社会实践教学应有的课时,也不愿在此问题上安排资金,导致教师想进行实践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及时跟上课堂教学和社会发展现实。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缺失,实践处于盲目状态
社会实践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地点选择的要求较高,还涉及人员安排、心得分享、实践报告填写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案,将实践路线、方式、效果预期、突发事件应急等方案进行预备。但当前限于教师人手不够、经验缺乏等因素,实践教学仍处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比较随意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
(三)安全问题制约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高校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思政课又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堂,受众面极大,实践教学难度可想而知。思政课往往以百人左右的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人员多,一旦将学生带去校外实践,安全问题难以保证。基于种种不确定不稳定状况和各类风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高校也不愿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这一问题难以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及建议
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以上几点困难和问题,在此特提出一些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的关于社会实践的建设性意见:
(一)高校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予以高度重视
思政课在学生中常常不受重视,这同课程的理论性强和实践环节的缺失有关,如果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不能称之为德才兼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的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上给予足够重视,也应该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配合好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一般会在校外的革命胜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社区等场所,在跟这些社会单位进行协调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门票、路费、安保费用等经费,这是思政课老师无法承担的,需要校方出面帮助。
其次,要培训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车辆配备、场地进出、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难以面面俱到的,校方应增派有组织经验的辅导员前往协助,也可以对辅导员进行适当培训,让整个实践活动有序进行,这对高校辅导员也是一项难得的锻炼机会。
最后,要给予课时上的倾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有课时要求的,而校外社会实践往往比课堂教学的难度更大,教师需要付出的精力更多。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应当给予相应的课时冲减或课时补助,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规划和方案
社会实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方案及其策划的规范和合理。可以说,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实践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要对实践场所进行合理选择。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实践场所应同课程内容相协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体系构成,教师可以选择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教学的实践场所,还可以选择一些历史展览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的实践地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时代感较强的城市社区、农村实验基地、城市主题展览厅作为备选地点,帮助同学们结合现实了解身边的社会变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类思政课,史论结合的要求比较高,故教师可以选择历史博物馆、历史人物故居、革命胜地、烈士陵园等历史感较强的地方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结合很紧密,教师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居民小区等做公益活动,还可以联系并前往法院庭审现场观摩庭审程序,感受法律的庄严。 其次,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体系庞大,内容较多,课时安排往往比较紧凑,故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学时进行合理配给。一般来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政课中课时最多的课程,课时安排的回旋余地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2-3次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的课时居中,故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1-2次社会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课时最少的课程,为了不挤占理论课时,建议只带领学生进行1次社会实践。此外,还可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组织实践教学。
最后,要对实践过程做好精心准备。为了达到实践目的,教师需要事先做好精心安排,以保证实践效果。在前往实践场所之前,应给学生提出与课程和本次实践相关的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并叮嘱学生带上笔记本和笔,有条件还可以带上相机,这样能在现场留下第一手资料;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提问题,边实践边思考,把所观所想的要点记录下来,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现场留影,以丰富论据;实践结束后,应及时制作实践报告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准备好的各类现场资料,填写对实践过程的描述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教学方式,加上公共课课堂的人数本来就较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安全性。因此,要事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首先,要构建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由校方领导,教务处、保卫处、教学单位等部门牵头,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现场带队,以小班为单位,精细化分片管理,责任需落实到位。
其次,要允许使用学校资源。学校方面在校车接送、人员安排、场馆联系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保障师生实践活动的顺畅。
最后,要做好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学生身体不适、班级间矛盾纠纷、天气突变等突发状况,要事先考虑周全,安排人员及时处理,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高效进行,做到万无一失。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常大打折扣,这既有理论教学不够深入的原因,也有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浪潮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学生思维日趋活跃,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也难以真正达到高校思政课应有的课堂效果。只要通过高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构建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落到实处,积极有效地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不断拓宽学生视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59-02
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主干课程在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专科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公共必修课,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好立德树人基础的先修课程,也是触及学生灵魂的骨干课程,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社会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入领会,对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解决好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整套对学生来说既喜闻乐见又学有所获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课堂理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对较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困难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比较典型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难以付诸实施
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很强,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怪圈,教师为了把理论讲深讲透,常常引经据典,就文字述说文字,学生对此显得听觉疲劳。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难以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前实际具体结合的深刻演进。因此,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课堂教学补充,既能教学相长,又能在互动中体验社会变迁。但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涉及到课时安排和经费拨付问题,一些高校常常为了省时省事,没有给社会实践教学应有的课时,也不愿在此问题上安排资金,导致教师想进行实践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及时跟上课堂教学和社会发展现实。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缺失,实践处于盲目状态
社会实践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地点选择的要求较高,还涉及人员安排、心得分享、实践报告填写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案,将实践路线、方式、效果预期、突发事件应急等方案进行预备。但当前限于教师人手不够、经验缺乏等因素,实践教学仍处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比较随意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
(三)安全问题制约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高校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思政课又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堂,受众面极大,实践教学难度可想而知。思政课往往以百人左右的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人员多,一旦将学生带去校外实践,安全问题难以保证。基于种种不确定不稳定状况和各类风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高校也不愿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这一问题难以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及建议
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以上几点困难和问题,在此特提出一些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的关于社会实践的建设性意见:
(一)高校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予以高度重视
思政课在学生中常常不受重视,这同课程的理论性强和实践环节的缺失有关,如果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不能称之为德才兼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的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上给予足够重视,也应该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配合好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一般会在校外的革命胜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社区等场所,在跟这些社会单位进行协调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门票、路费、安保费用等经费,这是思政课老师无法承担的,需要校方出面帮助。
其次,要培训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车辆配备、场地进出、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难以面面俱到的,校方应增派有组织经验的辅导员前往协助,也可以对辅导员进行适当培训,让整个实践活动有序进行,这对高校辅导员也是一项难得的锻炼机会。
最后,要给予课时上的倾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有课时要求的,而校外社会实践往往比课堂教学的难度更大,教师需要付出的精力更多。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应当给予相应的课时冲减或课时补助,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规划和方案
社会实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方案及其策划的规范和合理。可以说,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实践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要对实践场所进行合理选择。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实践场所应同课程内容相协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体系构成,教师可以选择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教学的实践场所,还可以选择一些历史展览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的实践地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时代感较强的城市社区、农村实验基地、城市主题展览厅作为备选地点,帮助同学们结合现实了解身边的社会变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类思政课,史论结合的要求比较高,故教师可以选择历史博物馆、历史人物故居、革命胜地、烈士陵园等历史感较强的地方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结合很紧密,教师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居民小区等做公益活动,还可以联系并前往法院庭审现场观摩庭审程序,感受法律的庄严。 其次,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体系庞大,内容较多,课时安排往往比较紧凑,故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学时进行合理配给。一般来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政课中课时最多的课程,课时安排的回旋余地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2-3次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的课时居中,故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1-2次社会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课时最少的课程,为了不挤占理论课时,建议只带领学生进行1次社会实践。此外,还可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组织实践教学。
最后,要对实践过程做好精心准备。为了达到实践目的,教师需要事先做好精心安排,以保证实践效果。在前往实践场所之前,应给学生提出与课程和本次实践相关的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并叮嘱学生带上笔记本和笔,有条件还可以带上相机,这样能在现场留下第一手资料;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提问题,边实践边思考,把所观所想的要点记录下来,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现场留影,以丰富论据;实践结束后,应及时制作实践报告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准备好的各类现场资料,填写对实践过程的描述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教学方式,加上公共课课堂的人数本来就较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安全性。因此,要事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首先,要构建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由校方领导,教务处、保卫处、教学单位等部门牵头,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现场带队,以小班为单位,精细化分片管理,责任需落实到位。
其次,要允许使用学校资源。学校方面在校车接送、人员安排、场馆联系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保障师生实践活动的顺畅。
最后,要做好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学生身体不适、班级间矛盾纠纷、天气突变等突发状况,要事先考虑周全,安排人员及时处理,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高效进行,做到万无一失。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常大打折扣,这既有理论教学不够深入的原因,也有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浪潮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学生思维日趋活跃,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也难以真正达到高校思政课应有的课堂效果。只要通过高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构建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落到实处,积极有效地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不断拓宽学生视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能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