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毋庸质疑,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也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如中学生上网对其身体、学习、心理等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采取恰当的干预策略,可正确引导中学生科学地上网,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学生负面影响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40-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网络浪潮中,许多家长纷纷给孩子购置电脑,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学会使用电脑、懂得运用网络资源。可以说,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以至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认为网上不健康东西太多,不应该让中学生上网;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那么上网到底有什么弊端,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呢?
一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对学习方面的影响
媒体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但如果过分依赖于这一技术手段,也可能会限制了人类某些器官的潜在能力。学生频繁上网,直接抵冲了他们的许多学习时间。再说,学生面对大量花样繁多的信息时,感到无所适从,只能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信息,不恰当的信息反而遏制了学生的想像拓展和深度思考 。同时,学生遇到一点问题就上网搜索,大大减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此周而反复,学生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习惯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自然而然,学习成绩就会日趋下降,甚至造成厌学、逃学,乃至荒废学业。所以,学生一旦对网络产生依赖或迷恋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网络上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海量以及它所具有的交互性、隐蔽性、宣泄性都强烈地吸引着中学生在网上奋力“冲浪”,尤其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大量中学生。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造成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对现实世界丧失了兴趣。不愿意和同学,老师家长说话,什么事情都不愿做,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同时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身体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3、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巨大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中学生身体、心理都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控制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稚嫩、孱弱,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所以,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满脑子“很黄很暴力”的伦理道德观念,甚至在生活中去刻意模仿。据调查,这些“网络派”学生步入社会后,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犯罪道路的比例占50%以上。
二 引领策略
1、采用过滤技术对信息进行监控
针对上述的弊端,有关职能部门可以采用防火墙、代理和分级制管理等方法,通过监控、过滤作用,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可以减少学生接触负面信息的概率和机会。这一种方法不仅仅需要学校去做,还涉及电信部门、网络服务供应网以及网吧等经营场所。比如现在有一种软件:“绿坝-花季护航”,目的在于屏蔽和过滤互联网上诸如色情、淫秽、暴力等方面信息,而且还可通过控制上网时间及访问等手段有效干预学生上网,逐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2、制定相关的信息应用规范
从整个社会、国家来讲,应该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形成行业自律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从学校角度来看,除了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这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做好学生正确上网的引路人。另外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形成校本的信息应用规范,该规范要做到可操作性强、赏罚分明,便于师生约束自己使用信息技术时的行为。更需要家校联合教育、长期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上网负面影响的认识和自我防御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慎重对待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负责,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逐渐把他们确立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使其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教师和家长要以疏导为主,要理解、尊重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形成一种对话的格局,多多沟通交流,在网络问题上多达成一些共识。千万不要采用那种“软封闭”的手段间接将孩子“赶”到网吧里去,这会使信息道德教育处于失控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其次,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倾向,培养中学生遵守網络规则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再次,还要注重对中学生开展网上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三 结束语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强化网络教育深度是解决网络弊端的最好办法,只有引导孩子提高判断力、控制力,才能让他主动辨别和远离不法网站、不良网络游戏、不健康网络内容。总之,上网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只要能正确、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绿色网”,吸取有益的知识,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的优势,最优化的为广大中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铟.互联网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
关键词:网络学生负面影响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40-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网络浪潮中,许多家长纷纷给孩子购置电脑,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学会使用电脑、懂得运用网络资源。可以说,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以至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认为网上不健康东西太多,不应该让中学生上网;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那么上网到底有什么弊端,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呢?
一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对学习方面的影响
媒体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但如果过分依赖于这一技术手段,也可能会限制了人类某些器官的潜在能力。学生频繁上网,直接抵冲了他们的许多学习时间。再说,学生面对大量花样繁多的信息时,感到无所适从,只能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信息,不恰当的信息反而遏制了学生的想像拓展和深度思考 。同时,学生遇到一点问题就上网搜索,大大减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此周而反复,学生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习惯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自然而然,学习成绩就会日趋下降,甚至造成厌学、逃学,乃至荒废学业。所以,学生一旦对网络产生依赖或迷恋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网络上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海量以及它所具有的交互性、隐蔽性、宣泄性都强烈地吸引着中学生在网上奋力“冲浪”,尤其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大量中学生。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造成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对现实世界丧失了兴趣。不愿意和同学,老师家长说话,什么事情都不愿做,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同时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身体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3、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巨大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中学生身体、心理都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控制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稚嫩、孱弱,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所以,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满脑子“很黄很暴力”的伦理道德观念,甚至在生活中去刻意模仿。据调查,这些“网络派”学生步入社会后,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犯罪道路的比例占50%以上。
二 引领策略
1、采用过滤技术对信息进行监控
针对上述的弊端,有关职能部门可以采用防火墙、代理和分级制管理等方法,通过监控、过滤作用,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可以减少学生接触负面信息的概率和机会。这一种方法不仅仅需要学校去做,还涉及电信部门、网络服务供应网以及网吧等经营场所。比如现在有一种软件:“绿坝-花季护航”,目的在于屏蔽和过滤互联网上诸如色情、淫秽、暴力等方面信息,而且还可通过控制上网时间及访问等手段有效干预学生上网,逐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2、制定相关的信息应用规范
从整个社会、国家来讲,应该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形成行业自律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从学校角度来看,除了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这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做好学生正确上网的引路人。另外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形成校本的信息应用规范,该规范要做到可操作性强、赏罚分明,便于师生约束自己使用信息技术时的行为。更需要家校联合教育、长期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上网负面影响的认识和自我防御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慎重对待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负责,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逐渐把他们确立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使其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教师和家长要以疏导为主,要理解、尊重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形成一种对话的格局,多多沟通交流,在网络问题上多达成一些共识。千万不要采用那种“软封闭”的手段间接将孩子“赶”到网吧里去,这会使信息道德教育处于失控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其次,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倾向,培养中学生遵守網络规则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再次,还要注重对中学生开展网上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三 结束语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强化网络教育深度是解决网络弊端的最好办法,只有引导孩子提高判断力、控制力,才能让他主动辨别和远离不法网站、不良网络游戏、不健康网络内容。总之,上网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只要能正确、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绿色网”,吸取有益的知识,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的优势,最优化的为广大中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铟.互联网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