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4-0263-01
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在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自由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否定了原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和“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训练。那么,如何数学课堂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根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实现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做好这一环节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系到整节课的学习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方式也多样,有利用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矛盾而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而创设的竞赛情境等等。创设方式有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在创设情境时离不开一个原则,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境地,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剌激,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产生了“我想学”的意念。给学生真诚的评价,创新由此激发。学生对于教师都带有崇敬之情,一句赞语,一个目光,一个肯定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这个片断是“认识人民币”中1元=10角的铺垫,是互换的升华。学生对于刚开始的几种拿法其实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教师一语激起千层浪,“还有不同的拿法吗?”当学生想出时,教师能及时给与肯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握手”,给了学生高度的评价。此时,被握者满面红光,异常激动其他的同学也是羡慕不已。于是,一个个别开生面的方法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冒出。老师是真诚的,学生是激动的,这种真诚的情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融洽,那么平等。学生不再拘束,思维得到激励,不再禁制,在心灵的舒畅中开放了教学,开放了空间。
二、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应用性和广泛性,而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要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自劳自获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意念。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新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内容,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好动的天性,把新课内容设计成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获取知识要点。团体动力学说表明:“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学生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讨论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获取知识要点。我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不但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和发展。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组间竞争、组内竞争”,更能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三、指导有效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受人鱼,不如受人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而且要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练习上,我注重设计两种练习题:一是设计类型题练习,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二是设计补充条件的拓展题,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补充条件,然后解答。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我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数学问题,用已掌握的数学方法,加以创新,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使学生“会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形成内在、持久的学习动力,矛盾亲身体验,方法自主寻找,思路自主选择,规律自主发现,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参与学习、善于学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在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自由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否定了原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和“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训练。那么,如何数学课堂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根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实现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做好这一环节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系到整节课的学习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方式也多样,有利用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矛盾而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而创设的竞赛情境等等。创设方式有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在创设情境时离不开一个原则,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境地,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剌激,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产生了“我想学”的意念。给学生真诚的评价,创新由此激发。学生对于教师都带有崇敬之情,一句赞语,一个目光,一个肯定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这个片断是“认识人民币”中1元=10角的铺垫,是互换的升华。学生对于刚开始的几种拿法其实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教师一语激起千层浪,“还有不同的拿法吗?”当学生想出时,教师能及时给与肯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握手”,给了学生高度的评价。此时,被握者满面红光,异常激动其他的同学也是羡慕不已。于是,一个个别开生面的方法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冒出。老师是真诚的,学生是激动的,这种真诚的情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融洽,那么平等。学生不再拘束,思维得到激励,不再禁制,在心灵的舒畅中开放了教学,开放了空间。
二、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应用性和广泛性,而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要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自劳自获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意念。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新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内容,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好动的天性,把新课内容设计成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获取知识要点。团体动力学说表明:“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学生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讨论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获取知识要点。我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不但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和发展。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组间竞争、组内竞争”,更能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三、指导有效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受人鱼,不如受人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而且要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练习上,我注重设计两种练习题:一是设计类型题练习,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二是设计补充条件的拓展题,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补充条件,然后解答。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我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数学问题,用已掌握的数学方法,加以创新,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使学生“会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形成内在、持久的学习动力,矛盾亲身体验,方法自主寻找,思路自主选择,规律自主发现,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参与学习、善于学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