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探究理念和精神。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化学课程的设计为切入点,分析高中化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基本特点,并探讨实践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基本特征;运用方法
引言
教学情境本身就是解决抽象和具象之间矛盾的重要基础,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把实际和理论感性与理性充分连接到一起,是组成课堂的基本元素,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感受知识点的本质特征。而化学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重点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其知识的学习仅仅依靠理论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因此,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应当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出学生的化学探究意识。
一、分析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生活性,情境的设计必须要植根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新课程本身就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的经验也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部分。对此,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具备生活性的特征,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所见所感,要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让学生能夠感受到化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而且,情境设计也应当贴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把别人的知识当做自己知识的有机构成部分,充实情感认知,获得更为充足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情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点,这一特征对应的就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内在衔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思维和认知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情境设计首先是感性的,可见的,直观的,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或者是听觉体验,引导学生实现感性思维向着理性认知的转化。同时,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突破个人狭隘的空间和范围,拓展思维与视野。另外,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要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出知识应用和发现的过程,凸显出知识点的生活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学科的本质。教材上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教学情境也自然会包含一定的启发性要点,这里提到的问题必须要具备新颖性和目的性,要足够吸引学生,懂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到高强度且迫切的求知状态中。
最后,情境创设应当具有情感元素,这里所说的情感元素能够发挥出激发动力的功效。因此,教师也需要保证情境创设,能够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知识的灌溉,获得更多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
二、分析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措施
(一)借助可视化图像或者是模型
图像本身就是直观的工具,能够直白的展现出知识点的特征,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素材,例如幻灯,电影,电脑,板书等等,能够为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形式,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再加上,化学植根于科学实验,实验的过程也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例如,在开展化学实验的时候,无论是仪器装置还是药品配置,抑或是物理变化以及物质生成,都牵涉到形态,色彩,气味的调整,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光电热等现象,这些直观的面貌就是学生化学知识吸收的立足点。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演示实验,逐步鼓励学生观察钠元素的保存,钠元素的取用以及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这里,教师可以先把一小块钠投入到水中,然后再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让学生依次观察这两种实验现象。
(二)借助动作或者是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元化的肢体语言,用手势比划知识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与物质的量有关知识的时候,由于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学生之前就已经有所接触,例如质量,时间和长度等等,以上这些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秒和米。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行想象质量和时间,比如1千克的物质就相当于两袋食盐,教室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一米的长度。在介绍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摩尔这一物质量的单位,由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1]。
(三)提炼语言元素
形象化的描述可以化繁为简,让原本的抽象性理论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选择比喻这一手法,来描述特定的化学对象,让课堂表达变得更加生动且鲜明,帮助学生集中思维。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能量越低越稳定这一原理,由此就可以举出例子,当你们摄入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时,体内的能量过高必然会影响你的学习状态,可如果你到操场进行运动,那么身体的负荷就会大大减轻,此时的体内能量是有所下降的,你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率。这种简单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点。
(四)实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理论,并不是零散且片面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任何知识都属于特定的网络,一旦离开这一结构,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十分片面,他们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必须要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把旧知识当作新知识的停靠点,实现有效的前后衔接和过渡[2]。例如,在学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外观,然后再鼓励他们预测物质的性质,并展开实验探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充实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实体物的演示,动作的描述,语言的比喻,新旧知识的衔接,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情境教学运用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郝顺英.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 2020(8).
关键词:情境教学;基本特征;运用方法
引言
教学情境本身就是解决抽象和具象之间矛盾的重要基础,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把实际和理论感性与理性充分连接到一起,是组成课堂的基本元素,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感受知识点的本质特征。而化学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重点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其知识的学习仅仅依靠理论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因此,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应当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出学生的化学探究意识。
一、分析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生活性,情境的设计必须要植根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新课程本身就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的经验也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部分。对此,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具备生活性的特征,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所见所感,要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让学生能夠感受到化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而且,情境设计也应当贴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把别人的知识当做自己知识的有机构成部分,充实情感认知,获得更为充足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情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点,这一特征对应的就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内在衔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思维和认知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情境设计首先是感性的,可见的,直观的,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或者是听觉体验,引导学生实现感性思维向着理性认知的转化。同时,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突破个人狭隘的空间和范围,拓展思维与视野。另外,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要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出知识应用和发现的过程,凸显出知识点的生活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学科的本质。教材上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教学情境也自然会包含一定的启发性要点,这里提到的问题必须要具备新颖性和目的性,要足够吸引学生,懂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到高强度且迫切的求知状态中。
最后,情境创设应当具有情感元素,这里所说的情感元素能够发挥出激发动力的功效。因此,教师也需要保证情境创设,能够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知识的灌溉,获得更多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
二、分析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措施
(一)借助可视化图像或者是模型
图像本身就是直观的工具,能够直白的展现出知识点的特征,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素材,例如幻灯,电影,电脑,板书等等,能够为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形式,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再加上,化学植根于科学实验,实验的过程也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例如,在开展化学实验的时候,无论是仪器装置还是药品配置,抑或是物理变化以及物质生成,都牵涉到形态,色彩,气味的调整,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光电热等现象,这些直观的面貌就是学生化学知识吸收的立足点。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演示实验,逐步鼓励学生观察钠元素的保存,钠元素的取用以及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这里,教师可以先把一小块钠投入到水中,然后再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让学生依次观察这两种实验现象。
(二)借助动作或者是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元化的肢体语言,用手势比划知识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与物质的量有关知识的时候,由于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学生之前就已经有所接触,例如质量,时间和长度等等,以上这些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秒和米。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行想象质量和时间,比如1千克的物质就相当于两袋食盐,教室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一米的长度。在介绍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摩尔这一物质量的单位,由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1]。
(三)提炼语言元素
形象化的描述可以化繁为简,让原本的抽象性理论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选择比喻这一手法,来描述特定的化学对象,让课堂表达变得更加生动且鲜明,帮助学生集中思维。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能量越低越稳定这一原理,由此就可以举出例子,当你们摄入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时,体内的能量过高必然会影响你的学习状态,可如果你到操场进行运动,那么身体的负荷就会大大减轻,此时的体内能量是有所下降的,你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率。这种简单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点。
(四)实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理论,并不是零散且片面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任何知识都属于特定的网络,一旦离开这一结构,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十分片面,他们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必须要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把旧知识当作新知识的停靠点,实现有效的前后衔接和过渡[2]。例如,在学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外观,然后再鼓励他们预测物质的性质,并展开实验探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充实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实体物的演示,动作的描述,语言的比喻,新旧知识的衔接,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情境教学运用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郝顺英.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 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