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我们必须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从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就是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学校学习的基础。
数学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认识的特点则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数学是现实数学,他们认识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一定要生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一) 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到处都有,谁都离不开它,但誰也不能直接看清它的面貌﹑它的影子.我们观看精彩的球赛,比分牌记录赛场风云的是数字;我们看电影,对号入座靠的是数字;考试卷上记载的也是数字;每个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都要用数来表示。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花草树木,从庄严的天安门和雄伟的长城,到小小的文具盒﹑铅笔﹑橡皮等等,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形状。数量和形状是物体最基本的性质,认识事物常常需要从研究数量和形状开始,数学从生活中来。
(二) 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用)的数学。”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又是什么?由数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衍生出来的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直接决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因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所需,学成之后,也必将为实际所用。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来,我们就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所在。 二、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提供数学素材
1、在创设导入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景,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的生活素材或情景,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2、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3、在创设活动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二)利用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学中教师多运用实物,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并且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者是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积累知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我们必须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从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就是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学校学习的基础。
数学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认识的特点则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数学是现实数学,他们认识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一定要生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一) 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到处都有,谁都离不开它,但誰也不能直接看清它的面貌﹑它的影子.我们观看精彩的球赛,比分牌记录赛场风云的是数字;我们看电影,对号入座靠的是数字;考试卷上记载的也是数字;每个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都要用数来表示。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花草树木,从庄严的天安门和雄伟的长城,到小小的文具盒﹑铅笔﹑橡皮等等,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形状。数量和形状是物体最基本的性质,认识事物常常需要从研究数量和形状开始,数学从生活中来。
(二) 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用)的数学。”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又是什么?由数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衍生出来的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直接决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因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所需,学成之后,也必将为实际所用。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来,我们就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所在。 二、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提供数学素材
1、在创设导入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景,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的生活素材或情景,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2、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3、在创设活动情景中提供数学素材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二)利用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学中教师多运用实物,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并且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者是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积累知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