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之于我国的古典文化,有着远远超越其植物学范畴的文化意义。《诗经》里的草木如织,《离骚》中的香草美人,这诗歌源头处馥郁纷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主题,也让人们的审美与品格追求有了现实层面的寄托。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对植物文化运用之多之妙令人击节。菊花诗、海棠诗、咏絮诗,每次以草木之名结社作诗,各人才情秉性皆得以展现;“掣花签”则直接借花名道尽诸女儿命运。环境描写上,曹雪芹更是独具匠心地布置了各院落的植物景观,以衬托主人性情。潇湘馆之修竹森森,蘅芜院之蘅芷清芬,怡红院之繁花似锦皆主题鲜明。处处点缀大观园的芭蕉或许不那么夺目,可若将芭蕉的文化传统与红楼人物相联系,便能读出别样的韵味。
一、隐隐蕉花修竹里:品黛玉之超逸
大观园建成之初,借贾政试宝玉之才题对额之机,书中文字全面展示了大观园的山水庭院格局,成为园林景观文化的范本。众人“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这里即是后来的潇湘馆,为黛玉居所。潇湘馆的布景以竹子为主,梨花芭蕉为宾。竹子与芭蕉的组合清幽脱俗,有“双清”之誉。明代方应选在《病中有怀》序中说:“兀坐一斋,惟蕉竹是友。”诗曰:“久坐翻今傲骨添,双清顿觉烦襟逐。”双清即为蕉竹。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蕉与竹令人韵。”世人多爱竹之韵而忽略蕉之韵,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为芭蕉鸣不平:“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又云:“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如此清幽之境,连贾政亦叹“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实非妄言。林黛玉的超逸气度与诗书气质,离不开竹子与芭蕉这清韵组合的映衬。
而潇湘馆的次景梨花芭蕉组合又别具情感,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关键字:雨。梨花暮春开放,因清丽淡雅,质地柔弱,常以之喻洗尽铅华的女子;雨又与泪关联,梨花雨便成了一个整体意象,常见于诗词。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玉环,欧阳修词中又有“胭脂泪洒梨花雨”,李重元作“雨打梨花深闭门”,道尽闺中女子惜春伤己、幽怨难诉的悲苦。而芭蕉叶阔,雨打蕉叶的声音自然分明,尤其在冷雨潇潇的秋夜,淅淅沥沥让人难以安眠,便很容易引发失眠人的伤心事,因此,芭蕉雨意象联结的时间往往在黄昏或夜晚。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传递着郁结难解的客居离情与岁月感伤,皆由芭蕉雨之声引起。[1]想来黛玉秋雨夜闷制的《秋窗风雨夕》,离不开蕉雨点滴助凄凉。至此不难发现,潇湘馆的植物景观中,梨花雨取其形,芭蕉雨取其声,湘妃竹取其寓意,三者联结,共同营造了一个泪雨霖铃的境界,暗指了黛玉一生还泪的命运。
二、冷烛无烟绿蜡干:观宝玉之风雅
众人见“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宝玉认为“此处蕉棠两植,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便为此处题“红香绿玉”四字。后元妃省亲将此四字改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后为宝玉居所。这红绿色调便源自蕉棠并植之态,为怡红院的主体植物景观。题御制诗环节,宝玉苦作“怡红院”诗,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宝钗瞥见,说元妃因不喜“红香绿玉”故而改为“怡红快绿”,何必偏用“绿玉”与之“争驰”,况且蕉叶之说颇多,建议改为“绿蜡”。“绿蜡”出自钱珝《咏芭蕉诗》中“冷烛无烟绿蜡干”,未展的芭蕉似烛身,蕉心似烛心,设喻状物精妙,确胜“绿玉”一筹,宝玉遂奉宝钗为“一字师”。经历如此小周折后而妥帖入诗,芭蕉之景与园中之人俱显风雅。
所谓“怡红”即以红为怡然。这“红”可理解成胭脂,“抓周”中宝玉便只抓些胭脂钗环,闲来的消遣是淘澄胭脂膏子,与姐妹的嬉戏甚至是吃人嘴上的胭脂;这“红”也能理解成林黛玉,黛玉前世为绛珠草,“绛”为深红色,宝玉将轩室命名为“绛芸轩”,幼时又曾自号“绛洞花主”,因绛红而暗合了与黛玉前世今生的缘分;这“红”又能理解成红楼众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宝玉对女性有着普遍的体贴、欣赏、尊重与同情。因以上种种,宝玉最爱红色,认为等闲之人是不配穿红的,怡红院中葩吐丹砂的海棠正与其偏好吻合。而与红色最为匹配的,在宝玉看来无疑是绿色,“快绿”即以绿为快事,在让手巧的莺儿打络子时,他便指明“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怡红院内蕉棠并植,红绿交映,符合贾宝玉的审美偏好。虽说一般植物叶子多为绿色,但蕉叶叶面平滑,叶质油润,青翠浓绿得更为纯粹。“为爱芭蕉绿叶浓,栽时傍竹引清风”(宋 胡仲弓《芭蕉》),芭蕉之绿深得文士青睐,有“绿润”“青琳”“玉芽”之名;蕉叶阔大绰约,纹理细腻流畅,有丝织品的质感,徐黄《蕉叶》赞之曰:“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以“绿绮”喻蕉叶。[2]这些美誉,准确捕捉了蕉叶质色的审美特质,自然配得上那株红得耀目的西府海棠。怡红院鲜艳明丽的景观配色,与宝玉富贵公子的身份非常符合。“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蕉棠双色辉映,隐约透露着宝玉身上的脂粉气与书卷气。置身其间,主人应有怜香惜玉之心与清新雅致之趣。
三、一去轻如蕉鹿梦:叹探春之命运
秋爽斋结诗社时,众人各取别号,探春本想取“秋爽居士”,可宝玉觉得不妥,认为秋爽斋芭蕉梧桐尽有,依着蕉桐起名更好。探春便說:“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此处,我们知道了探春的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梧桐树势挺拔,树冠疏朗,枝叶郁郁;芭蕉质虽非木,扶疏似树,高舒垂荫,二者形态皆疏朗潇洒。再联系秋爽斋内部的装饰:“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3] 从植物文化上看,《庄子》说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高洁的神鸟只选择梧桐作为栖息之所,这梧桐也自非凡木,有良材嘉木之名,自此与梧桐相伴便有了君子品质的象征。如虞世南借《蝉》托物言志,表明心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梧桐作为蝉的栖身之所并非偶然。再看芭蕉。探春最喜芭蕉,自号“蕉下客”,画面构图看,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碧蕉红颜相映成趣,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专指古代上层社会的贵族女子,她们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表里一致是女性美的理想典型。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梧桐芭蕉寓意的君子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有意思的是之后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列子》讲述了这么一个蕉鹿官司。郑人砍柴得一鹿,覆之下蕉下(此“蕉”非芭蕉,而通“樵”,黛玉打趣仅取字面)。不就忘之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之后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讽之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这个故事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得失荣辱孰真孰假,都如梦幻。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是贾府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因此与嫡母的摩擦、与恶仆的冲突时有发生。[4]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场追逐竟成空,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各人飞鸟各投林,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繁华竞逐,悲恨相续,如同梦幻,了无痕迹。如此看来,虽然此“蕉”非彼“樵”,但“蕉下客”引出的“蕉叶覆鹿”,却巧妙暗合了探春的命运,也与《红楼梦》的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的主题有了统一性。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实在是一部用情用心至深的作品。哪怕是从植物文化这样细微的角度切入,也能契合人物与主题的脉搏,可见曹雪芹编织铺排之细腻。本文以芭蕉文化为例,分析了大观园相关院落景观特点与主人的性格命运,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层次更加丰富;也希望以此为例,抛砖引玉,为我们再看《红楼梦》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文静.论唐宋词“植物+雨”意象的精神指向[J].邵阳学院学报,2010(1).
[2]徐波.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俞香顺.红楼梦中的“芭蕉”考索[J].红楼梦学刊,2016(3).
[4]林方直.從“蕉下客”视角看探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0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一、隐隐蕉花修竹里:品黛玉之超逸
大观园建成之初,借贾政试宝玉之才题对额之机,书中文字全面展示了大观园的山水庭院格局,成为园林景观文化的范本。众人“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这里即是后来的潇湘馆,为黛玉居所。潇湘馆的布景以竹子为主,梨花芭蕉为宾。竹子与芭蕉的组合清幽脱俗,有“双清”之誉。明代方应选在《病中有怀》序中说:“兀坐一斋,惟蕉竹是友。”诗曰:“久坐翻今傲骨添,双清顿觉烦襟逐。”双清即为蕉竹。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蕉与竹令人韵。”世人多爱竹之韵而忽略蕉之韵,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为芭蕉鸣不平:“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又云:“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如此清幽之境,连贾政亦叹“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实非妄言。林黛玉的超逸气度与诗书气质,离不开竹子与芭蕉这清韵组合的映衬。
而潇湘馆的次景梨花芭蕉组合又别具情感,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关键字:雨。梨花暮春开放,因清丽淡雅,质地柔弱,常以之喻洗尽铅华的女子;雨又与泪关联,梨花雨便成了一个整体意象,常见于诗词。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玉环,欧阳修词中又有“胭脂泪洒梨花雨”,李重元作“雨打梨花深闭门”,道尽闺中女子惜春伤己、幽怨难诉的悲苦。而芭蕉叶阔,雨打蕉叶的声音自然分明,尤其在冷雨潇潇的秋夜,淅淅沥沥让人难以安眠,便很容易引发失眠人的伤心事,因此,芭蕉雨意象联结的时间往往在黄昏或夜晚。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传递着郁结难解的客居离情与岁月感伤,皆由芭蕉雨之声引起。[1]想来黛玉秋雨夜闷制的《秋窗风雨夕》,离不开蕉雨点滴助凄凉。至此不难发现,潇湘馆的植物景观中,梨花雨取其形,芭蕉雨取其声,湘妃竹取其寓意,三者联结,共同营造了一个泪雨霖铃的境界,暗指了黛玉一生还泪的命运。
二、冷烛无烟绿蜡干:观宝玉之风雅
众人见“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宝玉认为“此处蕉棠两植,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便为此处题“红香绿玉”四字。后元妃省亲将此四字改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后为宝玉居所。这红绿色调便源自蕉棠并植之态,为怡红院的主体植物景观。题御制诗环节,宝玉苦作“怡红院”诗,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宝钗瞥见,说元妃因不喜“红香绿玉”故而改为“怡红快绿”,何必偏用“绿玉”与之“争驰”,况且蕉叶之说颇多,建议改为“绿蜡”。“绿蜡”出自钱珝《咏芭蕉诗》中“冷烛无烟绿蜡干”,未展的芭蕉似烛身,蕉心似烛心,设喻状物精妙,确胜“绿玉”一筹,宝玉遂奉宝钗为“一字师”。经历如此小周折后而妥帖入诗,芭蕉之景与园中之人俱显风雅。
所谓“怡红”即以红为怡然。这“红”可理解成胭脂,“抓周”中宝玉便只抓些胭脂钗环,闲来的消遣是淘澄胭脂膏子,与姐妹的嬉戏甚至是吃人嘴上的胭脂;这“红”也能理解成林黛玉,黛玉前世为绛珠草,“绛”为深红色,宝玉将轩室命名为“绛芸轩”,幼时又曾自号“绛洞花主”,因绛红而暗合了与黛玉前世今生的缘分;这“红”又能理解成红楼众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宝玉对女性有着普遍的体贴、欣赏、尊重与同情。因以上种种,宝玉最爱红色,认为等闲之人是不配穿红的,怡红院中葩吐丹砂的海棠正与其偏好吻合。而与红色最为匹配的,在宝玉看来无疑是绿色,“快绿”即以绿为快事,在让手巧的莺儿打络子时,他便指明“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怡红院内蕉棠并植,红绿交映,符合贾宝玉的审美偏好。虽说一般植物叶子多为绿色,但蕉叶叶面平滑,叶质油润,青翠浓绿得更为纯粹。“为爱芭蕉绿叶浓,栽时傍竹引清风”(宋 胡仲弓《芭蕉》),芭蕉之绿深得文士青睐,有“绿润”“青琳”“玉芽”之名;蕉叶阔大绰约,纹理细腻流畅,有丝织品的质感,徐黄《蕉叶》赞之曰:“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以“绿绮”喻蕉叶。[2]这些美誉,准确捕捉了蕉叶质色的审美特质,自然配得上那株红得耀目的西府海棠。怡红院鲜艳明丽的景观配色,与宝玉富贵公子的身份非常符合。“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蕉棠双色辉映,隐约透露着宝玉身上的脂粉气与书卷气。置身其间,主人应有怜香惜玉之心与清新雅致之趣。
三、一去轻如蕉鹿梦:叹探春之命运
秋爽斋结诗社时,众人各取别号,探春本想取“秋爽居士”,可宝玉觉得不妥,认为秋爽斋芭蕉梧桐尽有,依着蕉桐起名更好。探春便說:“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此处,我们知道了探春的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梧桐树势挺拔,树冠疏朗,枝叶郁郁;芭蕉质虽非木,扶疏似树,高舒垂荫,二者形态皆疏朗潇洒。再联系秋爽斋内部的装饰:“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3] 从植物文化上看,《庄子》说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高洁的神鸟只选择梧桐作为栖息之所,这梧桐也自非凡木,有良材嘉木之名,自此与梧桐相伴便有了君子品质的象征。如虞世南借《蝉》托物言志,表明心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梧桐作为蝉的栖身之所并非偶然。再看芭蕉。探春最喜芭蕉,自号“蕉下客”,画面构图看,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碧蕉红颜相映成趣,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专指古代上层社会的贵族女子,她们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表里一致是女性美的理想典型。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梧桐芭蕉寓意的君子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有意思的是之后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列子》讲述了这么一个蕉鹿官司。郑人砍柴得一鹿,覆之下蕉下(此“蕉”非芭蕉,而通“樵”,黛玉打趣仅取字面)。不就忘之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之后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讽之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这个故事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得失荣辱孰真孰假,都如梦幻。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是贾府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因此与嫡母的摩擦、与恶仆的冲突时有发生。[4]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场追逐竟成空,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各人飞鸟各投林,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繁华竞逐,悲恨相续,如同梦幻,了无痕迹。如此看来,虽然此“蕉”非彼“樵”,但“蕉下客”引出的“蕉叶覆鹿”,却巧妙暗合了探春的命运,也与《红楼梦》的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的主题有了统一性。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实在是一部用情用心至深的作品。哪怕是从植物文化这样细微的角度切入,也能契合人物与主题的脉搏,可见曹雪芹编织铺排之细腻。本文以芭蕉文化为例,分析了大观园相关院落景观特点与主人的性格命运,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层次更加丰富;也希望以此为例,抛砖引玉,为我们再看《红楼梦》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文静.论唐宋词“植物+雨”意象的精神指向[J].邵阳学院学报,2010(1).
[2]徐波.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俞香顺.红楼梦中的“芭蕉”考索[J].红楼梦学刊,2016(3).
[4]林方直.從“蕉下客”视角看探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0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