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国河北省盐山县人,张氏博览群书,尤熟读精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勤于临证,救治病人无数。先生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了中医理论,对其后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大气下陷”理论以及重视“脾升胃降” 、“养阴重脾”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应用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之外疗效,值得深入总结和研究。
素体气虚,气陷感邪,皮肤瘙痒证
病案介绍 高某,女,46岁,禀赋体弱,因反复颜面部皮疹伴瘙痒2年来院就诊。患者两年前因食海鲜引起面部两颊、额部、下颌部先后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曾多方就医,但效果不佳,皮疹时隐时现,心境苦闷。望见患者面色晄白,眼睑稍浮肿,耳闻语声低窃,气短不足一息,乏力倦怠,畏寒肢冷,小腹坠胀而凉,畏食生冷,进食生冷后易腹泻。月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质淡暗,舌苔滑,脉迟缓无力。有白细胞下降病史,实验室报告血RT示:WBC3.6*109/L。西医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
辨证施治:综合四诊本病诊断为气虚下陷,卫表不固,感受风邪,皮肤瘙痒证。脾肺气虚,大气升举之力不足,故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面色晄白。气虚表为之不固,则易受外风,风邪袭表则皮疹瘙痒。气虚当升不升,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故小腹坠胀。气虚及阳,脾阳虚衰,阳虚不运,水气上泛,故眼睑浮肿,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畏食生冷,进食生冷后易腹泻。阳虚生内寒,寒凝血行不畅,故见月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质淡暗,舌苔滑,脉迟缓无力均是气虚阳弱,鼓动升腾之力不足表现。
治法当温补脾肺,升阳举陷。以张锡纯定制的升陷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生白术15克,升麻4.5 克,柴胡4.5克,桔梗3克,防风10克,肉桂10克。水煎服,5剂好转,又5剂基本痊愈,再以玉屏风散善后调理。
按:本病例按照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进行辨证论治。张氏所言大气即胸中之气,亦即《内经》所言之“宗气”,《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说:“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故郑而重之曰大气”, 认为大气“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为宅窟者也”。即认为大气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并与吸入肺脏的自然界清气在胸中化合而成胸中大气。根据张锡纯论述,大气有三大功能:一是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他说:“肺气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排出浊气,吸入清气,这是“气化之妙用”。二是为全身气血之纲领。张锡纯曰:“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余波”,又据宗气“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之语,得出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还为“周身血脉之纲领”,意即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三是统摄三焦。“此气具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由此可见,大气关系人之生命活动,“为生命之宗主”。
《医学衷中参西录》归纳大气下陷证的病因“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主方为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张氏分析:以黄芪为君,取其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之性也,惟其性稍热,稍以知母凉润之,柴胡为少阳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肝胃气逆,反复呕吐,卧则吐甚证
病案介绍 李某,男,68岁。因“反复呕吐4年,再发2周”入院。患者4年前行“食管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下部约8cm,随后出现反复发作性恶心呕吐,餐后即吐,呕吐物为进食物,吐完胃内容物方能呕吐止。伴泛酸、烧心。2周前患者进食柿子、地瓜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患者曾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检查Hp阴性。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当时呕吐能缓解,但仍不能平卧,必须半躺姿势,否则即吐,并且停药后饮食稍微不慎即呕吐再作。此前求诊于多家大型医院,一直效果甚少,今抱有试试看想法,特来院寻求中医治疗。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食管肿瘤切除术后。
辨证施治:患者老年男性,形体偏瘦,恶心呕吐,脘闷不食,不能平卧,卧则吐甚,即使晚间熟睡也只能半卧而躺,泛酸、烧心,烦躁,大便干,舌质红,舌体大,苔黄白而腻,脉两脉弦长而滑,三部脉超过本位,且按之有力。分析其病机,舌脉为一派邪盛有余,阳明与肝木皆亢奋之象。肝胃郁热,肝木胁迫胃气上逆,故呕吐,卧则血归于肝,而肝之气血益盛,故呕吐愈加也。阳明胃以降为顺,降则传化物而不藏,糟粕得下,今胃气不降,大便必难。泛酸、烧心,烦躁为郁热之象。
治疗当以抑肝木而降胃气,则呕吐自止。处方:姜半夏15克,生黄连12克,炙吴茱萸3克,青黛2克(冲),炒栀子12克,生丹皮12克,炒川楝子6克,代赭石18克,生白芍12克。5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服。
二诊:患者呕吐未发,偶感烧心,吐酸水,查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黄,脉滑弦长,超过本位,为肝胃不和之征,代赭石重用至30克。配伍蛤粉10g以清肝,内金9g以理气和胃。又5剂。
三诊:患者精神转好,喜形于色,未再呕吐,脉趋于缓和,并能在4年后能平卧而睡。再以调理肝胃药巩固善后。
按:张锡纯在论胃气不降治法中说:“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乃有胃气不下行而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性急多怒,肝胆知其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之气上冲,…因蓄极而上逆。”张氏降胃气喜用赭石,认为:欲降胃气则非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 一是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二是既能引胃气下行, 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三是因其饶有重坠之力, 兼能镇安冲气不使上冲;四是含有金气, 能制肝木之横恣, 使其气不上干;五是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六是性非寒凉开破, 既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 又分毫不伤气分。本例辨证肝胃气逆,以大剂量赭石为主,降逆平冲,调理肝木,药证相合,融以先生之诊法和用药心得,收效好当在情理中
阴液不足,清窍失濡,口咽干燥证
患者赵某,女、49岁,因口干咽干10余年,加重3个月来诊。患者十年前,无明显原因有口干燥症状,未引起注意,后渐渐出现眼睛干涩,鼻腔干燥,有时关节痛,干咳,一直未明确诊断,只是对症治疗。近期感觉症状加重,夜间睡眠中常常口干而醒饮水,白天外出水杯不离手,时时漱口,伴乏力,大便不成形,月经稀少。舌质嫩红,舌苔少津,脉细数无力。查自身抗体SS-a阳性、SS-b阳性,腮腺造影显示腮腺管狭窄,血沉85mm/1h,血糖正常,双肺CT:呈网格状,散在肺大泡。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症。
辨证论治:患者得病初期为燥邪伤津,迁延日久肺胃津伤,又及脾脏,脾主升清,“清阳出上窍”,脾不升清,在上则清窍失于濡养则干涩;在下则腹泻,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化生津液,上输于肺,则上焦肺气失于敛降而咳嗽。不能为气血生化之源,月经而稀少。舌脉也为脾虚源泉欲枯之象征。
按照滋养肺胃,养阴生津之法,处方:生地20克,天花粉15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等加减治疗,数十剂,有效而不著,时好时坏。思量之余,忆起张氏养阴重脾之说,随即改弦更张,补益生化之源为要,仿张锡纯玉液汤: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鸡内金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加减百余付,清窍干燥几无,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按:张氏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滋脾阴喜用山药。张氏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故张氏治阴虚责重于脾。又曰: “阴虚之甚者, 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 滋脏腑之阴, 即以溉周身之液。”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 且“味甘归脾”, 故张氏凡治阴液亏竭之证, 喜重用山药, 以滋脾阴。《医学衷中参西录》的170余首方剂中, 有48方应用山药, 其中有27方用山药为君药, 如治虚劳喘嗽的一味薯蓣饮、珠玉二宝粥、醴泉饮、滋培汤, 治阴虚劳热的资生汤, 及治疗泄泻的薯蓣粥、加味天水散等, 均以重用山药取效,山药少则一两,多则一斤,可谓匠心独运,且对诸病之恢复期多用山药作为巩固手段。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国河北省盐山县人,张氏博览群书,尤熟读精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勤于临证,救治病人无数。先生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了中医理论,对其后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大气下陷”理论以及重视“脾升胃降” 、“养阴重脾”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应用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之外疗效,值得深入总结和研究。
素体气虚,气陷感邪,皮肤瘙痒证
病案介绍 高某,女,46岁,禀赋体弱,因反复颜面部皮疹伴瘙痒2年来院就诊。患者两年前因食海鲜引起面部两颊、额部、下颌部先后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曾多方就医,但效果不佳,皮疹时隐时现,心境苦闷。望见患者面色晄白,眼睑稍浮肿,耳闻语声低窃,气短不足一息,乏力倦怠,畏寒肢冷,小腹坠胀而凉,畏食生冷,进食生冷后易腹泻。月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质淡暗,舌苔滑,脉迟缓无力。有白细胞下降病史,实验室报告血RT示:WBC3.6*109/L。西医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
辨证施治:综合四诊本病诊断为气虚下陷,卫表不固,感受风邪,皮肤瘙痒证。脾肺气虚,大气升举之力不足,故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面色晄白。气虚表为之不固,则易受外风,风邪袭表则皮疹瘙痒。气虚当升不升,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故小腹坠胀。气虚及阳,脾阳虚衰,阳虚不运,水气上泛,故眼睑浮肿,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畏食生冷,进食生冷后易腹泻。阳虚生内寒,寒凝血行不畅,故见月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质淡暗,舌苔滑,脉迟缓无力均是气虚阳弱,鼓动升腾之力不足表现。
治法当温补脾肺,升阳举陷。以张锡纯定制的升陷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生白术15克,升麻4.5 克,柴胡4.5克,桔梗3克,防风10克,肉桂10克。水煎服,5剂好转,又5剂基本痊愈,再以玉屏风散善后调理。
按:本病例按照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进行辨证论治。张氏所言大气即胸中之气,亦即《内经》所言之“宗气”,《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说:“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故郑而重之曰大气”, 认为大气“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为宅窟者也”。即认为大气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并与吸入肺脏的自然界清气在胸中化合而成胸中大气。根据张锡纯论述,大气有三大功能:一是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他说:“肺气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排出浊气,吸入清气,这是“气化之妙用”。二是为全身气血之纲领。张锡纯曰:“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余波”,又据宗气“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之语,得出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还为“周身血脉之纲领”,意即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三是统摄三焦。“此气具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由此可见,大气关系人之生命活动,“为生命之宗主”。
《医学衷中参西录》归纳大气下陷证的病因“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主方为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张氏分析:以黄芪为君,取其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之性也,惟其性稍热,稍以知母凉润之,柴胡为少阳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肝胃气逆,反复呕吐,卧则吐甚证
病案介绍 李某,男,68岁。因“反复呕吐4年,再发2周”入院。患者4年前行“食管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下部约8cm,随后出现反复发作性恶心呕吐,餐后即吐,呕吐物为进食物,吐完胃内容物方能呕吐止。伴泛酸、烧心。2周前患者进食柿子、地瓜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患者曾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检查Hp阴性。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当时呕吐能缓解,但仍不能平卧,必须半躺姿势,否则即吐,并且停药后饮食稍微不慎即呕吐再作。此前求诊于多家大型医院,一直效果甚少,今抱有试试看想法,特来院寻求中医治疗。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食管肿瘤切除术后。
辨证施治:患者老年男性,形体偏瘦,恶心呕吐,脘闷不食,不能平卧,卧则吐甚,即使晚间熟睡也只能半卧而躺,泛酸、烧心,烦躁,大便干,舌质红,舌体大,苔黄白而腻,脉两脉弦长而滑,三部脉超过本位,且按之有力。分析其病机,舌脉为一派邪盛有余,阳明与肝木皆亢奋之象。肝胃郁热,肝木胁迫胃气上逆,故呕吐,卧则血归于肝,而肝之气血益盛,故呕吐愈加也。阳明胃以降为顺,降则传化物而不藏,糟粕得下,今胃气不降,大便必难。泛酸、烧心,烦躁为郁热之象。
治疗当以抑肝木而降胃气,则呕吐自止。处方:姜半夏15克,生黄连12克,炙吴茱萸3克,青黛2克(冲),炒栀子12克,生丹皮12克,炒川楝子6克,代赭石18克,生白芍12克。5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服。
二诊:患者呕吐未发,偶感烧心,吐酸水,查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黄,脉滑弦长,超过本位,为肝胃不和之征,代赭石重用至30克。配伍蛤粉10g以清肝,内金9g以理气和胃。又5剂。
三诊:患者精神转好,喜形于色,未再呕吐,脉趋于缓和,并能在4年后能平卧而睡。再以调理肝胃药巩固善后。
按:张锡纯在论胃气不降治法中说:“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乃有胃气不下行而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性急多怒,肝胆知其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之气上冲,…因蓄极而上逆。”张氏降胃气喜用赭石,认为:欲降胃气则非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 一是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二是既能引胃气下行, 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三是因其饶有重坠之力, 兼能镇安冲气不使上冲;四是含有金气, 能制肝木之横恣, 使其气不上干;五是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六是性非寒凉开破, 既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 又分毫不伤气分。本例辨证肝胃气逆,以大剂量赭石为主,降逆平冲,调理肝木,药证相合,融以先生之诊法和用药心得,收效好当在情理中
阴液不足,清窍失濡,口咽干燥证
患者赵某,女、49岁,因口干咽干10余年,加重3个月来诊。患者十年前,无明显原因有口干燥症状,未引起注意,后渐渐出现眼睛干涩,鼻腔干燥,有时关节痛,干咳,一直未明确诊断,只是对症治疗。近期感觉症状加重,夜间睡眠中常常口干而醒饮水,白天外出水杯不离手,时时漱口,伴乏力,大便不成形,月经稀少。舌质嫩红,舌苔少津,脉细数无力。查自身抗体SS-a阳性、SS-b阳性,腮腺造影显示腮腺管狭窄,血沉85mm/1h,血糖正常,双肺CT:呈网格状,散在肺大泡。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症。
辨证论治:患者得病初期为燥邪伤津,迁延日久肺胃津伤,又及脾脏,脾主升清,“清阳出上窍”,脾不升清,在上则清窍失于濡养则干涩;在下则腹泻,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化生津液,上输于肺,则上焦肺气失于敛降而咳嗽。不能为气血生化之源,月经而稀少。舌脉也为脾虚源泉欲枯之象征。
按照滋养肺胃,养阴生津之法,处方:生地20克,天花粉15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等加减治疗,数十剂,有效而不著,时好时坏。思量之余,忆起张氏养阴重脾之说,随即改弦更张,补益生化之源为要,仿张锡纯玉液汤: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鸡内金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加减百余付,清窍干燥几无,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按:张氏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滋脾阴喜用山药。张氏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故张氏治阴虚责重于脾。又曰: “阴虚之甚者, 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 滋脏腑之阴, 即以溉周身之液。”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 且“味甘归脾”, 故张氏凡治阴液亏竭之证, 喜重用山药, 以滋脾阴。《医学衷中参西录》的170余首方剂中, 有48方应用山药, 其中有27方用山药为君药, 如治虚劳喘嗽的一味薯蓣饮、珠玉二宝粥、醴泉饮、滋培汤, 治阴虚劳热的资生汤, 及治疗泄泻的薯蓣粥、加味天水散等, 均以重用山药取效,山药少则一两,多则一斤,可谓匠心独运,且对诸病之恢复期多用山药作为巩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