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重点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习将变成一种乏味、不见成效的苦玩意,更谈不上求知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教师应把激发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用风趣幽默的新课导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什么或怎么回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越是差生就越不爱学习,他们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画图、转移策略、换元等方法去解应用题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教师进一步搭桥,把应用题的隐含条件用画图的方法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发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很快找到解题的途径。如: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使学生很容易找到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可以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x-1/9x=120 x=135
著名数学家路沙·波得在其名著《无穷的玩意》中,对数学思维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对问题往往不是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到把它转化为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同学们搞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去老师那里领碗,老师问他需多少,他说领55个。老师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参加野营活动的有多少人?解题时,我们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观察图形,我们知道饭碗数与参加野营活动的人数相等,菜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一半,汤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三分之一,三者的和是55。运用转移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每一人必须有饭碗一个,菜碗1/2个,汤碗1/3个,即每个人需有碗(1+1/2+1/3)个,由此可得算式:55÷(1+1/2+1/3)=30(个),所以参加活动的共有30人。在这里,转移策略一运用,解题过程立刻简单明了。
三、培养数学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排列和层次,变化甚多。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等训练。在这里以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为例谈谈具体的训练方法。
1.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有关知识,相互沟通,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露统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种求异思维,能主动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
如:小华做520个零件,改变以下条件和问题形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
(1)小李做了小华的7/8,小李做了多少个?
(2)小华做了小李的8/7,小李做了多少个?
(3)小李比小华少1/8,小李做了多少个?
(4)小华比小李多1/7,小李做了多少个?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使学生深刻领会了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了解答方法,具体解法可概括为“一定二对三列式”,即1.确定单位“1”,2.找准量率对应关系,3.列式计算。
2.一题多解。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练习,做到少而精,所出示习题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力求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在一题多解中实行重组数量的思路发展,复合应用题的多解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题时突破固定思维,重组数量关系,多方面思考问题,从不同途径解题。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可出示下列问题:一套课桌椅的单价是144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5/7,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教师引导学生用4种思路解:
(1)把课桌的单价看作单位“1”,总价144元与(1+5/7)相当,用分数知识解。
(2)把5/7看作价钱的比,可按比分配的方法解。
(3)把5/7看作份数,144元相当于(5+7)份,可用归一法解。
(4)列方程解(可设课桌的单价为x元)。
综上所述,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只要在同层次上重视数量的发散训练,就可以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从而优化解题技巧。
总之,对应用题的教学只有加强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根据,不矛盾地分析数量关系,应用题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习将变成一种乏味、不见成效的苦玩意,更谈不上求知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教师应把激发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用风趣幽默的新课导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什么或怎么回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越是差生就越不爱学习,他们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画图、转移策略、换元等方法去解应用题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教师进一步搭桥,把应用题的隐含条件用画图的方法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发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很快找到解题的途径。如: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使学生很容易找到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可以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x-1/9x=120 x=135
著名数学家路沙·波得在其名著《无穷的玩意》中,对数学思维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对问题往往不是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到把它转化为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同学们搞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去老师那里领碗,老师问他需多少,他说领55个。老师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参加野营活动的有多少人?解题时,我们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观察图形,我们知道饭碗数与参加野营活动的人数相等,菜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一半,汤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三分之一,三者的和是55。运用转移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每一人必须有饭碗一个,菜碗1/2个,汤碗1/3个,即每个人需有碗(1+1/2+1/3)个,由此可得算式:55÷(1+1/2+1/3)=30(个),所以参加活动的共有30人。在这里,转移策略一运用,解题过程立刻简单明了。
三、培养数学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排列和层次,变化甚多。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等训练。在这里以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为例谈谈具体的训练方法。
1.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有关知识,相互沟通,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露统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种求异思维,能主动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
如:小华做520个零件,改变以下条件和问题形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
(1)小李做了小华的7/8,小李做了多少个?
(2)小华做了小李的8/7,小李做了多少个?
(3)小李比小华少1/8,小李做了多少个?
(4)小华比小李多1/7,小李做了多少个?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使学生深刻领会了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了解答方法,具体解法可概括为“一定二对三列式”,即1.确定单位“1”,2.找准量率对应关系,3.列式计算。
2.一题多解。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练习,做到少而精,所出示习题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力求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在一题多解中实行重组数量的思路发展,复合应用题的多解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题时突破固定思维,重组数量关系,多方面思考问题,从不同途径解题。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可出示下列问题:一套课桌椅的单价是144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5/7,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教师引导学生用4种思路解:
(1)把课桌的单价看作单位“1”,总价144元与(1+5/7)相当,用分数知识解。
(2)把5/7看作价钱的比,可按比分配的方法解。
(3)把5/7看作份数,144元相当于(5+7)份,可用归一法解。
(4)列方程解(可设课桌的单价为x元)。
综上所述,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只要在同层次上重视数量的发散训练,就可以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从而优化解题技巧。
总之,对应用题的教学只有加强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根据,不矛盾地分析数量关系,应用题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