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要生活化
成长基础教育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作为孩子的父母,既要把生活实践的经验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给孩子,还要把父母的“形象”——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通过潜移默化的生活化感染教育,渗透给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成长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家长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他们除了给孩子在物质上充电和追求片面的特长提高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分数与“考重”了。他们很少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从心理和生理方面关心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
观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系列节目,深感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特别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的教育,是起步的教育,家长要做榜样型、监督型、细心型家长,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技能、品质,引导他们正确的更好地面对生活。
对孩子施教,要用明天眼光来选定今天的教育内容。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父母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要一天天变化。要注重生活对孩子的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而不单是享受者,因为他们终将走入自己的家庭生活,拥有社会生活。在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感恩等良好的生活品质。司空见惯日常生活也蕴含着不菲的教育价值,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锻炼,就能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提高生活能力。我们应该开发孩子的这种发展潜力,而不是把孩子当作种子一样来灌溉和培育,但一切又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忽略了种子的特点和各自的特殊性。也许,成人为培育这些柔弱的种子准备了气候温度都恒定的温室,使其不受严寒酷暑的打击,但是这种温室却让孩子们的发展变味,留长指甲,奇装异服,追求变味。所以生活化的富足不是指孩子的物质,而是精神、涵养。
二、学校教育要生活化
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态势,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培养,突出个性。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本身,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重点应是通过科学知识等的传授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自由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己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曾指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但教育要生活化,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事例用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学习。知识不是力量,只有知识被应用才有力量,只有被应用才会有用。当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在课堂、在学校,而是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时,“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学生在没有老师、没有同学的监督下,也能自觉地践行自己学到的准则,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况且,孩子们不仅仅处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他们也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与学生互动,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也能保持生活化的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此外,生活化的教育可以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懂得做人。要走进生活,发挥生活的效应,用生活更实际地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在生活中思考,思考生活,激发正能量。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要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自我更好的生活,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化的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滋润在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日后方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生活化的教育可以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一、家庭教育要生活化
成长基础教育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作为孩子的父母,既要把生活实践的经验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给孩子,还要把父母的“形象”——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通过潜移默化的生活化感染教育,渗透给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成长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家长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他们除了给孩子在物质上充电和追求片面的特长提高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分数与“考重”了。他们很少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从心理和生理方面关心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
观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系列节目,深感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特别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的教育,是起步的教育,家长要做榜样型、监督型、细心型家长,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技能、品质,引导他们正确的更好地面对生活。
对孩子施教,要用明天眼光来选定今天的教育内容。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父母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要一天天变化。要注重生活对孩子的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而不单是享受者,因为他们终将走入自己的家庭生活,拥有社会生活。在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感恩等良好的生活品质。司空见惯日常生活也蕴含着不菲的教育价值,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锻炼,就能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提高生活能力。我们应该开发孩子的这种发展潜力,而不是把孩子当作种子一样来灌溉和培育,但一切又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忽略了种子的特点和各自的特殊性。也许,成人为培育这些柔弱的种子准备了气候温度都恒定的温室,使其不受严寒酷暑的打击,但是这种温室却让孩子们的发展变味,留长指甲,奇装异服,追求变味。所以生活化的富足不是指孩子的物质,而是精神、涵养。
二、学校教育要生活化
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态势,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培养,突出个性。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本身,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重点应是通过科学知识等的传授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自由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己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曾指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但教育要生活化,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事例用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学习。知识不是力量,只有知识被应用才有力量,只有被应用才会有用。当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在课堂、在学校,而是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时,“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学生在没有老师、没有同学的监督下,也能自觉地践行自己学到的准则,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况且,孩子们不仅仅处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他们也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与学生互动,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也能保持生活化的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此外,生活化的教育可以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懂得做人。要走进生活,发挥生活的效应,用生活更实际地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在生活中思考,思考生活,激发正能量。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要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自我更好的生活,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化的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滋润在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日后方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生活化的教育可以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