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复杂 简单≠容易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此文的大标题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有点儿“弯弯绕”,不太好理解。实际上我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声乐很难,但从理论上讲很简单,并不复杂;二是说虽然理论上很简单,但想要学有所成很难,并不容易。
  我之所以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在现实中有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乃至一些声乐教师,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说得过于复杂,五花八门的理论太多。比如在关于歌唱的呼吸、换声、高音、吐字等很多技术问题上,各种说法不胜枚举。另外,在一些声乐理论书籍中,把声乐学习说得玄而又玄,神乎其神。各种理论和说法不仅很多,而且在我看来有些是奇谈怪论。很多学习声乐的人在一些错误理论和说法的影响下,养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甚至是误入歧途。
  声乐学习的确很难。那么到底难在哪里呢?
  单从技术角度讲,我觉得学习声乐之难,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和多么神秘,而在于歌者必须首先确立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众所周知,学习声乐不同于学习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不同于绘画,绘画者本人能看见自己画的东西,画得不好可以修改;也不同于跳舞,舞者可以看见自己的肢体动作,还可以从镜子里面看到自己。而歌声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此情况下,歌者如果对声音没有一种正确的追求,学习便会很盲目。为此,学习声乐的人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学习逐步确立起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也就是说,要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声音的音色和规格。再进一步讲,就是歌者要建立正确的自我听觉和歌唱感觉,在头脑中要把无形的声音变成似乎是有形的东西,要有一种形象感。这样有的放矢地学习,便于找到好的歌唱发声方法。然而,声音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是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歌唱发声器官肌肉机能的训练更是需要时日,不可能速成。众所周知,歌唱发声的所有技术技巧,都是通过发声器官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然而这些器官的肌肉大都不是随意肌,其机能不完全是为歌唱而存在的,或者说不完全是先天所具备的生理机能。尤其是歌唱中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如不通过较长期训练,歌唱发声器官的肌肉常常是处于不支持和不完全听从指挥的状态,某些肌肉会不听使唤、不服从“调遣”,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些肌肉的无力现象。比如就横膈膜的肌肉而言,靠它的支撑憋足一口气人们可以抬起很重的东西,然而唱歌时则未必有力。对于初学声乐的人而言,横膈膜常常是无力的,尤其是到高声区时总觉得使不上劲儿,实际上是无劲儿可使。再如,为了把喉结放下来并使之保持稳定不动,喉结下方及两侧的肌肉的机能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加强,等等。其三,若想使这些肌肉能密切配合并协调一致,也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学习声乐的人无论你属于哪个声部,一般都要达到至少两个八度的实用音域,这样才能演唱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在两个八度的音域中,高、中、低三个声区中的每个音,声带振动的频率都不相同,用气的多少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也不尽相同,越到高音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会越大,与此同时其他相关部位的肌肉也会随之加强。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该用力的各个部位的肌肉必须协调一致,恰到好处,哪部分肌肉的力量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对声音产生直接影响。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不经过千锤百炼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歌唱发声器官肌肉的不随意性、无力现象和难于协调一致等,都需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并使之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声乐的确很难。单从技术上讲,没有几年、十几年的功夫是难以成才的。一些艺术家甚至是终生为之奋斗,使其更加完善并臻于完美。因此,在我看来声乐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提速”。但是难并不等于复杂,更没有那么神秘。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神秘化,往往会使声乐学习变得难上加难。
  在黄伯春先生翻译的由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杰罗姆·汉涅斯所著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说:“我总说歌唱是这么单纯,所有的人要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这点是可怕的。”请大家注意,萨瑟兰说的是“所有的人都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可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问题,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是何等普遍!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唱歌之所以难是因为它太简单了”。他的意思也是说,唱歌本来是挺简单的事,但是常常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使之更难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吉诺·贝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到他家来做客,进门跟他的夫人打招呼时,说话的声音很洪亮,声音非常好。这个朋友走后,他的夫人便问吉诺·贝基先生:“贝基,你为什么要学唱歌呢?”他夫人的意思是说那个人的声音比贝基先生好,与那个朋友相比,贝基先生不应该学唱歌。然而,吉诺·贝基先生说,当他的这个朋友唱歌时,总觉得要做点儿什么,[JP2]应该加点儿东西进去,结果导致他唱歌的声音还没有说话那么自然、那么好听,因此他最后没有成功。这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造成的后果。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太多了,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说法和理论。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有不少人都是因为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技术上走不出困境。
  歌唱发声理论并不复杂,单从技术角度讲,吉诺·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时只强调三点:一是横膈膜支持;二是打开喉咙;三是面罩共鸣。具体一点讲,就是歌唱时要在横膈膜的支持下,把喉咙完全打开,使作为主要共鸣腔的咽腔充分振动,与此同时引起其他共鸣腔共振,从而产生面罩共鸣。简言之,就是通过加强横膈膜的支持,使从声带发出的声音获得最大的共鸣。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说其简单是因为普普通通的人偶尔也会用上共鸣。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高声呼喊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时,为了使在远处的人能听见,会不自觉地用上共鸣;又比如当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在体育场馆中常常听到拉拉队为运动员“加油”,在拉拉队中那些领口号的人,为了在嘈杂的环境中使场上的运动员能听得见,也是不自觉地用上了共鸣;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他们长年累月地叫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比如在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位卖酸豆汁儿的老头儿,时常听见他在楼群中喊:“卖酸豆汁儿唻!”他的叫卖声非常洪亮!能传得很远,在数百米之外都能听得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只要细心地去观察就会从中悟出这个道理。我列举以上这些例子并非说他们都能唱歌,因为他们未必有那么宽广的音域,音色也不一定好听,更何况他们也未必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我的目的是想说明:要想使你的声音获得共鸣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也远没有那么复杂!连常人都能够偶尔做到的事,我们没有理由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无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不要人为地把它搞得那么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所有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无论是什么行业和什么技术工种,当技术一旦达到很高的水平时,便会显得非常熟练,而且会使人感到很自然、很松弛。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钢琴家在演奏时,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管是多么难的技巧到了他们的手上都会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没有一丝一毫的技术痕迹。唱歌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力求自然。无论是呼吸、高音、吐字、口形等一切技术技巧,包括歌唱状态和表演都要很自然,不能有任何做作之感。而且这些要求一定要在学习开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否则一旦养成习惯便难以纠正。为此,我想引用几位大师的说法和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跟随卡鲁索十五年的喉科医生P.M.马腊费奥迪所著的《卡鲁索的发生方法》(此书由郎毓琇先生翻译)一书中,第一章的大标题就是“恩里科·卡鲁索——自然歌唱的大师”。作者在概括卡鲁索的歌唱发声方法时这样写道:“他的特点不是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功能,形成了他的典型的自然唱法。”就是说,声乐训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常规,否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在寻求自然的歌唱方面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它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声音
  的重要因素,并构成后者的真正的支柱。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因此,没有正确的说话,就没有正确的歌唱。”这本书的草稿卡鲁索本人生前是看过的,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卡鲁索是认可的。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老一辈男高音歌唱家梯托·斯基帕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与其说他要求说话时要用上唱歌的方法,不如说他更强调唱歌时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从美学角度讲,越是自然的东西会越美,有雕琢痕迹和一切做作的东西都不会是最完美的。唱歌的吐字也一样,一定要力求自然。当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在我看来,只有通过艰苦的技术训练,当你真正在技术上达到较高的程度时才会深刻地理解它。到那时你会发现:“哎呀,唱歌原来是这么简单哪!”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在讲学的全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创造“第二自然”。所谓“第二自然”是在第一自然(即指生活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技术训练从不自然再回到自然。要使人感到你有很纯熟的技术和技巧,但不留任何技术痕迹,并不被人察觉。无论是声音、吐字、歌唱状态和表演等都要很自然。他在以上这几个面的示范总是令人心悦诚服!所有听课的人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佩之情。
  2005年夏天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卡罗·贝尔冈齐先生来北京讲学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和说法。他总是要求学员“要自然地唱”、“唱歌就像玩儿似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唱”,等等。每当学员按着他的要求去这样做时,都会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有时会给人以“立竿见影”之感。他在给学员作示范时不但声音非常自然流畅,而且歌唱状态和吐字都没有任何做作之感,这位当年82岁老人的声音常常令听课的人为之倾倒!
  我列举以上这些最具权威性大师的说法和观点,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唱歌本来是很简单的事,远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唱歌很容易,在技术训练上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有句成语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理论上讲,把铁杵磨成针很简单,并不深奥,但是要想把又粗又长的铁杵磨成又细又尖的绣花针,绝非一日之功。我想,虽然学习歌唱与把铁杵磨成针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道理是一样的。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歌曲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但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这些红色经典歌曲中,江西的红色歌曲极具代表性,本文探讨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流传度最广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歌曲之一。本文将从江西红色歌曲、学术结论、音乐本体和现实价值等有别于前人的几个方面进行再探讨。  [关键词]江西;红色歌曲;十送红军;承袭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
期刊
[摘要]在音乐创作中,结构一直是作曲家创作思考中的主要问题,结构的组织方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及其外在展现形式,都是希望在创作技法上有所创新的作曲家的关键思考点。作为中国当代音乐作曲家中的代表性人物,朱世瑞的作品《之问》体现了其对于结构组织方式及其外化形式的可能性的创新探索,本文也以对该作品结构的分析为例窥探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创新探索。  [关键词]作品结构 ;朱世瑞 ;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2013年12月5日晚,我有幸在北京音乐厅观摩聆赏了由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主办的“华夏情怀”——储望华交响乐·钢琴作品音乐会。时至今日十天匆匆过去,当晚音乐会的情景多次在心中萦回,那些音乐也始终在我的心头鸣响——我真的应该写一点感想了。  我是学键盘专业出身,也是一名有30年以上教龄的键盘乐器教师。对储老师的钢琴作品可以说很熟知,除了练习演奏过他的部分作品之外,对储老师其他的钢琴作品也都非常关注或者说
期刊
[摘要]《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是作曲家康和教授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该曲采用了多调性与调模糊的现代作曲手法,对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始民歌《茉莉花》进行改编创作,从而使现代与传统、原生态与现代城市纯艺术生态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乐曲采用了织体变奏手法,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五次变奏试图表现五个不同背景中的茉莉花。  [关键词]康和;变奏;茉莉花;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
期刊
[摘要]全国各大高校在学校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绩,也出现了问题。以儿童舞蹈艺术教学为例,就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来说,通过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走出了一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与实践为助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转型道路。积极地推进了大庆师范学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了高校舞蹈教师带动区域内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服务社会的愿望。  [关
期刊
1971年春末的一天,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一楼琴房里,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歌声:“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藤发了芽……”循着歌声我轻轻推开房门,只见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歌者正围拢在钢琴旁,争相试唱着同一首歌。由于这是一首具有高难度演唱技巧的花腔女高音歌曲,非一般歌手所能胜任,所以令在场的歌者纷纷感到无奈,却又都表现出欲罢不能的遗憾。不久,我们便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欣赏到由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演
期刊
[摘要]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是当代国际芭蕾舞坛中最具活力的舞蹈编导大师之一,包括《小美人鱼》、《茶花女》、《仲夏夜之梦》、《尼金斯基》等在内的多部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小美人鱼》是其在2005年创作的,舞剧一贯延续其以往的创作思路——取别人的材、创自己的舞剧,在保留原著基本情节框架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解读与阐释,将戏剧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文章从舞剧的创意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雅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欣赏高雅音乐的价值 并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更有一些地区把普及高雅音乐作为城市文化生活提升的重要举措。但在一些边远地区 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 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它虽然地处边区 却能创造条件改变劣势 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了边远地区高雅音乐普及的先行者 成为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高品位
期刊
[摘要]三线以下城市占全国城市的大部分,本文通过对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进行的社会钢琴教育方面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钢琴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并对社会钢琴教育发展提出设想。相信社会钢琴教育发展将朝着更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三线以下城市;社会钢琴教育;现状;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0-00
期刊
[摘要] :圆舞曲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经常活跃于各种场合,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非常喜爱这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肖邦将圆舞曲从舞蹈里分离出来,其圆舞曲作品时而优美、华丽,时而忧郁 、哀愁,不单单为舞蹈伴奏,而且经常被用作音乐会的独立演奏曲目。本文就以肖邦的经典圆舞曲op34.no1为例,根据钢琴演奏家弗朗索瓦、阿图尔·鲁宾斯坦和尼基塔·马加洛夫三位的成长环境、主要经历,分析他们各自演绎这部作品的音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