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此文的大标题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有点儿“弯弯绕”,不太好理解。实际上我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声乐很难,但从理论上讲很简单,并不复杂;二是说虽然理论上很简单,但想要学有所成很难,并不容易。
我之所以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在现实中有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乃至一些声乐教师,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说得过于复杂,五花八门的理论太多。比如在关于歌唱的呼吸、换声、高音、吐字等很多技术问题上,各种说法不胜枚举。另外,在一些声乐理论书籍中,把声乐学习说得玄而又玄,神乎其神。各种理论和说法不仅很多,而且在我看来有些是奇谈怪论。很多学习声乐的人在一些错误理论和说法的影响下,养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甚至是误入歧途。
声乐学习的确很难。那么到底难在哪里呢?
单从技术角度讲,我觉得学习声乐之难,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和多么神秘,而在于歌者必须首先确立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众所周知,学习声乐不同于学习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不同于绘画,绘画者本人能看见自己画的东西,画得不好可以修改;也不同于跳舞,舞者可以看见自己的肢体动作,还可以从镜子里面看到自己。而歌声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此情况下,歌者如果对声音没有一种正确的追求,学习便会很盲目。为此,学习声乐的人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学习逐步确立起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也就是说,要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声音的音色和规格。再进一步讲,就是歌者要建立正确的自我听觉和歌唱感觉,在头脑中要把无形的声音变成似乎是有形的东西,要有一种形象感。这样有的放矢地学习,便于找到好的歌唱发声方法。然而,声音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是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歌唱发声器官肌肉机能的训练更是需要时日,不可能速成。众所周知,歌唱发声的所有技术技巧,都是通过发声器官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然而这些器官的肌肉大都不是随意肌,其机能不完全是为歌唱而存在的,或者说不完全是先天所具备的生理机能。尤其是歌唱中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如不通过较长期训练,歌唱发声器官的肌肉常常是处于不支持和不完全听从指挥的状态,某些肌肉会不听使唤、不服从“调遣”,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些肌肉的无力现象。比如就横膈膜的肌肉而言,靠它的支撑憋足一口气人们可以抬起很重的东西,然而唱歌时则未必有力。对于初学声乐的人而言,横膈膜常常是无力的,尤其是到高声区时总觉得使不上劲儿,实际上是无劲儿可使。再如,为了把喉结放下来并使之保持稳定不动,喉结下方及两侧的肌肉的机能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加强,等等。其三,若想使这些肌肉能密切配合并协调一致,也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学习声乐的人无论你属于哪个声部,一般都要达到至少两个八度的实用音域,这样才能演唱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在两个八度的音域中,高、中、低三个声区中的每个音,声带振动的频率都不相同,用气的多少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也不尽相同,越到高音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会越大,与此同时其他相关部位的肌肉也会随之加强。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该用力的各个部位的肌肉必须协调一致,恰到好处,哪部分肌肉的力量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对声音产生直接影响。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不经过千锤百炼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歌唱发声器官肌肉的不随意性、无力现象和难于协调一致等,都需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并使之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声乐的确很难。单从技术上讲,没有几年、十几年的功夫是难以成才的。一些艺术家甚至是终生为之奋斗,使其更加完善并臻于完美。因此,在我看来声乐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提速”。但是难并不等于复杂,更没有那么神秘。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神秘化,往往会使声乐学习变得难上加难。
在黄伯春先生翻译的由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杰罗姆·汉涅斯所著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说:“我总说歌唱是这么单纯,所有的人要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这点是可怕的。”请大家注意,萨瑟兰说的是“所有的人都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可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问题,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是何等普遍!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唱歌之所以难是因为它太简单了”。他的意思也是说,唱歌本来是挺简单的事,但是常常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使之更难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吉诺·贝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到他家来做客,进门跟他的夫人打招呼时,说话的声音很洪亮,声音非常好。这个朋友走后,他的夫人便问吉诺·贝基先生:“贝基,你为什么要学唱歌呢?”他夫人的意思是说那个人的声音比贝基先生好,与那个朋友相比,贝基先生不应该学唱歌。然而,吉诺·贝基先生说,当他的这个朋友唱歌时,总觉得要做点儿什么,[JP2]应该加点儿东西进去,结果导致他唱歌的声音还没有说话那么自然、那么好听,因此他最后没有成功。这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造成的后果。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太多了,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说法和理论。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有不少人都是因为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技术上走不出困境。
歌唱发声理论并不复杂,单从技术角度讲,吉诺·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时只强调三点:一是横膈膜支持;二是打开喉咙;三是面罩共鸣。具体一点讲,就是歌唱时要在横膈膜的支持下,把喉咙完全打开,使作为主要共鸣腔的咽腔充分振动,与此同时引起其他共鸣腔共振,从而产生面罩共鸣。简言之,就是通过加强横膈膜的支持,使从声带发出的声音获得最大的共鸣。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说其简单是因为普普通通的人偶尔也会用上共鸣。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高声呼喊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时,为了使在远处的人能听见,会不自觉地用上共鸣;又比如当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在体育场馆中常常听到拉拉队为运动员“加油”,在拉拉队中那些领口号的人,为了在嘈杂的环境中使场上的运动员能听得见,也是不自觉地用上了共鸣;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他们长年累月地叫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比如在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位卖酸豆汁儿的老头儿,时常听见他在楼群中喊:“卖酸豆汁儿唻!”他的叫卖声非常洪亮!能传得很远,在数百米之外都能听得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只要细心地去观察就会从中悟出这个道理。我列举以上这些例子并非说他们都能唱歌,因为他们未必有那么宽广的音域,音色也不一定好听,更何况他们也未必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我的目的是想说明:要想使你的声音获得共鸣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也远没有那么复杂!连常人都能够偶尔做到的事,我们没有理由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无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不要人为地把它搞得那么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所有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无论是什么行业和什么技术工种,当技术一旦达到很高的水平时,便会显得非常熟练,而且会使人感到很自然、很松弛。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钢琴家在演奏时,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管是多么难的技巧到了他们的手上都会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没有一丝一毫的技术痕迹。唱歌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力求自然。无论是呼吸、高音、吐字、口形等一切技术技巧,包括歌唱状态和表演都要很自然,不能有任何做作之感。而且这些要求一定要在学习开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否则一旦养成习惯便难以纠正。为此,我想引用几位大师的说法和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跟随卡鲁索十五年的喉科医生P.M.马腊费奥迪所著的《卡鲁索的发生方法》(此书由郎毓琇先生翻译)一书中,第一章的大标题就是“恩里科·卡鲁索——自然歌唱的大师”。作者在概括卡鲁索的歌唱发声方法时这样写道:“他的特点不是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功能,形成了他的典型的自然唱法。”就是说,声乐训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常规,否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在寻求自然的歌唱方面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它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声音
的重要因素,并构成后者的真正的支柱。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因此,没有正确的说话,就没有正确的歌唱。”这本书的草稿卡鲁索本人生前是看过的,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卡鲁索是认可的。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老一辈男高音歌唱家梯托·斯基帕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与其说他要求说话时要用上唱歌的方法,不如说他更强调唱歌时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从美学角度讲,越是自然的东西会越美,有雕琢痕迹和一切做作的东西都不会是最完美的。唱歌的吐字也一样,一定要力求自然。当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在我看来,只有通过艰苦的技术训练,当你真正在技术上达到较高的程度时才会深刻地理解它。到那时你会发现:“哎呀,唱歌原来是这么简单哪!”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在讲学的全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创造“第二自然”。所谓“第二自然”是在第一自然(即指生活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技术训练从不自然再回到自然。要使人感到你有很纯熟的技术和技巧,但不留任何技术痕迹,并不被人察觉。无论是声音、吐字、歌唱状态和表演等都要很自然。他在以上这几个面的示范总是令人心悦诚服!所有听课的人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佩之情。
2005年夏天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卡罗·贝尔冈齐先生来北京讲学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和说法。他总是要求学员“要自然地唱”、“唱歌就像玩儿似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唱”,等等。每当学员按着他的要求去这样做时,都会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有时会给人以“立竿见影”之感。他在给学员作示范时不但声音非常自然流畅,而且歌唱状态和吐字都没有任何做作之感,这位当年82岁老人的声音常常令听课的人为之倾倒!
我列举以上这些最具权威性大师的说法和观点,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唱歌本来是很简单的事,远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唱歌很容易,在技术训练上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有句成语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理论上讲,把铁杵磨成针很简单,并不深奥,但是要想把又粗又长的铁杵磨成又细又尖的绣花针,绝非一日之功。我想,虽然学习歌唱与把铁杵磨成针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道理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在现实中有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乃至一些声乐教师,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说得过于复杂,五花八门的理论太多。比如在关于歌唱的呼吸、换声、高音、吐字等很多技术问题上,各种说法不胜枚举。另外,在一些声乐理论书籍中,把声乐学习说得玄而又玄,神乎其神。各种理论和说法不仅很多,而且在我看来有些是奇谈怪论。很多学习声乐的人在一些错误理论和说法的影响下,养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甚至是误入歧途。
声乐学习的确很难。那么到底难在哪里呢?
单从技术角度讲,我觉得学习声乐之难,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和多么神秘,而在于歌者必须首先确立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众所周知,学习声乐不同于学习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不同于绘画,绘画者本人能看见自己画的东西,画得不好可以修改;也不同于跳舞,舞者可以看见自己的肢体动作,还可以从镜子里面看到自己。而歌声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此情况下,歌者如果对声音没有一种正确的追求,学习便会很盲目。为此,学习声乐的人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学习逐步确立起一种正确的声音观念。也就是说,要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声音的音色和规格。再进一步讲,就是歌者要建立正确的自我听觉和歌唱感觉,在头脑中要把无形的声音变成似乎是有形的东西,要有一种形象感。这样有的放矢地学习,便于找到好的歌唱发声方法。然而,声音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是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歌唱发声器官肌肉机能的训练更是需要时日,不可能速成。众所周知,歌唱发声的所有技术技巧,都是通过发声器官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然而这些器官的肌肉大都不是随意肌,其机能不完全是为歌唱而存在的,或者说不完全是先天所具备的生理机能。尤其是歌唱中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如不通过较长期训练,歌唱发声器官的肌肉常常是处于不支持和不完全听从指挥的状态,某些肌肉会不听使唤、不服从“调遣”,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些肌肉的无力现象。比如就横膈膜的肌肉而言,靠它的支撑憋足一口气人们可以抬起很重的东西,然而唱歌时则未必有力。对于初学声乐的人而言,横膈膜常常是无力的,尤其是到高声区时总觉得使不上劲儿,实际上是无劲儿可使。再如,为了把喉结放下来并使之保持稳定不动,喉结下方及两侧的肌肉的机能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加强,等等。其三,若想使这些肌肉能密切配合并协调一致,也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学习声乐的人无论你属于哪个声部,一般都要达到至少两个八度的实用音域,这样才能演唱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在两个八度的音域中,高、中、低三个声区中的每个音,声带振动的频率都不相同,用气的多少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也不尽相同,越到高音横膈膜支持的力量会越大,与此同时其他相关部位的肌肉也会随之加强。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该用力的各个部位的肌肉必须协调一致,恰到好处,哪部分肌肉的力量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对声音产生直接影响。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不经过千锤百炼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歌唱发声器官肌肉的不随意性、无力现象和难于协调一致等,都需要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并使之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声乐的确很难。单从技术上讲,没有几年、十几年的功夫是难以成才的。一些艺术家甚至是终生为之奋斗,使其更加完善并臻于完美。因此,在我看来声乐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提速”。但是难并不等于复杂,更没有那么神秘。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神秘化,往往会使声乐学习变得难上加难。
在黄伯春先生翻译的由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杰罗姆·汉涅斯所著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说:“我总说歌唱是这么单纯,所有的人要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这点是可怕的。”请大家注意,萨瑟兰说的是“所有的人都试着使它比本来的更复杂”,可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问题,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是何等普遍!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唱歌之所以难是因为它太简单了”。他的意思也是说,唱歌本来是挺简单的事,但是常常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使之更难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吉诺·贝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到他家来做客,进门跟他的夫人打招呼时,说话的声音很洪亮,声音非常好。这个朋友走后,他的夫人便问吉诺·贝基先生:“贝基,你为什么要学唱歌呢?”他夫人的意思是说那个人的声音比贝基先生好,与那个朋友相比,贝基先生不应该学唱歌。然而,吉诺·贝基先生说,当他的这个朋友唱歌时,总觉得要做点儿什么,[JP2]应该加点儿东西进去,结果导致他唱歌的声音还没有说话那么自然、那么好听,因此他最后没有成功。这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造成的后果。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太多了,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说法和理论。在学习声乐的人中有不少人都是因为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技术上走不出困境。
歌唱发声理论并不复杂,单从技术角度讲,吉诺·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时只强调三点:一是横膈膜支持;二是打开喉咙;三是面罩共鸣。具体一点讲,就是歌唱时要在横膈膜的支持下,把喉咙完全打开,使作为主要共鸣腔的咽腔充分振动,与此同时引起其他共鸣腔共振,从而产生面罩共鸣。简言之,就是通过加强横膈膜的支持,使从声带发出的声音获得最大的共鸣。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说其简单是因为普普通通的人偶尔也会用上共鸣。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高声呼喊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时,为了使在远处的人能听见,会不自觉地用上共鸣;又比如当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在体育场馆中常常听到拉拉队为运动员“加油”,在拉拉队中那些领口号的人,为了在嘈杂的环境中使场上的运动员能听得见,也是不自觉地用上了共鸣;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他们长年累月地叫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比如在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位卖酸豆汁儿的老头儿,时常听见他在楼群中喊:“卖酸豆汁儿唻!”他的叫卖声非常洪亮!能传得很远,在数百米之外都能听得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只要细心地去观察就会从中悟出这个道理。我列举以上这些例子并非说他们都能唱歌,因为他们未必有那么宽广的音域,音色也不一定好听,更何况他们也未必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我的目的是想说明:要想使你的声音获得共鸣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也远没有那么复杂!连常人都能够偶尔做到的事,我们没有理由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无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不要人为地把它搞得那么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所有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无论是什么行业和什么技术工种,当技术一旦达到很高的水平时,便会显得非常熟练,而且会使人感到很自然、很松弛。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钢琴家在演奏时,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管是多么难的技巧到了他们的手上都会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没有一丝一毫的技术痕迹。唱歌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力求自然。无论是呼吸、高音、吐字、口形等一切技术技巧,包括歌唱状态和表演都要很自然,不能有任何做作之感。而且这些要求一定要在学习开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否则一旦养成习惯便难以纠正。为此,我想引用几位大师的说法和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跟随卡鲁索十五年的喉科医生P.M.马腊费奥迪所著的《卡鲁索的发生方法》(此书由郎毓琇先生翻译)一书中,第一章的大标题就是“恩里科·卡鲁索——自然歌唱的大师”。作者在概括卡鲁索的歌唱发声方法时这样写道:“他的特点不是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功能,形成了他的典型的自然唱法。”就是说,声乐训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常规,否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在寻求自然的歌唱方面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它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声音
的重要因素,并构成后者的真正的支柱。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因此,没有正确的说话,就没有正确的歌唱。”这本书的草稿卡鲁索本人生前是看过的,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卡鲁索是认可的。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老一辈男高音歌唱家梯托·斯基帕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与其说他要求说话时要用上唱歌的方法,不如说他更强调唱歌时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从美学角度讲,越是自然的东西会越美,有雕琢痕迹和一切做作的东西都不会是最完美的。唱歌的吐字也一样,一定要力求自然。当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在我看来,只有通过艰苦的技术训练,当你真正在技术上达到较高的程度时才会深刻地理解它。到那时你会发现:“哎呀,唱歌原来是这么简单哪!”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在讲学的全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创造“第二自然”。所谓“第二自然”是在第一自然(即指生活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技术训练从不自然再回到自然。要使人感到你有很纯熟的技术和技巧,但不留任何技术痕迹,并不被人察觉。无论是声音、吐字、歌唱状态和表演等都要很自然。他在以上这几个面的示范总是令人心悦诚服!所有听课的人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佩之情。
2005年夏天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卡罗·贝尔冈齐先生来北京讲学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和说法。他总是要求学员“要自然地唱”、“唱歌就像玩儿似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唱”,等等。每当学员按着他的要求去这样做时,都会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有时会给人以“立竿见影”之感。他在给学员作示范时不但声音非常自然流畅,而且歌唱状态和吐字都没有任何做作之感,这位当年82岁老人的声音常常令听课的人为之倾倒!
我列举以上这些最具权威性大师的说法和观点,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唱歌本来是很简单的事,远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唱歌很容易,在技术训练上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有句成语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理论上讲,把铁杵磨成针很简单,并不深奥,但是要想把又粗又长的铁杵磨成又细又尖的绣花针,绝非一日之功。我想,虽然学习歌唱与把铁杵磨成针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