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善于启发引导,培养观察能力
1.1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有目的地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
1.2 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程序地进行观察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分段进行的。这样层次清晰地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1.3 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能反映物质变化实质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
2 加强操作训练,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一般要经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最后独立操作几个阶段。
2.1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的“导”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教师的具体操作是:1)阐明实验目的,导入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在学生动手前,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2)演示操作,引路示范。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
2.2 学生模仿练习
在观察教师示范时,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有关表象,产生了仿效的动机,但必须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达到规范操作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反复实践,不断练习,纠错,以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2.3 学生独立操作
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学生一看就会的简单操作,要真正达到熟练准确的程度,也需多次练习。所以,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除了规定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的把简单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
3 精心设疑、剖析,发展思维能力
3.1 要善于利用实验,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应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嘶嘶声?滴入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在学生经思考、分析搞清产生上述现象的化学原理之后,教师还可拓宽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 运用设计实验,激发创造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提出主张,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解决问题的关键或本质人手,不断进行假想、类推、转化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美丽的喷泉出现在面前时,学生都异常兴奋。他们不仅经历了创造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说,也训练了创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又能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操作能力训练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验来检自己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误;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创造能力训练,又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1.1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有目的地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
1.2 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程序地进行观察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分段进行的。这样层次清晰地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1.3 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能反映物质变化实质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
2 加强操作训练,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一般要经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最后独立操作几个阶段。
2.1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的“导”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教师的具体操作是:1)阐明实验目的,导入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在学生动手前,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2)演示操作,引路示范。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
2.2 学生模仿练习
在观察教师示范时,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有关表象,产生了仿效的动机,但必须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达到规范操作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反复实践,不断练习,纠错,以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2.3 学生独立操作
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学生一看就会的简单操作,要真正达到熟练准确的程度,也需多次练习。所以,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除了规定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的把简单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
3 精心设疑、剖析,发展思维能力
3.1 要善于利用实验,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应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嘶嘶声?滴入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在学生经思考、分析搞清产生上述现象的化学原理之后,教师还可拓宽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 运用设计实验,激发创造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提出主张,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解决问题的关键或本质人手,不断进行假想、类推、转化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美丽的喷泉出现在面前时,学生都异常兴奋。他们不仅经历了创造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说,也训练了创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又能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操作能力训练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验来检自己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误;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创造能力训练,又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