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的设计以靠近中学生实际为好,可以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维方式的实际等等。总之,一个宗旨,不是为学文章而学文章,是为早日成人而学文章。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设计抽取;思想
体会体会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课程标准》,问题的设计以靠近中学生实际为好,可以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维方式的实际等等。总之,一个宗旨,不是为学文章而学文章,是为早日成人而学文章。我觉得对高中语文教学至少要进行几方面的思考。
一、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的思考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但似乎有更多的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打蔫儿;语文课应该是离生活最近的,但似乎有更多的老师使它比其它科离生活还远。这两句话时间应该有关系,那就是:你让语文课离生活远,学生就让你的课离他们的兴趣远。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让从生活中来的文章在教学中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一)学生爱听向课文外迁移拓展的、与生活有关的课,不愿上守文本的死抠文字的课。
(二)学生爱读与生活最接近的观察、描写生活的小说,而不愿看也看不懂表现成年人分析、评价、挖掘生活的议论文或散文;学生愿意写也写得好亲身经历的事的文章,而不愿写也写不好离身历事远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
(三)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终级目标是培养有素质的人。脱离生活实际去教学,学生是不会从中受到实实在在的人生教育、能力培养的,自然不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1.阅读教学起始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
文章不是空中楼阁,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教授文章自然也不应该将学生弄到空中去,如人五里雾。要引导学生先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走向课文,经过阅读赏析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样有来有去,从作者最初的构思说起,学生才能从生活本身这个高度去把握文章,从而真正弄懂泛指意义上的文章是什么,具体的文章又是如何来表现生活的。
2.阅读教学过程中间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问题的设计以靠近中学生实际为好,可以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维方式的实际等等。总之,一个宗旨,不是为学文章而学文章,是为早日成人而学文章。教师要始终不忘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让学生学到知识、方法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在同作者一起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3.写作教学更要生活化。
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写文章,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记叙类话题,还可以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中选择材料、抽取思想,拔高拓展,设计议论性话题。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一点理性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标启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理性思考。
这种提法并不等于否认语文教学偏重于形象思维,也不是不承认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和美学熏陶,只是想说,我们要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以及学情而因时因人施教。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为培养几个作家诗人和文职人员。更何况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群本来就在家听不进父母关于人生、未来的“唠叨”,在校听不进老师关于前途、责任的“说教”,愿意上“有声有色”的热闹课,不管有无所得,轻松愉快就好,但一讲到哪怕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东西,情绪就不高了,甚至于恹恹欲睡。如果教师再顺着他们的性情,不是有意地引导他们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点率性由情,岂不使高中生永远不高,永远长不大?
(一)热热闹闹是好课。至于有无东西可得,有多少东西可得,得到的深还是浅都放到考虑之外,只要能煽情,能热闹,会作秀,哪怕讲的是学生自己能读明白的东西也受学生欢迎,受同行乃至行家好评。而真正适于高中教学的、适于高考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探究式的课,则不但学生厌倦排斥.连某些行家也不以为然。
(二)有“声”有“色”的是好课。利用多媒体不是为教学,而是为作秀,不但未辅助,反而干扰了阅读教学。这样说不是反对使用多媒体,恰当运用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但不能为追求时尚而滥用。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音乐课,它要培养实实在在的从方块汉字里挖出深层含义的能力。电脑再先进,也代替不了在“歪歪斜斜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挖出吃人本质”的“狂人”的脑,况且高考题还是以阅读方块字为主,听音乐、看图画永远不能取代方块字的阅读而跻身高考语文卷,因而,高中语文教学要慎用多媒体,不能用音、画干扰学生理性思考,更不能用课件显示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理性思考。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一)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二)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三)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总之,以上几点思考相辅相成,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思考深刻化、理性化,而理性的思考又使学生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所学就会终生受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设计抽取;思想
体会体会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课程标准》,问题的设计以靠近中学生实际为好,可以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维方式的实际等等。总之,一个宗旨,不是为学文章而学文章,是为早日成人而学文章。我觉得对高中语文教学至少要进行几方面的思考。
一、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的思考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但似乎有更多的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打蔫儿;语文课应该是离生活最近的,但似乎有更多的老师使它比其它科离生活还远。这两句话时间应该有关系,那就是:你让语文课离生活远,学生就让你的课离他们的兴趣远。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让从生活中来的文章在教学中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一)学生爱听向课文外迁移拓展的、与生活有关的课,不愿上守文本的死抠文字的课。
(二)学生爱读与生活最接近的观察、描写生活的小说,而不愿看也看不懂表现成年人分析、评价、挖掘生活的议论文或散文;学生愿意写也写得好亲身经历的事的文章,而不愿写也写不好离身历事远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
(三)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终级目标是培养有素质的人。脱离生活实际去教学,学生是不会从中受到实实在在的人生教育、能力培养的,自然不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1.阅读教学起始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
文章不是空中楼阁,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教授文章自然也不应该将学生弄到空中去,如人五里雾。要引导学生先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走向课文,经过阅读赏析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样有来有去,从作者最初的构思说起,学生才能从生活本身这个高度去把握文章,从而真正弄懂泛指意义上的文章是什么,具体的文章又是如何来表现生活的。
2.阅读教学过程中间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问题的设计以靠近中学生实际为好,可以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维方式的实际等等。总之,一个宗旨,不是为学文章而学文章,是为早日成人而学文章。教师要始终不忘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让学生学到知识、方法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在同作者一起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3.写作教学更要生活化。
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写文章,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记叙类话题,还可以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中选择材料、抽取思想,拔高拓展,设计议论性话题。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一点理性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标启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理性思考。
这种提法并不等于否认语文教学偏重于形象思维,也不是不承认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和美学熏陶,只是想说,我们要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以及学情而因时因人施教。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为培养几个作家诗人和文职人员。更何况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群本来就在家听不进父母关于人生、未来的“唠叨”,在校听不进老师关于前途、责任的“说教”,愿意上“有声有色”的热闹课,不管有无所得,轻松愉快就好,但一讲到哪怕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东西,情绪就不高了,甚至于恹恹欲睡。如果教师再顺着他们的性情,不是有意地引导他们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点率性由情,岂不使高中生永远不高,永远长不大?
(一)热热闹闹是好课。至于有无东西可得,有多少东西可得,得到的深还是浅都放到考虑之外,只要能煽情,能热闹,会作秀,哪怕讲的是学生自己能读明白的东西也受学生欢迎,受同行乃至行家好评。而真正适于高中教学的、适于高考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探究式的课,则不但学生厌倦排斥.连某些行家也不以为然。
(二)有“声”有“色”的是好课。利用多媒体不是为教学,而是为作秀,不但未辅助,反而干扰了阅读教学。这样说不是反对使用多媒体,恰当运用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但不能为追求时尚而滥用。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音乐课,它要培养实实在在的从方块汉字里挖出深层含义的能力。电脑再先进,也代替不了在“歪歪斜斜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挖出吃人本质”的“狂人”的脑,况且高考题还是以阅读方块字为主,听音乐、看图画永远不能取代方块字的阅读而跻身高考语文卷,因而,高中语文教学要慎用多媒体,不能用音、画干扰学生理性思考,更不能用课件显示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理性思考。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一)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二)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三)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总之,以上几点思考相辅相成,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思考深刻化、理性化,而理性的思考又使学生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所学就会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