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课本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插图的选用、使用时间要恰当,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分析图中内容,如何与课文知识对接,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本插图;巧妙做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2-1
一、仔细阅读课本读图,做到以图释文
插图与文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二者本应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但基于学生理解知识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理解课本文字的能力往往强于理解插图的能力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我一般指导学生先读文字。在读文字部分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本提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用哪些例证解决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旁边的附图是就哪段文字的解释补充。在文中归纳出知识点后,就应该用旁边的插图验证其知识点。读图要分步骤,先读图下注解和图名,看图上表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读图的轮廓,究竟图上画的是哪个区域、哪个部份。后读图上颜色,并注意图上是否有设色分层表。这些都读好了,最后再读图上的图例与注记。这样分步骤读下来,才算真正读完了一幅图。
以高一教材第二章中季风环流这一知识点为例,我让学生先读文字部分(包括活动题的文字),得出书上讲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季风概念,即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其二是季风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书上的知识点明确后,再转向插图—东亚季风(图略)。按照刚才所说的读图步骤,先说明此处画的是亚洲季风。因此,图中黄色代表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东亚和南亚,而淡蓝色代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部分海域。两幅图可以看出1月吹偏北风,而7月吹偏南风,从而验证了季风的概念随季节而变化。再看1月,亚欧大陆是高气压,而太平洋一带是低压。故风从亚欧大陆吹向太平洋,相反7月亚欧大陆是低压,太平洋是高压,故风从太平洋吹向亚欧大陆,究其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从而导致季风存在。如果仔细观察图,学生还会发现南亚夏季风成因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二、加大对比反差力度,突出主干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的特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清楚地知觉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人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在处理这些插图时要尽量加大学习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图形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事物力求鲜明突出,背景则要平淡,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抓住重点内容。教材第一章图1.20是一幅“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插图,读图时同学们对0°经线所在的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很容易理解。但对180°经线所在的东、西十二区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感到困惑。为了加大反差,我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东时区描成红色,西时区描成绿色。我将自绘的时区和日界线图移向地球仪,演示时先把中时区对着学生,让学生辨方向:红色的东时区在中时区以东,绿色的西时区在中时区以西。接着旋转180°,将东、西十二区对着学生,让学生再辨方向。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东西十二区所在的经线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教材第三章图3.5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插图,寒、暖流分布的箭头很多,学生容易看花了眼。我就挑出太平洋来作为学习对象,把其他的海洋的洋流信息全部淡化,这样主次分明,利于理解和记忆,效果很好。
三、深入分析课本插图,强化深化课文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对插图的运用效率,还需要“析图”这个环节来进一步获取知识。析图,即是根据插图显示的地理事象纵横分析,把图上的地理知识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大脑,经大脑加工、处理并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使其规律产生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甚至突破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以高一地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对这幅图大致分析时可得出这个结论:北半球一般有两圈洋流,即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圈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圈。其中副热带洋流圈是顺时针流动的,而副极地洋流圈是逆时针流动的。而且副热带洋流圈东部是寒流、西部是暖流。但副极地洋流圈则相反,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但是进一步仔细分析,会发现北印度洋不符合这一规律,原因是北印度洋究其成因是季风洋流。
析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掘新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再次回忆课本插图,重新复述课文
有了前三步程序,最后还应有一个归纳总结,即“忆图”,并通过忆图,重述课文知识要点。忆图中注意提纲契领,纲举目张。忆图过程中,让图活于脑中,并能借图思文,达到图文并茂,融汇贯通的境界。比如讲到“三圈环流”时,学生的脑海中要能清晰地浮现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及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再比如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学生心中立即想到海陆间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这样的忆图,让哑图能说会道,而且让知识在图中再现,栩栩如生,图与文交相辉映。
通过长期不断摸索实践,我对课本插图的运用基本上达到了灵活和巧妙的程度。其实,地理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地图多的特点,灵活运用好插图,让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显得枯燥无味,让地理课显得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其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本插图;巧妙做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2-1
一、仔细阅读课本读图,做到以图释文
插图与文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二者本应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但基于学生理解知识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理解课本文字的能力往往强于理解插图的能力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我一般指导学生先读文字。在读文字部分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本提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用哪些例证解决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旁边的附图是就哪段文字的解释补充。在文中归纳出知识点后,就应该用旁边的插图验证其知识点。读图要分步骤,先读图下注解和图名,看图上表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读图的轮廓,究竟图上画的是哪个区域、哪个部份。后读图上颜色,并注意图上是否有设色分层表。这些都读好了,最后再读图上的图例与注记。这样分步骤读下来,才算真正读完了一幅图。
以高一教材第二章中季风环流这一知识点为例,我让学生先读文字部分(包括活动题的文字),得出书上讲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季风概念,即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其二是季风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书上的知识点明确后,再转向插图—东亚季风(图略)。按照刚才所说的读图步骤,先说明此处画的是亚洲季风。因此,图中黄色代表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东亚和南亚,而淡蓝色代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部分海域。两幅图可以看出1月吹偏北风,而7月吹偏南风,从而验证了季风的概念随季节而变化。再看1月,亚欧大陆是高气压,而太平洋一带是低压。故风从亚欧大陆吹向太平洋,相反7月亚欧大陆是低压,太平洋是高压,故风从太平洋吹向亚欧大陆,究其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从而导致季风存在。如果仔细观察图,学生还会发现南亚夏季风成因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二、加大对比反差力度,突出主干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的特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清楚地知觉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人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在处理这些插图时要尽量加大学习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图形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事物力求鲜明突出,背景则要平淡,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抓住重点内容。教材第一章图1.20是一幅“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插图,读图时同学们对0°经线所在的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很容易理解。但对180°经线所在的东、西十二区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感到困惑。为了加大反差,我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东时区描成红色,西时区描成绿色。我将自绘的时区和日界线图移向地球仪,演示时先把中时区对着学生,让学生辨方向:红色的东时区在中时区以东,绿色的西时区在中时区以西。接着旋转180°,将东、西十二区对着学生,让学生再辨方向。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东西十二区所在的经线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教材第三章图3.5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插图,寒、暖流分布的箭头很多,学生容易看花了眼。我就挑出太平洋来作为学习对象,把其他的海洋的洋流信息全部淡化,这样主次分明,利于理解和记忆,效果很好。
三、深入分析课本插图,强化深化课文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对插图的运用效率,还需要“析图”这个环节来进一步获取知识。析图,即是根据插图显示的地理事象纵横分析,把图上的地理知识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大脑,经大脑加工、处理并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使其规律产生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甚至突破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以高一地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对这幅图大致分析时可得出这个结论:北半球一般有两圈洋流,即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圈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圈。其中副热带洋流圈是顺时针流动的,而副极地洋流圈是逆时针流动的。而且副热带洋流圈东部是寒流、西部是暖流。但副极地洋流圈则相反,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但是进一步仔细分析,会发现北印度洋不符合这一规律,原因是北印度洋究其成因是季风洋流。
析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掘新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再次回忆课本插图,重新复述课文
有了前三步程序,最后还应有一个归纳总结,即“忆图”,并通过忆图,重述课文知识要点。忆图中注意提纲契领,纲举目张。忆图过程中,让图活于脑中,并能借图思文,达到图文并茂,融汇贯通的境界。比如讲到“三圈环流”时,学生的脑海中要能清晰地浮现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及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再比如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学生心中立即想到海陆间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这样的忆图,让哑图能说会道,而且让知识在图中再现,栩栩如生,图与文交相辉映。
通过长期不断摸索实践,我对课本插图的运用基本上达到了灵活和巧妙的程度。其实,地理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地图多的特点,灵活运用好插图,让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显得枯燥无味,让地理课显得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其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