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隐喻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c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天气沉闷,蚊虫们压低了飞行的高度,在门口盘旋。我抬头看着天上的黑云一点一点地从远处推过来。它们一层压着一层,云边像排过来的浪花。我真担心从这些黑云里会钻出西游记里的妖怪来。我等了一会,钻出来的不是妖怪,而是一道亮光,紧随而来的是沉闷的雷声。会不会有妖怪钻出来是我一直担心的事。我手里攥着一张烙饼,那张烙饼里卷着一根蘸了酱的大葱,是奶奶给我卷的。我咬了一口。几秒钟后一股突如其来的辛辣感逼上了鼻梁和眼睛。我的眼睛睁不开了,用胳膊擦流出来的眼泪和鼻涕。天上又传来一声闷雷,这场大雨看来是避免不掉的了。奶奶站在家门口喊我回家。风也猛了起来,旋起尘土和树叶,也旋进了我一张一合的嘴巴里。恐惧占满了我小小的身体,逃离是我唯一能做的选择。
  跑到一处斜坡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被坡上的沙子滑倒了,我手里的那张饼顺势飞了出去,不知道落到了哪里。在与地面接触的刹那间我觉得身体里的很多东西猛烈地震荡了一下,晃出胀满的痛感。这阵疼痛随着一声渐传渐远的闷雷声逐渐消失了。可另一种火辣辣的疼痛从我胳膊的位置上袭来。我的胳膊被沙子擦伤,那是一块浸出鲜血的伤口,布满了沙粒的划痕。疼痛让我站立不安,它从我身体的一个点出发,迅速扩大,蔓延全身。我疼得大哭起来。狂风大作,雷声滚滚。我的哭声在雷声的夹缝中传到奶奶的耳朵里。她一路小跑着来到我的跟前。抓起一把土拍在了我的胳膊上。这是农村人用来止血的土法子。奶奶牵着我回家了。过了一会雷声停了。小石子大的雨滴齐整整地砸向地面,远方升起来一片水雾。多年以后当我看到磅礴的大雨砸向地面时,会有种错觉,大地也在暗地里发出疼痛的哭喊声。
  这是我关于疼痛的最早记忆。我见证过无数次的疼痛,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我的职业是医生,我天天生活在一群疼痛的人堆儿里。我对记忆之初的那次疼痛印象深刻。它被一把刻刀刻在我的记忆里,以至于一说到疼,我就会想起它。
  我曾经于一个午后站在窗前观察每一个走进医院里的病人。他们有的捂着肚子面露苦色,可能是阑尾发了炎;有的扶着腰行动缓慢,可能是腰椎犯了病;还有的嘴里发着哀嚎被平车推进来,可能是刚刚遭遇车祸。他们都带着病痛来到医院,以期找到根除疼痛的良方。如果有一面疼痛之墙的话,他们迈进医院时的样子都可以被拍摄成照片,然后贴在这面墙上。当这堵墙都贴满照片以后,众生在疼痛面前的样子会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我想那一定是撼人心魄的。疼痛来袭时,经历它的人会放下所有杂念来专心地应付它。不再有谎言,不再有善与恶的博弈,不再有豪言壮语,更不会有远大的理想。它牵动着所有敏感的神经。身体成为累赘,但只能哄着它,给它药物,供给它最好的营养,都是为了能够尽快送走这个瘟神。
  有些疼痛在身体上留下的烙痕是能够被医治的。比如切掉一根肿胀甚至化脓的阑尾,切掉一块突出的椎间盘,骨折端用髓内钉固定起来等等。然而有些疼痛并无迹可寻,先进的医学仪器也不能发现它的踪迹。它在身体里游移,时而遁迹,时而显现,让病者痛不欲生,让医者无从下手。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中年女人一脸愁容,男孩面如土色。中年女人操着西部口音说,大夫,快给这孩子看看吧,說个胃疼起来就翻身打滚的,说个吐起来马上都等不了,好几个月了。
  他们的家不是本地的,是来自于邻近城市的一个草原丰美的县里。她每天和牛羊为伴,每天看着风的影子划过成片的草场。孩子在离家十几里的学校寄宿。某天的夜里,孩子开始了整个事件的第一次腹痛和呕吐。吃了几种药也不见好,两天后学校通知了中年女人。她领着孩子踏上了求医问药的迢迢之路。先是在本市看,不见好转后又到北京的大医院看。最后,一根前面带着亮灯的粗粗的管子插进了他的胃里。她说那时候自己的胃里也翻江倒海了。结论是浅表性胃炎。吃了药,前几天还不错,腹痛和呕吐的症状明显缓解。到了该回去的时候,她得继续回到那片草场上。可是走在路上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再次惊悚地扭动起来,并且大汗淋漓。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早晨出现在了我的办公室里。
  在询问漫长的病史时,男孩的腹痛发作了。他大喊一声后一只手扶着桌子,另一只手捂住肚子。他无法站立了,坐在椅子上,身体蜷缩成虾米状。他的面部夸张地扭曲,面色惨白。疼痛写满了他的脸。突如其来的疼痛钻进了他的身体,在他的身体里盘旋,几分钟后又从他的身体里游走了。像经过一条蛇一样,一片草丛在一阵慌乱后重归于平静。它来的时候惊起巨大的恐慌,走的时候又非常干脆,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它的出现和消失。
  男孩的疼痛是发作性的,没有找到器质性病变。最后因为安慰剂起效而将男孩的腹痛归为精神类疾病。他离开医院的那天仍没能够摆脱那条疼痛之蛇,它仍会时不时地在他的身体里游走一圈,制造出痛不欲生的痛感体验。
  我时常想起那个男孩的腹痛,进而联想到我自己的腹痛。我开始搜寻记忆里关于腹痛的事件,更多的是和饮酒有关。上大学之后我开始接触酒,酒带给我微醺的美感,而且我发现当我感到微醺之后饮酒的闸门就被彻底打开了,之前的矜持便被我当作忸怩作态彻底抛弃,开始亢奋地一杯接一杯地豪饮下去。一顿酒桌上的较量之后酒冷人散,我安静下来。我的胃承受了太多的负累,它一直隐忍我拼完一顿酒,就像我媳妇一样,当着外人的面纵容我的放肆,可当我们俩独处的时候,她便把她对我的不良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出来。我的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了它的抗议。嗓子眼被食道和胃往下拽着,胃开始紧缩着身体,猛地一抖,那些美好的食物拌着糟糕的酒精从我的嘴里和鼻孔里喷射出来。紧随而来的是鼻腔和嗓子眼里的烧灼感。有了第一次呕吐,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吐着吐着我感觉到胃疼了。它在我的腹腔里持续地疼着,像有气顶着。我难受焦躁。可我越焦躁它越加重我的痛感。我躺在被窝里呻吟着。嗓子眼又被往下拽了。我趿拉上拖鞋再次向马桶挪去。每次吐完我的腹痛就会增加一分。我不敢喝水,明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脱水,可我怕水,更怕用水做成的酒。我在暗夜里发誓再也不喝酒了。可当我从这次惨痛的经历走出来以后就又坐到了酒桌上。   酒对人的魅惑是个糖衣炮弹,即便喝到胃疼,还是不能阻挡它的魅力。然而我们经历更多的疼痛并不像酒精那样能给人短暂的快乐。疼会让人长记性。比如一个待切除的毒瘤,它用疼来阻止我们身体正常的活动,它用疼时刻提醒着我们它的存在。
  我身体的某个部位突出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物。持续的隐痛向全身蔓延。我不敢碰它,每碰一下都会有激灵的痛感。我的活动受到了影响。疼痛使我无心上班。运用学过的一点专业知识,我判断要想根治它的话非得手术不可了。找了相关专业的同事看后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手术。我趴在诊疗室的床上听同事给我讲手术的必要性。那个毒瘤又滋滋啦啦地疼了起来。疼吧,闹吧,用不了两天你就会被我亲爱的同事们切掉的。
  我被同事要求脱光衣服躺在窄窄的手术台上。那屋子有点冷,手术台是窄的,我很怕自己会掉下去。我的同事们告诉我放松。他们戴着大大的口罩和帽子,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面对的不是寒光闪闪的手术刀,而是我亲爱的同事。当无影灯打下耀眼的白光以后,我彻底感觉不到那东西的疼了,它投降了吗?我只知道我哆嗦得更厉害了。电刀划过那个毒瘤时发出滋滋啦啦的声音,有轻微的痛感,是可以忍受的。我闻到一股焦糊的味道。我实习的时候曾在手术室呆过。电刀划过人体表面的时候会迸发出火花,紧随火花之后的是缕缕青烟,弥漫在空气里的是焦糊的味道。现在我闻到的这个味道来自于我的身体,那个让我整日疼痛的毒瘤被滋滋啦啦地切掉了。
  手术的过程很顺利,紧张的情绪一扫而光,我甚至可以轻描淡写地跟家里人说我在手术室的内心体验。这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那个毒瘤被切除了,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在我疼痛的神经上作祟。那是个核桃大小的东西,断面鲜红。同事用盘子端着它在我的眼前展示了几秒钟。我看着那个切下来的东西时心里掠过一丝嘲笑。它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奈我何了。那个毒瘤在我的身上长了很多年,时而隐隐作痛。我曾不止一次下决心切掉它。可每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它就偃旗息鼓了。这次它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向我挑衅。我痛下杀手,决心除掉它。就像一段明知道没有好结果但还佯装维系的情感一样,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痛下分手的决心。我终于不用再忍受它了。
  我本以為它带给我的疼痛从此不再出现,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我麻木的下肢逐渐苏醒以后,疼痛也逐渐浮出了水面。那是种热辣辣的疼痛,源于那个手术切口。麻醉药谢幕以后它便不再低调。我只能躺在床上,全身心地抵挡它输送过来的痛感。我开始嘲笑我自己了。我多么天真地认为切掉了它便不再遭受痛苦的折磨。可眼下我正在和疼痛作斗争。那个毒瘤从我的身体上被切下来以后依然来折磨我,以此让我永远记住它。我突然想起了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一个马上赴死的人对行刑者说: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疼痛给人的感受是不美好的。可从科学角度上讲这是人类发展为高级生命后所拥有的保护性机制。疼痛让我们懂得规避风险。当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病变时,往往先是以疼痛的方式来提醒我们。如刚被切掉的那个毒瘤。可是术后的疼痛该怎样规避呢?我努力寻找一番后发现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我在病床上躺了七天后痛感才逐渐减轻。我又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天里的经历,它留给我的只有疼痛和恐惧。那次事件以后我依然遭遇过摔倒后的皮肤挫伤,每次都是奶奶抓过一把土拍在我的伤口上。她牵着我走在村庄的沙土路上,不一会儿我就不哭了。奶奶成为我疼痛时的安慰剂。可当我看到躺在病榻上不断呻吟的奶奶时,那阵多年前彻骨的痛感再次向我猛烈地袭来。让我无法忍受。
  奶奶是因为骨折而住院的。她躺在病床上面露苦色,水米不进。她用意志和身体里的那道裂痕作斗争。可93岁的奶奶终究没有站起来。奶奶走的那天天上下起大雪,气温骤降,春天一下子回到冬天。出殡的那天是春分。晴空万里。我跟着奶奶的棺椁走在山上。墓地是在一片山杏林中。地上的雪在我的眼睛里闪烁出绿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光点,密密麻麻。阳光把自己解构成不同颜色的光。我真想让我的目光也能够解构多面维度的世界,好看看另一个世界的祖母。
  现在,我站在窗前看夜幕下的城市。有风从窗外刮过,窗缝间透过嗖嗖的风声。我身体的那个部位又隐隐作痛了。这个夜幕下的城市里有很多人正在经历疼痛,他们有的住在医院,有的在家里养着,还有的因心里的疼痛游走在了无人烟的马路上。疼痛就是城市里随处行走的夜风,从这边刮到那边,从这个人的身上吹到那个人的身上。我觉得风更大了,夜里的天空黄澄澄的,天气预报显示此刻这个地区正在经历一场沙尘暴。我的疼痛在持续。窗外呼啸而起的风声正在嘶喊,喊出各种各样的痛感。
其他文献
这天一翻微信,见友人圈中发一文,曰《黄永玉先生聊天记》。原文刊《钟山》2017年第1期“晴窗溪云”专栏。作者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批评家、作家。  2014年8月4日,黄永玉九十岁生日。这天他请张新颖参加他生日宴,自助。宴中,张新颖对黄永玉一番访谈。第二天,张新颖又到黄永玉家和黄永玉聊天。我突然看到黄永玉说:  “我外公是宁波知府,最末一任,清朝末一任宁波知府,是曾国藩的部下。慈禧要分散
期刊
一、2022年杭州  8月的一个下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浙江大学的李莎博士,从美国返乡探亲。  浙大专车来接机,一位国家安全部到浙大外办挂职的王姓年轻人,负责李博士探亲事宜。  “我妈中风病情如何?我凭医院传真诊断书才获美方准假的!”  “放心,到地儿就明白了。”王处一口北京腔。  她父母是浙大退休教授,自己获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留校从事“脑机读译研究”,五年前选送到哈佛参与中美合作的“信件”项目。 
期刊
世 根  六房宅在东河沿西端,为小镇谢氏六房的世居之所,明清建筑。六房宅南面有座桥,叫六房桥,桥西有三条河流交汇。南叫青山江,直通马渚的大运河。北是东直河,通杭州湾。向西依次为三门堰江,和古代的汝湖。当时的汝湖面积为十多个西湖,清代后期陆沉。  六房桥是一座平桥,长四五米,五块大青石铺砌而成,桥缝很宽——明朝末年的谢氏六房所建,连接了桥北的六坊宅和桥南的六房晒场。我小时候,六房宅还保留着原貌,只是
期刊
音乐在酒浆上低飞,泡桐花渐次凋谢,春深燕子洒在蓝天……  袁澜早习惯了城里用盆花叠摆的烂漫季,这城市正辛苦着摆出一张假脸。他徒劳地从这家咖啡馆漂到那家,寻找偶然剩下、尚值得一喝的西班牙酒。法国红酒就别想了:所有咖啡馆都学乖,停止购置赔钱的进口货。市场已被本地假酒攻占了。  袁澜不明白自己是悲哀还是疲劳。他怎么会不喜欢眼前的?他的爱大部分给了不能返回的过去,剩下一点寄托到未来。  他闻到四月下午蔷薇
期刊
篮球场上的奇迹  小镇傍晚,天开始麻灰,篮球场上已经没有人在打球了,只有一个十几岁小男孩在那里练习投篮。看见我来了,他把篮球丢给我,我不认识他,他看起来有点黑,但很健康。我很久没打篮球了,有些生疏。我拍球时,小男孩张开双手挡在前面,我想找投篮的机会,但有好几次都被他拦下了。小男孩机敏得很,被拦截下的篮球滚向一边,他好像永远不累似的跑去把篮球拣回。后来我打得越来越有感觉了,最后一次投篮时,我竟然和篮
期刊
严君平之卜  严君平不姓严,姓庄。为什么改姓?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上解释为:“因避漢明帝刘庄讳,改姓,为严君平。”也就是说,汉明帝叫刘庄,所有人就不能在姓名里用这个“庄”字了。(难道现在的庄姓,都是汉明帝之后才姓庄的?)避讳是封建朝代里常见的现象,但是普通的平头百姓一般就不必去避了。庄君平不是普通老百姓,要避讳,可是为什么改姓严呢?我没找到可供说明的线索和答案,反正,庄君平因避讳就改叫严君平了。 
期刊
那摊血迹周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人们的声音混沌轻袅,像从极远的地方飘过来。江冬膝盖发软,脑子里如被马蜂蜇了,肿痛、眩晕,头重得要从脖子上跌下。  回来路上,罗大头和泥鳅他们故意扯着嗓子说话,声音越大,抖得越明显,恐惧中夹带着莫名的兴奋,搞得那个人似他们杀的一样。江冬走得很慢,低着头一声不吭。罗大头转过身,在江冬面前屈膝弯腰,喂,江小妞,你脸怎么那么白?吓死了吧,哈哈。走在前面的几个都回过了头,一起哈
期刊
《南昌记》中写到:  在此我想告诉朋友们一个生活的道理,虽然教人生活道理的人基本上都是傻子,但我还是忍不住做一次傻子。这个道理就是,如果我们按照生活的惯性走,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新奇的体验。  这比主人公最后还是没能和刘玲搞搞关系更让我印象深刻。这段话可以看作对《南昌记》的印象式概括——日常生活惯性的真实写照。人们其实很难在生活的惯性中捕捉到新奇的体验与感受。  从标题开始,读者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南
期刊
上海黄浦区自忠路,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老弄堂,这里曾是老宝盛(恒记)银楼的所在地。1914年,年仅16岁的张人亚经亲友介绍,来到上海老宝盛(恒记),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他开始了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的革命生涯。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人走进这里,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被阳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历尽了经年风霜的淡淡石墙,沉淀了岁月的痕迹,遮天蔽日的悬铃木,迎風舒展挺
期刊
死亡天使  他越过花岗石院落走来,  灰色羽毛在他的黑翅上闪烁。  他抚摸树、水和猫,  扫视天空的镜子。  尽管风停了,池塘也战栗,  门台上的猫像耗子  攻击空气。树木的血开始胶着,  白昼点点滴滴落在褐色草丛上。  百年的橡木门  像新生者尖叫。透过黄色的雾  病人的眼睛看见:彩虹  像咯咯叫唤的鹦鹉猛然落下。  钟为生者而数点时间,  蜘蛛把网悬挂在群星中间,  那天使,进入了壁炉的炉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