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铭鉴去世:甘做汉字守门人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日上午,语言学家郝铭鉴去世,终年76岁。
  提起郝铭鉴,很多人耳熟能详,他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两鬓斑白,眼袋略显浮肿,常年戴着金属边框眼镜。他1995年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这是本“小”杂志,说它“小”,32开本,一年12期,每期约5万字。但体量小,力量却不小:杂志以“咬”文字差错而闻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语文生活。
  事实上在创办《咬文嚼字》之前,郝铭鉴已是编辑出版界的有名人物。
  郝铭鉴1968年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至上世纪90年代,他的头衔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有感于书报网络上文字被误用、不规范的字词越来越多,郝铭鉴决定创办《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原本是贬义,但他坚持使用:“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
  但一份语言文字杂志要如何赢得关注?郝铭鉴选择向自己“开炮”:重金请读者挑刺。在刊物里发现一个错奖赏1000元,当时的市场价为一个错误10元钱。郝铭鉴特意设计了一处错误:将封面上咬文嚼字的“嚼”(jiáo)注为“jué”。这次营销获得极大成功,刊物成功进入大众视野。
  郝铭鉴曾说:“刊物虽小,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多年来,《咬文嚼字》一直以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为己任,“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他们批评漫画家华君武画作中的错字,后又“咬”了以王蒙为首的十二位作家。有读者問,你们“咬”的都是大作家,不怕得罪他们吗?郝铭鉴答:“我们和作家其实是一条战壕里的。他们向读者提供好的作品,我们则帮助作家改正错的文字,可谓殊途同归。”在创刊10周年的庆祝会上,他们发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成为许多同行的必备资料;坚持每年年底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十大流行语榜单也已成为了标志性活动……
  办刊20多年,郝铭鉴目睹了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流行语中有时代烙印,是历史留下的脚印。”他曾举例,字母词以前很少见,现在遍地都是。“一个字的崛起,一个词的风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时期语言气象的标志,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心理状态。”作为现代汉语的“卫道者”,郝铭鉴在积极拥抱新生语汇的同时,坚持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在我们语言生活中存在负面的东西,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你要对它及时地制止。哪怕一个小刊物力量有限,但要有人发出声音。”他公开表示:“如果语言是条大河,《咬文嚼字》就该是河堤的守护者。”
  即使在病重期间,郝铭鉴依然在“咬嚼”汉语,笔耕不辍。他抱病写下并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为读者详解汉字“画”与“划”的不同用法。“他把语言文字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咬文嚼字》现任主编黄安靖感慨道。
  多年前,郝铭鉴曾在一篇文章中寄语青年:“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汉字传人,好自为之。”
  郝先生的谆谆教诲,你记住了吗?
  热议锐评:郝铭鉴先生写过一本书《心中要有一块石头》。“石头”是个比喻。美国《读者文摘》的院子里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编辑三问”:它可以被引述吗?它实用吗?它有恒久的趣味吗?他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编辑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追求。正如郝先生的朋友江曾培在此书的序中所说:我们院子里也许没有石头,但在心中要有这样一块石头。
  郝铭鉴心中是有这块石头的。正是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郝铭鉴在编辑出版领域取得多方面成就。如今,郝先生走了,但他倡导的“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的精神,却应该、也必须一直存在下去。(江曾培、万阕歌,东方网)
  素材运用:捍卫语文规范,就是捍卫汉字的尊严;现代汉语的“卫道者”;文化人的独立思考;心中要有一块石头;字斟句酌,严谨治学;汉字传人……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网、东方网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其他文献
2018年5月2日,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胡江华同学提供了一种追星的新姿势,她在SCI期刊《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上发表论文,致谢部分特别感谢了歌手林俊杰,里面说他的歌在过去十年里给了她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媒体采访中,胡同学称:“追星不能盲目,偶像所传播的正能量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成为更好的人”。  是不是和以往报
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系统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逃课和“替同学答到”或将成为历史。  拥抱潮流,为教育插上智能化的翅膀无可厚非。不过,更要看到的是,纪律只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很多人都有小时候上课要“背着
这是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种方式去听见和被听见,用声音、用文字,亦或是键盘与屏幕。我喜爱这样的变化与发展。可论及交流与沟通,相较于“键对键”而“不见”,我更偏爱与人“面对面”。  “面对面”的交流,是蕴藏着一份郑重的。回溯历史,从神话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到柳永词中“执手相看泪眼”,似乎,当二人相见,便有或浪漫或动心的情节,哪怕相隔遥远,千里迢迢也最终是为了相见。当然,古时也有相对漫长的“键对键”
美国知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挂有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画家迭戈·委拉士开兹的一幅作品《奥利瓦雷斯公爵肖像》。委拉士开兹当初在绘制这幅画时,先重重铺衍,待刻画了坚实的形体和空间,再用挥洒的笔法在各个部位,譬如闪光的盔甲、皱隙的皮靴、飘动的饰带等,用笔轻轻扫动、点缀、提亮。所有观赏过这幅画的人,都啧啧称赞,说这幅骑马像又隆重又潇洒,许多局部都耐看极了。  有趣的是,这幅堪称完美的作品其实只是委拉士开兹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于是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庆幸自己生逢其时。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称得上生逢其时了。  从先秦一路走来,生不逢时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惆怅无奈;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萧索凄凉……不过,今天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奋斗。对于我们来说,生逢其时,是个人的人生际遇,更是宏大的时代机遇。
说起最近的流行语,这几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  ——“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  ——“还要自我介绍,那这么多年我白混了。”“C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艺人而定。”  是的,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隐秘的角落》,从热门综艺到热播网剧,这几部作品承包了这段时间以来不少的话题。在影视行业因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制作精良的剧集,还是独辟蹊径的舞台,都在向观众展示一种可能,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护的是海,守的是“根”  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位中国渔民的优秀代表,叫王书茂。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王书茂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他最爱远眺一道道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直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他曾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认为“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坚信“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他守护和耕耘着这片海。王书茂战过台风,护过岛礁,
这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一件轶事:有一天,他走进一家花店,不买花,却要求店员将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员不解。王尔德说:“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心疼它们被挤坏,我想让它们轻松一下。”  这是多么诗意而美好的举动,这是多么懂得花的悲歡,体恤花的疼痛啊,他成了花的知己。而这样的人,想必内心也是美丽芬芳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在这片舆情激荡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方方的封城日记含有太多的道听途说,虚构太多,算不上新闻报道,也谈不上文学创作。她一边吃着政府的红利,一边贬低政府,我们要反对这样的行为。  有人说,现在的消息真真假假,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是道听途说,需要收集之后自己判断,兼听则明。至少,她在传达声音。  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