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缺失成为目前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即使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很严重,并且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本文针对大学生暴露出的诚信问题结合实际现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出有效对策。一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二是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三是注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四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五是加强大学生诚信自律教育;六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诚实守信被视为传统美德,诚信也被看成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转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对诚信问题高度重视,2001年,“明礼诚信”被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写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号召以人民作为主体,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民整体素质;2006 年,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强调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之后反复提出,加强社会、家庭、个人的道德建设,推进政府及司法的公信建设,加大惩戒力度,改造社会诚信氛围;2015年,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强社会的诚信建设,健全组织与个人的信用记录,完善奖惩机制,让公民做到自觉遵法守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诸如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骗欺诈等不良现象屡屡出现。诚信缺失成为目前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即使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很严重,并且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是重要的传递者和实践者,地位至关重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合作。但是随着多元文化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撒谎欺骗、散布谣言、评优竞选拉票送礼、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伪造获奖证书和成绩证明、就业协议无故毁约等现象。本文针对大学生暴露出的诚信问题结合实际现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出有效对策。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营造守信者光荣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受批判的舆论氛围,积极促进诚信道德建设;三是要“整合家庭、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优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还要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各种形式表现的诚信品德,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加诚实守信的意识,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应从道德认知上教给学生诚信,而且应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当前形势全方位育人,使诚信教育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气息。
1、更新道德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过去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重塑富有时代精神的、全新的道德观念。“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利义观,既要强调道义,又要重视功利,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又坚决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4]同时,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改革教育方法。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不能就诚信教育论诚信教育。因此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5]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覆盖作用,拓宽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诚信教育内容要贴进大学生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与其它教育环节同步进行。
3、重视师德建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貌和业务素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影响。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为人处事等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大学生诚信道德实践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对自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受教育者。
三、注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宝贵资源,建立学生、家长、学校信息互联网,动员和引导家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首先,家长要对诚信教育有一個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诚信对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使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心灵成长环境。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加强诚信教育必须要把诚信教育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耐心细致的诚信教育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做到照章办事、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使诚信教育工作收到更加有效的效果。因此,诚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常言道“一诺值千金”,大学生的诚信诺言就是把讲诚信的宣言外化,向学校及师生表达自己遵守诚信的意愿。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诚信宣誓的形式,将自己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及承诺昭示于众,自觉接受社会、学校的监督。现在一些大学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其它重要的考试前,都要求考生签订考试不作弊承诺书。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诚信氛围,喚醒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建立信用评价制度。信用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抽象的诚信概念具体化,坚定诚信信念,增强诚信情感和诚信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有效地控制、指导自己的行为。学者陈岩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诚信评价体系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就业诚信评价。同时把诚信基础分为100分,均分为四个部分,下设子项目。在诚信基础分值上,可以加分也可以减分。”[6]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把诚信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及各院(系)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考查评价。诚信等级学期达到A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评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诚信等级一学年达到B级以上的方有资格评入党积极分子,竞选班级干部等;诚信等级为D级的学生,学校可不向用人单位推荐,班级等级为D的学生超过一定比例,取消该班级在学校的评优资格。在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专门渠道如在校园网中开辟专门网站,公示学生诚信等级情况,在就业网中优先将诚信等级为A级的学生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建立信用评价制度虽然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对于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将不无裨益。这种信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诚信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时时想到诚信,事事做到诚信。这种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信用评价制度对失信者是一种压力,对其他学生则是生动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切身实际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个人诚信档案会直观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它虽然只是薄薄的几张纸,但它不是简单的优劣评语,而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通过诚信档案将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也会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和诚信氛围的形成。
4、加强法规教育,完善校规校纪建设。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在思想活跃程度、行为自主性等方面比以往较强,但在自我约束意识和法律观念方面有所消弱。这要求学校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法规教育。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7]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完善校规校纪,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在校规校纪的完善过程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始终,通过发挥校规校纪的作用规范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学校工作管理部门还要采取切实措施,按校规校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对不诚信行为进行制裁,对诚信行为加大奖励力度,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努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学校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又要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信任,努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协助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将诚信培养成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做到诚信教育由他律到自律的真正转化。
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违反诚信道德原则的同学往往存在因心理不成熟而具有人格二重性的现象:一方面他想遵守诚信原则,以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当受到利益驱使或受到不正确的事例示范影响时,又会不自觉地做出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8]这主要体现了大学生诚信意志不稳定的心理。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克服从众、怀疑、侥幸、不平衡和不愿吃亏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有效地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诚信既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真正地将诚信意识和自身行为相结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党史纵横.2014(03).
[2]张延俊.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3),第25页
[3]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第18页
[4]李小豹.缺失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5),第32页
[5]江卫平,蒋莉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3),第55页
[6]陈岩.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6(2),第67页
[7]胡军.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内涵、动因及其途径[J].伦理学研究,2005(3),第81页
[8]洪跃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第86页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诚实守信被视为传统美德,诚信也被看成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转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对诚信问题高度重视,2001年,“明礼诚信”被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写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号召以人民作为主体,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民整体素质;2006 年,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强调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之后反复提出,加强社会、家庭、个人的道德建设,推进政府及司法的公信建设,加大惩戒力度,改造社会诚信氛围;2015年,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强社会的诚信建设,健全组织与个人的信用记录,完善奖惩机制,让公民做到自觉遵法守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诸如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骗欺诈等不良现象屡屡出现。诚信缺失成为目前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即使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很严重,并且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是重要的传递者和实践者,地位至关重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合作。但是随着多元文化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撒谎欺骗、散布谣言、评优竞选拉票送礼、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伪造获奖证书和成绩证明、就业协议无故毁约等现象。本文针对大学生暴露出的诚信问题结合实际现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出有效对策。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营造守信者光荣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受批判的舆论氛围,积极促进诚信道德建设;三是要“整合家庭、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优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还要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各种形式表现的诚信品德,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加诚实守信的意识,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应从道德认知上教给学生诚信,而且应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当前形势全方位育人,使诚信教育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气息。
1、更新道德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过去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重塑富有时代精神的、全新的道德观念。“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利义观,既要强调道义,又要重视功利,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又坚决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4]同时,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改革教育方法。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不能就诚信教育论诚信教育。因此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5]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覆盖作用,拓宽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诚信教育内容要贴进大学生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与其它教育环节同步进行。
3、重视师德建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貌和业务素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影响。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为人处事等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大学生诚信道德实践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对自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受教育者。
三、注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宝贵资源,建立学生、家长、学校信息互联网,动员和引导家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首先,家长要对诚信教育有一個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诚信对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使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心灵成长环境。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加强诚信教育必须要把诚信教育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耐心细致的诚信教育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做到照章办事、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使诚信教育工作收到更加有效的效果。因此,诚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常言道“一诺值千金”,大学生的诚信诺言就是把讲诚信的宣言外化,向学校及师生表达自己遵守诚信的意愿。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诚信宣誓的形式,将自己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及承诺昭示于众,自觉接受社会、学校的监督。现在一些大学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其它重要的考试前,都要求考生签订考试不作弊承诺书。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诚信氛围,喚醒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建立信用评价制度。信用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抽象的诚信概念具体化,坚定诚信信念,增强诚信情感和诚信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有效地控制、指导自己的行为。学者陈岩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诚信评价体系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就业诚信评价。同时把诚信基础分为100分,均分为四个部分,下设子项目。在诚信基础分值上,可以加分也可以减分。”[6]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把诚信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及各院(系)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考查评价。诚信等级学期达到A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评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诚信等级一学年达到B级以上的方有资格评入党积极分子,竞选班级干部等;诚信等级为D级的学生,学校可不向用人单位推荐,班级等级为D的学生超过一定比例,取消该班级在学校的评优资格。在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专门渠道如在校园网中开辟专门网站,公示学生诚信等级情况,在就业网中优先将诚信等级为A级的学生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建立信用评价制度虽然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对于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将不无裨益。这种信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诚信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时时想到诚信,事事做到诚信。这种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信用评价制度对失信者是一种压力,对其他学生则是生动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切身实际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个人诚信档案会直观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它虽然只是薄薄的几张纸,但它不是简单的优劣评语,而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通过诚信档案将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也会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和诚信氛围的形成。
4、加强法规教育,完善校规校纪建设。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在思想活跃程度、行为自主性等方面比以往较强,但在自我约束意识和法律观念方面有所消弱。这要求学校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法规教育。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7]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完善校规校纪,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在校规校纪的完善过程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始终,通过发挥校规校纪的作用规范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学校工作管理部门还要采取切实措施,按校规校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对不诚信行为进行制裁,对诚信行为加大奖励力度,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努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学校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又要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信任,努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协助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将诚信培养成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做到诚信教育由他律到自律的真正转化。
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违反诚信道德原则的同学往往存在因心理不成熟而具有人格二重性的现象:一方面他想遵守诚信原则,以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当受到利益驱使或受到不正确的事例示范影响时,又会不自觉地做出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8]这主要体现了大学生诚信意志不稳定的心理。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克服从众、怀疑、侥幸、不平衡和不愿吃亏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有效地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诚信既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真正地将诚信意识和自身行为相结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党史纵横.2014(03).
[2]张延俊.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3),第25页
[3]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第18页
[4]李小豹.缺失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5),第32页
[5]江卫平,蒋莉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3),第55页
[6]陈岩.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6(2),第67页
[7]胡军.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内涵、动因及其途径[J].伦理学研究,2005(3),第81页
[8]洪跃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