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地方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毕业生就业在校企之间出现的供需错位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校企双方,因此,必须对供需错位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人才;就业;供需错位;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未能迈进普高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通过在校学习,使其获得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这本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校与企业双方都乐享其成的一件好事。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一方面众多的企业苦叹招不到实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为毕业生缺少就业机会伤透了脑筋。症结何在,值得企业、学校及政府教育决策部门深思。
供需错位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大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寻找就业机会,众多的企业急需技术人才,却拒绝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呢?最近,从温州市举办的一场机械类人才交流会上反馈的信息可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参加交流会的企业有近九十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愿意招聘职校毕业生外,绝大部分企业的招聘条件是:应聘人员必须是具备二至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即使是愿意招聘职校毕业生的,一般也只招来自边远郊县的毕业生。招聘方的观点非常明确:一是职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往往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难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心气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与敬业精神。
从笔者本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是,每年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总是有相当部分被招聘企业退回,重复推荐率相当高,一次就业率偏低。而且,还有部分被退回的学生并没有回到学校,而是自行另谋职业;有些学生则在就业试用期满后被退回或“跳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招聘方的观点。
正是这种校企双方供需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声誉,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陈旧观念与短期行为加剧了校企双方的供需错位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选择部分温州市中小企业为样本单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数据,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个方面主要是(社会调查报告摘要):
人才需求:在被调查企业中,有54%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只有不足3%的企业人才需求不大。
对员工招聘的满意度:有78%的企业反映有用人才难以留住;有83%的企业反映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招到。流失最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流失率在10%以下,但也有少数企业的一般员工流失率高达50%以上;有41%的企业一般避免主动辞退员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招聘录用人员困难的问题。
员工队伍学历层次:从100个抽样样本调查所得的员工学历分布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9%;高中、职高、中专学历的占3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6%。显然,中小企业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具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
员工职业能力:对于企业现有员工是否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问题,没有企业认为员工能完全胜任,认为基本胜任的只有24%,其余企业认为许多岗位上的员工不能胜任,只能勉强应付。
员工培训投入:对培训的投入表现出一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馈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空间。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企业培训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0.5%以下的占68%;达到0.5%~1%的占16%;制定了员工培训计划的占54%;没有制定培训计划的占46%;制定培训计划后能够严格执行的占36%;执行不力的占40%;没有执行的占24%。
薪酬水平:有46%的企业采取“薪酬跟随”策略,员工工资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有21.6%的企业采取“薪酬领先”策略,企业对自己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有较高的自信;其他企业则采取“居后策略”,与其他行业相比,薪酬总体水平普遍偏低。员工对薪酬满意的占35%,一般的占49%,非常满意的无,其余的不满意。可见,在企业的策略与员工的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社会保障:由于温州市行政管理力度较大,被调查的企业100%参加了政府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险,按政府规定的数额上缴保险基金。但在企业内部,真正将保险利益全部分配落实到员工身上的只有少数企业。
此外,调查还显示,随着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技术人才的数量,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确保优秀人才持续地为企业服务。但企业在涉及事关长远发展利益的员工素质提升、留住人才的举措,如培训投入、薪酬水平、激励形式、社会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却少有大手笔投入,缺乏长远决策。
政府在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上仍存在差异,职业学校的运作资金远不及普教学校宽松。许多职业学校很难在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训水平的教学设备上保证较大的投入,其结果是在低水平的设备上或在缺乏必要设备的条件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而且,在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也难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企业的需求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相脱节。
校企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加剧校企供需双方的错位,不仅制约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制约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
锐意改革,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笔者仅就自己所从事的职教工作,从学校的角度就调整教学思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略作分析,谈些看法。
为什么职校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为什么已经应聘就业,还会频频出现或被退回、或“跳槽”等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决策层要转变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校企合作,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要积极、合法地开辟资金筹措渠道,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其次,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社会,教育者很难在短短的几年内,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中把有用的信息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指望在一次性学习中全部掌握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技能并受用终身。因此,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职业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方法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步入社会后继续学习提供能力储备。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有的放矢,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大胆采用一切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新方法、新模式。如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启发其思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再次,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多年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难以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真正为企业乐于接纳的技术人才。只有大胆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所需的实用技术为目标,优化课程设计,摈弃一切多余的、虚设的、不能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集中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优势,才能培养、造就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我校已实施多年的第三年专业分流教学模式,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机会。又如我校在2005学年自主编写开发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大胆剔除了虚设、不实用的知识内容,突出学生的实用技能、能力意识的培养与个性发展,经在2005级数控机加工实验班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必须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具备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化、科学化。
最后,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应根据市场经济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容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平稳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涉及企业、学校、政府决策部门乃至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在发展中出现问题并不奇怪,也不能奢望在短期内能得到彻底解决。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认真、客观的态度面对问题,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为扭转职业教育被动与不利的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技术人才;就业;供需错位;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未能迈进普高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通过在校学习,使其获得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这本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校与企业双方都乐享其成的一件好事。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一方面众多的企业苦叹招不到实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为毕业生缺少就业机会伤透了脑筋。症结何在,值得企业、学校及政府教育决策部门深思。
供需错位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大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寻找就业机会,众多的企业急需技术人才,却拒绝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呢?最近,从温州市举办的一场机械类人才交流会上反馈的信息可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参加交流会的企业有近九十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愿意招聘职校毕业生外,绝大部分企业的招聘条件是:应聘人员必须是具备二至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即使是愿意招聘职校毕业生的,一般也只招来自边远郊县的毕业生。招聘方的观点非常明确:一是职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往往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难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心气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与敬业精神。
从笔者本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是,每年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总是有相当部分被招聘企业退回,重复推荐率相当高,一次就业率偏低。而且,还有部分被退回的学生并没有回到学校,而是自行另谋职业;有些学生则在就业试用期满后被退回或“跳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招聘方的观点。
正是这种校企双方供需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声誉,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陈旧观念与短期行为加剧了校企双方的供需错位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选择部分温州市中小企业为样本单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数据,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个方面主要是(社会调查报告摘要):
人才需求:在被调查企业中,有54%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只有不足3%的企业人才需求不大。
对员工招聘的满意度:有78%的企业反映有用人才难以留住;有83%的企业反映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招到。流失最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流失率在10%以下,但也有少数企业的一般员工流失率高达50%以上;有41%的企业一般避免主动辞退员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招聘录用人员困难的问题。
员工队伍学历层次:从100个抽样样本调查所得的员工学历分布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9%;高中、职高、中专学历的占3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6%。显然,中小企业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具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
员工职业能力:对于企业现有员工是否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问题,没有企业认为员工能完全胜任,认为基本胜任的只有24%,其余企业认为许多岗位上的员工不能胜任,只能勉强应付。
员工培训投入:对培训的投入表现出一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馈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空间。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企业培训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0.5%以下的占68%;达到0.5%~1%的占16%;制定了员工培训计划的占54%;没有制定培训计划的占46%;制定培训计划后能够严格执行的占36%;执行不力的占40%;没有执行的占24%。
薪酬水平:有46%的企业采取“薪酬跟随”策略,员工工资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有21.6%的企业采取“薪酬领先”策略,企业对自己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有较高的自信;其他企业则采取“居后策略”,与其他行业相比,薪酬总体水平普遍偏低。员工对薪酬满意的占35%,一般的占49%,非常满意的无,其余的不满意。可见,在企业的策略与员工的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社会保障:由于温州市行政管理力度较大,被调查的企业100%参加了政府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险,按政府规定的数额上缴保险基金。但在企业内部,真正将保险利益全部分配落实到员工身上的只有少数企业。
此外,调查还显示,随着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技术人才的数量,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确保优秀人才持续地为企业服务。但企业在涉及事关长远发展利益的员工素质提升、留住人才的举措,如培训投入、薪酬水平、激励形式、社会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却少有大手笔投入,缺乏长远决策。
政府在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上仍存在差异,职业学校的运作资金远不及普教学校宽松。许多职业学校很难在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训水平的教学设备上保证较大的投入,其结果是在低水平的设备上或在缺乏必要设备的条件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而且,在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也难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企业的需求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相脱节。
校企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加剧校企供需双方的错位,不仅制约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制约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
锐意改革,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笔者仅就自己所从事的职教工作,从学校的角度就调整教学思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略作分析,谈些看法。
为什么职校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为什么已经应聘就业,还会频频出现或被退回、或“跳槽”等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供需错位,实现校企双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决策层要转变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校企合作,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要积极、合法地开辟资金筹措渠道,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其次,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社会,教育者很难在短短的几年内,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中把有用的信息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指望在一次性学习中全部掌握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技能并受用终身。因此,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职业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方法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步入社会后继续学习提供能力储备。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有的放矢,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大胆采用一切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新方法、新模式。如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启发其思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再次,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多年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难以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真正为企业乐于接纳的技术人才。只有大胆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所需的实用技术为目标,优化课程设计,摈弃一切多余的、虚设的、不能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集中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优势,才能培养、造就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我校已实施多年的第三年专业分流教学模式,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机会。又如我校在2005学年自主编写开发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大胆剔除了虚设、不实用的知识内容,突出学生的实用技能、能力意识的培养与个性发展,经在2005级数控机加工实验班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必须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具备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化、科学化。
最后,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应根据市场经济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容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平稳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涉及企业、学校、政府决策部门乃至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在发展中出现问题并不奇怪,也不能奢望在短期内能得到彻底解决。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认真、客观的态度面对问题,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为扭转职业教育被动与不利的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