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工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其毕业生在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因素、高校方面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个人因素。对此,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 就业;大学生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以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各高校竞相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境。尤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日益加剧,我国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最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国内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悉,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排名64位,重庆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 3年排名倒数第四,昆明某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 30多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仅 2人。面对如此强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找出可行的对策,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因素、高校方面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个人因素。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低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导致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底。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是: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试想如果人们连社会工作专业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的话,那就业单位更不会接纳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认可程度低导致社会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朋友得知我是个‘社工’时,常用不屑一顾的目光看着我,好像‘社工’是不务正业似的。”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徐汇工作站的一位社工如是说。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缓慢
职业化指的是某种劳动岗位变为社会承认的职业并形成体系的过程。然而,在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缓慢,社会工作对口的就业岗位少、门槛高且待遇低。一方面,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如民政、妇联等都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要想去政府就得考公务员,使得这条就业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挡;另外在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正在慢慢兴起,但由于刚刚兴起,专业度不高,待遇低,许多毕业生也“敬而远之”。
(二)从高校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薄弱
由于长达36年的中断, 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培养出现断层。现有的师资绝大多数是从社会学、哲学、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 他们虽有高度的积极性, 但由于没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方面、在社会工作知识结构的拓展方面, 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了解方面,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也相对薄弱。许多高校由于学科偏见、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没有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
2.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理念”,落实在专业实务上的东西少之甚少
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 800 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专业实习体系不规范。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将课堂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务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还不多,学生的实习地点多为社区、民政、工青妇等部门,社会工作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机会和实地调查的机会少。
(三)从个人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工作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
面对强大就业压力和较高社会期望,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纷纷出现了“考证热”,试图增加就业砝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其他的学习中 ,这进一步影响到了专业学习和发展。大学之所以细分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知识,成为“专才”。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却忽视这一点,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
2.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缺乏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本身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之前,并没有太多认识,甚至于有些同学对此没有一点了解。有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的,也有一些人只是笼统的认为这是个冷门,应该会有前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授太多的理论课程,缺乏实务方面的实习和实践,大多学生会认为这一专业太过枯燥。另外由于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所以社会工作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面对就业难的措施
要解决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灌输,提高社会工作的认可程度
首先,争取政府认可和支持。目前,我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严重缺乏,需要争取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政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的推动者,要促使国家落实相关政策、增加相应的岗位设置和职业规范。
其次,社会工作还要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中的慈善事业、义工服务,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价值理念、方法、技巧等,从而使大众了解社会工作,认可它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經过专业的训练、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够做好专业和职业。 2.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的社会工作道路可以从宏观上开始,先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在其中渗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模式,使社会工作在我国慢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把社区的建设提上日程,吸收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参与社区的建设。
其次,我们可以从当前最热门、最受人们关心的问题入手。如:社会工作可以向农村发展“农村社工”。“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 1 个亿,而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差异等问题却无人问津,大多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得到保障。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知识,帮助农民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社工介入农民工这个群体必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3.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在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诸如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技能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也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绩效来予以认同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不要一味地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更要注重社工专业能做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M],2007.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袁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学,2008,(2).
[5]张丽剑.“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认识发展历程[J].社会工作,2006,(6).
[6]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邢二兵(1987.1~),男,汉族,河南漯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关键词:社会工作; 就业;大学生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以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各高校竞相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境。尤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日益加剧,我国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最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国内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悉,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排名64位,重庆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 3年排名倒数第四,昆明某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 30多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仅 2人。面对如此强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找出可行的对策,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因素、高校方面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个人因素。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低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导致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底。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是: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试想如果人们连社会工作专业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的话,那就业单位更不会接纳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认可程度低导致社会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朋友得知我是个‘社工’时,常用不屑一顾的目光看着我,好像‘社工’是不务正业似的。”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徐汇工作站的一位社工如是说。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缓慢
职业化指的是某种劳动岗位变为社会承认的职业并形成体系的过程。然而,在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缓慢,社会工作对口的就业岗位少、门槛高且待遇低。一方面,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如民政、妇联等都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要想去政府就得考公务员,使得这条就业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挡;另外在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正在慢慢兴起,但由于刚刚兴起,专业度不高,待遇低,许多毕业生也“敬而远之”。
(二)从高校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薄弱
由于长达36年的中断, 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培养出现断层。现有的师资绝大多数是从社会学、哲学、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 他们虽有高度的积极性, 但由于没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方面、在社会工作知识结构的拓展方面, 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了解方面,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也相对薄弱。许多高校由于学科偏见、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没有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
2.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理念”,落实在专业实务上的东西少之甚少
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 800 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专业实习体系不规范。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将课堂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务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还不多,学生的实习地点多为社区、民政、工青妇等部门,社会工作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机会和实地调查的机会少。
(三)从个人层面分析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工作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
面对强大就业压力和较高社会期望,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纷纷出现了“考证热”,试图增加就业砝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其他的学习中 ,这进一步影响到了专业学习和发展。大学之所以细分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知识,成为“专才”。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却忽视这一点,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
2.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缺乏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本身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之前,并没有太多认识,甚至于有些同学对此没有一点了解。有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的,也有一些人只是笼统的认为这是个冷门,应该会有前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授太多的理论课程,缺乏实务方面的实习和实践,大多学生会认为这一专业太过枯燥。另外由于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所以社会工作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面对就业难的措施
要解决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灌输,提高社会工作的认可程度
首先,争取政府认可和支持。目前,我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严重缺乏,需要争取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政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的推动者,要促使国家落实相关政策、增加相应的岗位设置和职业规范。
其次,社会工作还要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中的慈善事业、义工服务,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价值理念、方法、技巧等,从而使大众了解社会工作,认可它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經过专业的训练、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够做好专业和职业。 2.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的社会工作道路可以从宏观上开始,先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在其中渗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模式,使社会工作在我国慢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把社区的建设提上日程,吸收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参与社区的建设。
其次,我们可以从当前最热门、最受人们关心的问题入手。如:社会工作可以向农村发展“农村社工”。“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 1 个亿,而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差异等问题却无人问津,大多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得到保障。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知识,帮助农民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社工介入农民工这个群体必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3.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在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诸如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技能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也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绩效来予以认同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不要一味地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更要注重社工专业能做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M],2007.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袁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学,2008,(2).
[5]张丽剑.“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认识发展历程[J].社会工作,2006,(6).
[6]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邢二兵(1987.1~),男,汉族,河南漯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